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尺寸可控、高热稳定性有序介孔碳Au催化剂的合成(英文)

发布时间:2017-12-26 08:16

  本文关键词:尺寸可控、高热稳定性有序介孔碳Au催化剂的合成(英文) 出处:《催化学报》2016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金纳米颗粒 尺寸 介孔


【摘要】:纳米Au催化剂被认为是具有商业价值的用于醇选择氧化的第二代催化剂.这是因为Au氧化还原电势高,化学稳定性好,可抑制易使Pt族元素中毒的胺等的毒化;其次,对于一些特定选择氧化和还原反应而言,具有较优的反应选择性.目前较多的研究集中在调变Au纳米颗粒与氧化物载体的相互作用,获得协同效应.例如,利用CeO_2纳米晶为载体,沉积Au纳米颗粒(约3 nm),使CeO_2部分还原为非计量比的催化材料,活化氧并获得高选择氧化性能.碳是相对惰性的载体,与Au相互作用力弱,因此可被用于研究Au纳米颗粒本征催化性能.但负载碳金催化剂在焙烧甚至还原过程中易团聚,且在反应中易流失,可能导致活性下降.利用胶体沉积法可获得介孔碳担载纳米Au催化剂,对葡萄糖选择氧化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但是,制备中使用的保护剂残留经常被忽略.由于立体效应或电子结构调变作用,保护剂可能影响Au催化剂活性或稳定性.我们前期建立了反应单体参与的自组装技术合成功能化介孔碳路线,一步在介孔碳骨架中掺杂氧化物纳米催化剂.本文从介孔催化材料的结构出发,设计"镶嵌"在碳骨架中的纳米Au颗粒.采用配位作用辅助表面活性剂自组装技术,以苯酚和甲醛为碳前体,引入含巯基硅烷偶联剂,通过配位作用稳定金离子,获得尺寸可控介孔碳限域纳米Au催化剂.低温炭化中,由于巯基-金的配位作用阻抑金属移动或团聚,高温下聚合物炭化为相对刚性的碳骨架.此时,Au纳米颗粒被相邻介孔孔墙限制.硅烷偶联剂可除去,不影响碳载体,并可产生丰富二级孔道,获得多级孔道介孔碳材料.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镜结果显示,所合成的催化剂中Au颗粒的尺寸可控,为3-18nm,且具有单分散性,均匀地分散在整个介孔碳骨架中,其含量为1.1-9.0wt%.金碳催化剂具有有序的二维六方介孔结构.能量散射谱(EDX)也证明了催化剂只含有C,O和Au元素,没有S和Si元素的残留.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结果显示催化剂表面的Au含量远远低于ICP的测试结果,也证明了Au纳米颗粒分布在介孔碳骨架内,同时只含有C,O和Au元素也与EDX相符.X射线近边吸收谱结果表明,随着颗粒尺寸的减小,Au表面电子性质发生改变,N_2吸脱附等温线显示,有序介孔碳金催化剂具有典型的第Ⅳ型曲线,说明孔径分布范围较窄,主孔道尺寸为3.4-5.7nm.值得注意的是,低压力段吸附量显示明显突跃,暗示其具有一套约为2 nm的次级介孔.所有的催化剂都具有高的比表面积(1269-1743m~2/g)和大的孔体积(0.79-1.38cm~3/g).Au纳米颗粒具有高的热稳定性,在惰性气氛中,即使在600℃也未见明显聚集长大.进一步讨论了合成中影响金纳米颗粒尺寸的重要影响因素.(1)巯基含量:通过调节巯基组分的含量,可以调控催化剂中Au纳米颗粒的尺寸(9-18nm).需要强调的是,Au纳米颗粒尺寸与巯基在新合成材料中的浓度有关,当巯基含量在所研究的范围中时(1.55-3.06mmol/g),Au纳米颗粒尺寸仅仅与巯基浓度有关,而与Au浓度无关.(2)硫酸预炭化处理:新合成的材料经过一步硫酸预炭化处理,可以得到尺寸为3 nm的有序介孔碳金催化剂.表征结果证明,经过硫酸预碳化处理,大量表面活性剂被除去,同时聚合物载体发生部分碳化,有助于在后续高温炭化中保护3nm金颗粒不团聚.尺寸可控、高热稳定性、无配体保护的有序介孔碳负载Au催化剂有望应用在催化和传感器等领域.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化学系 资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稀土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市同步光源中心;斯德哥尔摩大学物理、无机和结构化学系 阿伦尼乌斯实验室;
【基金】:supported by the State Key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2013CB934102)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21322308,21173149) the Program for Changjiang Scholars and Innovative Research Team in University(PCSIRT-IRT1269) the Research Fund for the Doctoral Program of Higher Education(20123127110004) Shanghai Science&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Committee(11JC1409200,DZL123,S30406)~~
【分类号】:O643.36
【正文快照】: 1.Introduction Au catalysts have attract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since beingreported as exhibiting high catalytic activity by Haruta,Hutch  ings and co workers[1 3].Such Au catalysts have found applicationsin areas such as selective oxidation[4 6],h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伍三华;徐英明;张柏林;;碱基腺嘌呤与胸腺嘧啶在Au(111)电极上的共吸附[J];分析化学;2009年11期

