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基于炔烃和有机酸的脱羧反应构建碳—碳键

发布时间:2017-12-02 01:21

  本文关键词:基于炔烃和有机酸的脱羧反应构建碳—碳键


  更多相关文章: 有机酸 炔烃 脱羧 碳-碳键 高碘试剂


【摘要】:在有机合成研究领域,过渡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已经发展成为构建新的碳-碳键和碳-杂键的重要策略。与传统偶联反应相比,脱羧偶联反应具有独特的优势:有机酸廉价易得,稳定性高,易于储存和运输,且反应过后副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常见的过渡金属,如:钯、铜、铑及钌盐等均被证实可高效催化有机酸参与的脱羧偶联反应,且该系列反应已经被应用于合成天然产物、生物活性物质以及多功能材料。最近可见光诱导的有机合成反应被相继报道,这些自由基反应也为构建有机化合物分子提供了新的有效方法,然而关于光诱导的脱羧反应报道并不多。基于上述对脱羧反应及其本质的认识,本文以炔烃和有机酸为反应底物,利用其易脱羧的特点,采用多种手段发展构建碳-碳键的新型反应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过渡金属钌盐为催化剂,醋酸铜为氧化剂,特戊酸为添加剂,成功实现α-酮酸与内炔类化合物的脱羧环化反应,该反应体系表现出很好的官能团耐受性,同时以中等到良好的收率得到异香豆素类化合物。值得一提的是,反应过程中α-酮酸中的羧基既可以作为导向基团,又可以充当作离去基团。(2)该反应在氧化银的促进下,以过硫酸钾为氧化剂,室温条件下通过不活泼脂肪族羧酸与溴乙炔类化合物的脱羧偶联反应,实现不对称内炔类化合物的高效合成。反应体系具有目标产物单一,底物广谱性好,产率高等特点。(3)室温条件下,以太阳光为光源,羟基高碘试剂为催化剂,首次实现了α-酮酸与溴乙炔类化合物的脱羧炔基化反应,合成了系列炔酮类化合物。该方法操作简单,条件温和,收率良好。机理研究表明,该脱羧炔化反应经历了一个自由基反应历程。
【学位授予单位】:淮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21.2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大贵,黄海金,纪昭君,郑栋;2-酮基-D-葡萄糖酸加热脱羧反应的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2 夏青天;脱羧反应的历程及其应用[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3 顾勤兰;林克江;李志裕;尤启冬;;喹诺酮类化合物3-脱羧反应研究[J];化工中间体;2006年07期

4 方维海;方德彩;刘若庄;;气态丙烯酸光致脱羧反应的理论研究[J];科学通报;1993年13期

5 程晓红,,刘复初;脱羧反应研究进展[J];云南化工;1995年03期

6 王世霞;郑海飞;;苯甲酸脱羧反应过程的拉曼光谱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9年12期

7 刘现可;吴伟;吕泽良;邹永;;微波配体共同促进的二芳基丙烯酸类化合物的脱羧反应[J];化学通报;2012年06期

8 王承信,付成梅;草酸脱羧实验中试管口应倾向何方[J];滨州师专学报;1994年02期

9 冯超;刘赛文;彭圣明;易兵;邓国军;;基于脱羧法的C—C键生成反应[J];化学进展;2010年07期

10 王慧媛;郑海飞;;高温高压下草酸脱羧反应中的拉曼光谱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彩明;张德清;朱道本;;溶剂热配体原位脱羧反应制备三维稀土-有机骨架分子材料[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无机与配位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宋明芝;有机羧酸脱羧机理的量子化学计算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2 傅杰;高温液态水中的脱羧反应[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谭慧;基于炔烃和有机酸的脱羧反应构建碳—碳键[D];淮北师范大学;2016年

2 吴永花;银催化芳香化合物的脱硼反应和脱羧反应[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3 莫静;含氨高温液态水中多氟苯的绿色制造[D];浙江大学;2015年

4 王寅;铼催化的烯烃与高价碘的脱羧烷基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5 杨翠月;脂肪酸(酯)非临氢催化脱羧反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6 吴博;羧甲基硫醚化合物的光脱羧反应及其在UV光固化水性涂料中的应用[D];汕头大学;2008年

7 徐显秀;二硫缩烯酮的α-官能化反应及合成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聂娟;几种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氨基酸衍生物的合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翁臻;纳米TiO_2光催化聚合引发途径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2431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2431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7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