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标记核酸适配体传感器检测动物源性食品中四环素和多巴胺残留
本文关键词:非标记核酸适配体传感器检测动物源性食品中四环素和多巴胺残留 出处:《吉林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核酸适配体传感器 非标记 染料 四环素 多巴胺
【摘要】:目前,动物物源性食品中的兽药残留已经成为人类健康与食品安全的一大威胁。传统的兽药残留检测方法通常比较昂贵、耗时、步骤繁琐、选择性差,难以满足现场快速检测的需求。核酸适配体能够特异性地结合目标物,并伴随着自身构象的变化,具有亲和力高、特异性强、成本低等优点,已成为一种新型理想的生物传感器识别元件,被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分析领域。根据是否对核酸适配体进行标记或修饰,核酸适配体传感器可以分为标记型和非标记型。对核酸适配体的标记过程通常耗时、费力、昂贵,且会影响其与目标物结合的亲和力与特异性。因此,本文以染料作为信号探针,基于目标物和核酸适配体间的特异性结合,建立了两种非标记型核酸适配体传感器,具有快速、简便、检测成本低、灵敏度高且选择性好等优点,可以被推广应用于食品中其他有害物小分子的检测中,在农业和环境领域将有更广大的应用前景。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以核酸适配体作为识别元件、以插入型染料噻唑橙(Thiazole Orange,TO)作为信号元件构建了一种非标记核酸适配体传感器检测四环素(Tetracycline,TET)。TET的核酸适配体为富含G碱基的单链DNA,本身存在着G-四联体构型。TO在游离状态下几乎没有荧光,但可以插入DNA尤其是G-四联体构型的DNA中,产生极大的荧光增强效应。当TET不存在时,TO会嵌入到核酸适配体中,并产生荧光信号。当TET存在时,TET核酸适配体会与TET特异性地结合并发生构型变化,核酸适配体的G-四联体构型遭到破坏,TO被释放为游离状态从而导致体系荧光强度的降低。根据这种荧光强度的变化可以实现对TET的特异性检测。在最优反应条件下,该核酸适配体传感器对TET进行检测的线性范围为0.05-1000μg/m L,检出限为0.022μg/m L,并应用于牛奶样品中的TET检测,回收率在89.0%-107.9%范围内,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为0.6%-1.4%。因此,这种非标记核酸适配体传感器简单快速、成本低、灵敏性和选择性好,为四环素的现场检测提供了一种简单、快速的新方法。2.基于核酸适配体与目标物的特异性结合以及罗丹明B(Rhodamine B,RB)和金纳米粒子(Au Nanoparticles,Au NPs)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建立了一种检测多巴胺的非标记型核酸适配体传感器。单链核酸适配体可以吸附在Au NPs表面,增强Au NPs的稳定性,有效抵抗盐离子诱导的聚集,分散的Au NPs通过FRET猝灭RB的荧光。当目标物多巴胺存在时,多巴胺核酸适配体与多巴胺的特异性结合可引起其构象发生变化使其无法保护Au NPs,盐效应使失去保护的Au NPs发生聚集,从而降低FRET效率,此时,RB的荧光恢复。在最适反应条件下,该荧光传感器对多巴胺进行检测的线性范围为26-2.90×103 n M,检出限为2 n M,并且已成功应用于猪饲料和鸡肝样品中多巴胺的检测,回收率在91.4%-103.5%范围内,RSD为0.9%-2.3%。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低、选择性好等优点,可以实现对食品中多巴胺残留的现场快速检测。不仅如此,这种非标记核酸适配体传感器对食品中的其他兽药残留、乃至其他有害物小分子均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Abstract]:The present invention has the advantages of high affinity , strong specificity , low cost and the like , and has the advantages of high affinity , strong specificity , low cost and the like , and has the advantages of high affinity , high specificity , low cost and the like , and has the advantages of high affinity , high specificity , low cost and the like , and can be widely applied to the detection of other harmful substances in food . In the presence of TET , the specific binding of the aptamer sensor to the target substance and the 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rhodamine B ( RB ) and gold nanoparticle ( Au ) can cause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the system to be reduced . The detection limit is 2 n M and has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the detection of dopamine in pig feed and chicken liver samples . The recovery rate is in the range of 91.4 % - 103.5 % with RSD of 0.9 % - 2.3 % . The method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operation , low sensitivity , good selectivity , etc . The method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operation , low sensitivity , good selectivity and the like .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57.3;TS20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巍;贾凌云;;适配体筛选方法研究进展[J];分析化学;2009年03期
2 谢海燕;陈薛钗;邓玉林;;核酸适配体及其在化学领域的相关应用[J];化学进展;2007年06期