2 宁远涛;;Au与Au合金材料近年的发展与进步[J];贵金属;2007年02期

3 方芳,王英,张效岩,张亚非;Au纳米粒子在有机溶剂中的电导行为[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年10期

4 翟秋阁;司学芝;李海军;马万山;;硫氰酸铵-氯化十六烷基吡啶-水体系浮选分离Au(Ⅲ)的研究[J];光谱实验室;2011年01期

5 崔梦楠;杨晓宁;;超临界CO_2中表面钝化Au纳米粒子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3期

6 贾美林,李常艳,胡瑞生,沈岳年;负载型Au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4年01期

7 张冬柏,齐利民,程虎民,马季铭;液晶模板法制备Au纳米线[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3年12期

8 黄杉生,殷月芬,王柯敏,何晓晓,钟桐生;基于Au纳米通道膜的生物分离新方法在蛋白质分离中的应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年12期

9 矫玉秋;赵昆;;双核Au配合物激发态性质的理论研究[J];光学技术;2008年S1期

10 潘路;王凤武;张祖德;;盐酸胍与溴化十六烷基吡啶从碱性氰化液中萃取Au(I)[J];过程工程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刁鹏;侯群超;张琦;;Au纳米粒子在微电极表面的电化学区域化组装[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2 林莉莉;裴祖奎;汪宏;谢兆雄;;方酸在Au(111)面上的自组装[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林菊芳;蒋励;王玫;刘荣;温中伟;鹿心鑫;朱通华;;Au活化箔在组合材料上活化反应率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4 刘佩芳;陶芝勇;;电沉积Au和Pt纳米颗粒对外球反应的粒度效应[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5 姜婷婷;王威;李振宇;王兆杰;王策;;聚吡咯/二氧化钛/Au纳米纤维在室温下检测低浓度氨气[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6 吴畅书;蓝可;孟续军;;Au材料辐射烧蚀的数值模拟研究[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物理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C];2008年

7 张光华;孙昌梅;曲荣君;张盈;;聚苯乙烯负载氨基甘油对水中Au(Ⅲ)的吸附性能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夏慧娟;孔凡红;张军;王淑荣;吴世华;;Au掺杂的WO_3的气敏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纳米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9 李影;金超;祖连海;秦瑶;杨金虎;;超长Au纳米线的简单快速合成及其过氧化氢检测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4分会:纳米生物传感新方法[C];2014年

10 王涛;徐琳;寿恒;寇元;;可溶性Au纳米粒子催化一氧化碳氧化[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绿色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通讯员 陈铩〈藿,

本文编号:13365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3365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4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