锌掺杂铁基氧化物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锌掺杂铁基氧化物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锌掺杂 四氧化三铁 铁酸钡 铁酸锶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摘要】: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化石燃料的使用增加以及大众对周围生活环境质量的日益关注,人们对于能够满足社会飞速增长要求且环境友好的能源储存及转化装置的需求越来越高。在这其中,锂离子电池作为诸多储能装置中一个不断被重视的领域,现阶段已备受各方研究者关注。如今,作为已被普遍应用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石墨,因其在长期的应用中暴露出的各种缺点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要求,而在过渡金属氧化物与锂离子的转化反应被报道后,这个群体因其高的理论容量等一系列优势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然而,在前期的研究中发现,过渡金属氧化物在经过锂离子的不断嵌入与脱出过程之后,很难保持结构的稳定以至于可逆容量不高从而限制了它们的进一步应用。因此,解决上述问题的方向之一就是通过改善过渡金属氧化物的结构来获得电化学性能成了。研究者们探究了很多策略去改善电极材料的循环及倍率性能,人们发现纳米结构的电极材料能够很好的缓解结构压力并且保持材料在锂频繁的嵌入脱出过程中的结构完整性。同时,纳米结构的材料还能为材料与电解液之间提供更大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其电化学性能。另一个途径就是异质元素的掺杂,通过改善材料的导电性能来获得更优的锂电性能。因此,为了提升其锂电的循环稳定性,设计异质元素掺杂的纳米结构电极材料成为了一个趋势。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结果如下:(1)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室途径合成三氧化二铁纳米棒,随后以吡咯为碳源成功合成了碳包覆锌掺杂四氧化三铁纳米棒(其中四氧化三铁是由三氧化二铁还原而来),并完成了一系列的电化学性能表征。结果显示,碳包覆锌掺杂四氧化三铁纳米棒在100 mAg-1电流密度下循环60次后仍然展示出了高达949.1mAh g-1的可逆容量,展现出了优异的电化学性能。而在相同条件下的三氧化二铁以及碳包覆四氧化三铁纳米棒电极仅仅展示出了315.4和235.5 mAh g-1的可逆容量。(2)采用水热法及后续的一个煅烧过程,成功合成了锌掺杂铁酸钡纳米片及作为对比样的纯铁酸钡纳米片,并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其中锌掺杂铁酸钡纳米片是第一次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100 mAg-1电流密度下进行250次循环后锌掺杂铁酸钡电极的可逆容量达到了665.5 mAh g-1,在同样条件下,纯铁酸钡的可逆容量仅仅为441.5 mAh g-1。在锌掺杂铁酸钡样品中观察到的这种相对于纯铁酸钡样品的优良的电化学性能被认为是锌离子掺杂所带来的,而这个结果也是经过阻抗测试所证明的。(3)通过调节铁锶元素比通过水热法成功合成厚度为40-60 nm的六方铁酸锶纳米片,在此基础上又成功合成了锌掺杂铁酸锶样品。所得铁酸锶纳米片经过了各项物性表征,并且第一次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100 mAg-1电流密度下270次循环后,锌掺杂铁酸锶以及铁酸锶纳米片分别展示出了1015.8 mAh g-1和456.5 mAh g-1的可逆容量,与此同时在500 mAg-1高电流密度下的长程循环显示在700次循环后锌掺杂铁酸锶纳米片电极仍具备457.6 mAh g-1的可逆容量。因此,上述结果表明铁酸锶电极材料已经在长程循环锂电研究中成为了一个选项,同时锌掺杂后,对电化学性能的提升也证明了锌掺杂对提升该电极材料的导电性能以及锂离子扩散性能起到了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萃辰;脂肪族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能的结构基础[J];自然杂志;1979年07期
2 何林生;;钛白废酸提钪及钪的应用[J];杭州化工;1991年02期
3 张勇;霍庆媛;王力臻;张爱勤;宋延华;;LiFePO_4/MWNTs/B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J];热加工工艺;2012年24期
4 杜霞;薛卫东;刘帆;李昱树;;n型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J];电子元件与材料;2013年01期
5 ;钛及钛钼合金电化学性能的研究[J];上海有色金属;1978年03期
6 龚茜,,谭攸庚;钌钛锡氧化物阳极表面形态及电化学性能研究[J];氯碱工业;1995年05期
7 邓凌峰;陈洪;;2,5-二巯基-1,3,4-噻二唑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J];材料导报;2009年22期
8 Degussa;徐翔飞;;“白炭黑”的制备工艺及其物理—化学性能[J];橡胶译丛;1981年03期
9 刘春莲;;《材料化学性能》课的教学实践[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10 章宗穰;许传经;潘幼良;;旋转环—盘电极的研制和电化学性能研究[J];上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郄富昌;彭庆文;唐致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_2ZnTi_3O_8/C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2 李良超;郝仕油;林秋月;应桃开;;纳米氧化锰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Ⅲ[C];2004年
3 刘志超;党海军;陈广宇;张自禄;;氟化石墨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4 张森;李志勇;;氟化处理对储氢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5 季益刚;周益明;邵阳;戴跃华;俞燕青;王青;唐亚文;陆天虹;沈涛;;氢氧化镍的低热固相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6 董怡辰;王振波;秦华;;炭包覆对动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影响[A];第22届炭—石墨材料学术会论文集[C];2010年
7 侯磊;吴茂;何新波;曲选辉;;碳含量对磷酸钒锂电化学性能的影响[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邹红丽;招睿雄;沈培康;;钨掺杂LiFePO_4的合成和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二十八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樊小勇;江宏宏;黄令;孙世刚;;电镀锡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10 王婷;曹中秋;边静;;镁铝储氢电极合金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锌的性质与用途[N];期货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桂霞;过渡金属氧化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胡梅娟;金属氧化物基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3 刘芳延;基于综纤维素制备炭基复合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4 江小剑;基于脱合金法的锰基微纳结构的构筑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5 王聪;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Li_3V_2(PO_4)_3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改性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6 莫润伟;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V_3O_8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7 历彪;钛的含氟氧化物及其锂化产物纳米粒子的合成、表征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8 刘清朝;锂空气电池电极材料的制备和电化学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9 石丽丽;新型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10 刘兵;锡/钼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微结构调控及储锂性能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志玲;掺氮多孔碳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宋巧兰;新型离子液体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3 黄文静;新型导电聚合物-石墨烯电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冯钒;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ZnMn_2O_4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5 杨永刚;VO_4~(3-)掺杂对Li_3Fe_2(PO_4)_3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6 王有玲;三维结构电极的构筑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成宏;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改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8 刘玲娟;L-半胱氨酸辅助合成镍基硫化物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6年
9 石麟;多孔纳米氧化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10 张静;镍钴氢氧化物/氧化物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D];浙江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3067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306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