3 屈锋;刘允;任肖敏;赵新颖;张经华;;毛细管电泳在核酸适配体研究及核酸适配体筛选中的应用[J];化学进展;2009年Z2期
4 赵强;乐晓春;;核酸适配体亲和色谱的研究进展[J];色谱;2009年05期
5 朱静;黄勇;蒋小平;谭钟扬;蒋健晖;沈国励;俞汝勤;;基于核酸适配体-质粒DNA复合物信号放大的荧光免疫传感技术[J];分析化学;2009年11期
6 ;生物分析中的核酸适配体[J];分析化学;2012年05期
7 李瑜;王源升;于斌;张静秋;董瑞;;核酸适配体在光生化检测中的应用[J];广州化工;2012年14期
8 王周平;张维潇;;适配体及其研究进展[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3年09期
9 ;《核酸适配体手册》[J];分析化学;2013年12期
10 李晓佩;杨良嵘;黄昆;李文松;孙西同;刘会洲;;核酸适配体在生化分离及检测领域中的研究进展[J];化工学报;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圣;刘彩云;卢建忠;;基于核酸适配体和酶循环放大的腺苷化学发光检测[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巍;赵新颖;屈锋;;毛细管电泳法筛选蛋白质的核酸适配体的初步研究[A];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学术交流会(2010景德镇)论文集[C];2010年
3 杨晓娟;邴涛;梅宏成;上官棣华;;核酸适配体用于手性拆分L型和D型色氨酸[A];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学术交流会(2010景德镇)论文集[C];2010年
4 郑冬梅;娄新徽;;一种基于结构开关型适配体的无标记荧光传感法[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薛利云;周小明;邢达;;基于核酸适配体探针和酶辅助荧光信号扩增的等温高灵敏度蛋白检测方法[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6 马文韬;古力;屈锋;;毛细管电泳筛选大肠杆菌适配体的初步研究[A];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学术交流会(2010景德镇)论文集[C];2010年
7 梁好均;徐华国;邓伟;;核酸适配体链构象转变的研究[A];2014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4年
8 王晓芳;程琳;耿霞;赵强;;基于适配体修饰的磁珠和量子点荧光法检测凝血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9 汪海林;章大鹏;;单核苷水平核酸适配体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0 温桂清;范燕燕;梁爱惠;蒋治良;;核酸适配体纳米金共振散射光谱检测血清中钾离子[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潘文;核酸适配体在医药领域应用前景广阔[N];中国医药报;2010年
2 于洋 田野;蛋白质检测有了新方法[N];吉林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玉坤;基于核酸适配体识别-时间分辨荧光纳米探针的生物毒素检测方法研究[D];江南大学;2015年
2 陈霞;功能核酸的筛选及在分析检测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12年
3 林雪霞;微流控芯片与可控适配体技术用于细胞代谢物分析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4 周庆同;生物相空间中的适配体和药物虚拟筛选[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5 郭业民;基于适配体传感器的牛奶中抗生素残留快速检测技术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6 李菁菁;适配体功能化的荧光纳米探针用于蛋白和细胞传感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7 于鸽;乙丙肝病毒相互干扰及适配体在肝癌诊断及靶向治疗中的作用[D];吉林大学;2016年
8 王成全;基于磁控适配体传感体系的农产品中典型霉菌毒素检测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9 严喜鸾;基于核酸适配体化学发光检测新技术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10 胡献刚;新兴适配体在高效净化/诊断环境与生物体内污染物的特点及其机理[D];南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月侠;蛋白质寡核苷酸适配体的筛选与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李慧玲;BHL DNA适配体对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抑制作用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3 刘金钏;适配体纳米金比色法灵敏度影响因素研究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4 于连元;核酸适配体修饰的纳米颗粒在肿瘤靶向免疫治疗及靶向热疗中的应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5 赵变军;基于适配体特异性作用的乳腺癌细胞表面多种肿瘤标记物同时检测的新方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6 乔醴峰;基于核酸适配体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一步纯化固定化研究及其应用[D];石河子大学;2015年
7 吕莉;基于适配体的酶联吸光度法检测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D];山西大学;2015年
8 陈艳霞;核酸适配体/小檗碱荧光体系的构筑及分析应用[D];山西大学;2015年
9 吕琴;基于荧光标记适配体的荧光各向异性法检测小分子[D];山西大学;2015年
10 朱志玲;基于核酸适配体的赭曲霉毒素A SPR检测技术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706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370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