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同位素稀释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尿液中苯系物和三氯乙烯代谢产物

发布时间:2018-01-02 20:12

  本文关键词:同位素稀释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尿液中苯系物和三氯乙烯代谢产物 出处:《分析化学》2016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同位素稀释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苯系物 三氯乙烯 代谢物 尿液


【摘要】:建立同位素内标稀释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epctrometry,UPLC-MS/MS)同时测定尿中苯系物和三氯乙烯代谢产物的方法,并用于孕妇尿样的分析。尿样过经合同位素内标的醋酸铵缓冲液稀释10倍后,过滤,取滤液进样分析。采用C_(18)色谱柱,梯度洗脱进行UPLC分离,电喷雾负离子扫描多反应监测(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MRM)模式检测。方法检出限在0.0350~1.75μg/L之间,方法的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分别为1.2%~9.1%和2.0%~9.7%;用所建立的方法测定了650个孕妇尿液样品,并统计分析了其地区差异加标回收率为85.0%~104%。所建立的方法快速灵敏,适合尿液样品的批量分析。
[Abstract]:The establishment of isotope dilution 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epctrometry, UPLC-MS/MS) method for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urinary benzene and trichloroethylene metabolites, and for urine. Urine analysis of pregnant women after ammonium acetate buffer of the isotope internal standard dilution 10 times after filtration, the filtrate. Sample analysis by C_ (18) column separation by UPLC gradient elution, negative electrospray ion 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 (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 MRM) mode of detection. The detection limit of the method between 0.0350~1.75 g/L and the method of intra day and inter day precision were 1.2%~9.1% and 2.0%~9.7%; 650 pregnant women urine samples. By using the established method,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recovery rate is 85.0%~104%. method is a rapid and sensitive, suitable for batch urine sample points Analysis.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检验教研室;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出生缺陷中心;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No.2010CB529502)资助~~
【分类号】:O657.63;R446.12
【正文快照】: 1引言苯系物主要包括苯、甲苯、二甲苯、乙苯和苯乙烯等物质,在化工、建筑等领域应用广泛,主要对人体皮肤粘膜、中枢神经、造血功能等造成损害。其中,苯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强致癌物。三氯乙烯(Trichloroethylene,TCE)是一种优良的溶剂,广泛用于金属清洗、干洗剂、杀虫剂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山峰;滕曼;付强;张颖;;车辆限行前后奥运场馆附近空气中苯系物污染特征与来源[J];中国环境监测;2007年06期

2 童玲;郑西来;李梅;胡志峰;;不同下垫面苯系物的挥发行为研究[J];环境科学;2008年07期

3 欧盛江;;环境空气中的苯系物检测及其治理研究[J];科技资讯;2009年25期

4 邵增雄;;苯系物的职业危害[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1988年02期

5 张树岳;;室内空气中苯系物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J];环境与发展;2014年Z1期

6 刘春明,杜尧国,徐自力,郭海忱;长春市空气中苯系物的分布规律[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00年03期

7 王若苹;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分析室内空气中苯系物[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3年06期

8 谢振伟,但德忠;室内空气中苯系物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测试技术;2005年05期

9 赵金辉,张锐,刘玉敏,于慧芳,李心意,赵锐,杜鸿,张冬然;室内装修装饰产生的苯系物污染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05年02期

10 叶露;王永桔;;二硫化碳萃取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测定水质的苯系物[J];污染防治技术;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欢;高彩凤;由世俊;王斌;;天津市某新装修办公楼室内空气中苯系物的监测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6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6年

2 梅玉雯;何丽君;;苄基离子液体液液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中苯系物[A];河南省化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王铁宇;庞博;杜立宇;谭冰;朱朝云;吕永龙;;农药企业场地苯系物污染风险及调控对策[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4分会场:贵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赖永忠;郭岩;;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测定废水中八种苯系物[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1年

5 杨宇川;何小波;辉永庆;刘秀华;邓义;龙素群;钟志京;;固相微萃取技术对空气中苯系物检测的竞争吸附效应[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8年版)[C];2009年

6 杨宇川;何小波;辉永庆;邓义;刘秀华;龙素群;钟志京;;固相微萃取-标准加入法检测空气中苯系物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环境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陈勇;朱文君;张谦;;非极性毛细管柱测定室内空气的苯系物[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自然科学篇)[C];2004年

8 江雪;李成辉;胡静;侯贤灯;;介质阻挡放电发射光谱法检测苯系物[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9 霍晶;沈培明;;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水中卤代烃和苯系物[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贾金平;冯雪;黄加量;;活性炭纤维型固相微萃取方法对水中苯系物测定方法的研究[A];Risk Assessment of Toxic Chemicals--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李佩;春换苯,,让生活更安全[N];中国质量报;2006年

2 李佩;苯残留的终结者[N];中国质量报;2007年

3 林楠;装修有害物之二:苯及苯系物(三)[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4 记者 徐琦;国家环保总局通报垫江苯系物泄漏事故[N];中国环境报;2005年

5 顾瑞珍;重庆垫江一化工厂爆炸引发苯系物泄漏[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6 记者 李建国;保居乐公司研制出无苯系物溶剂[N];中国包装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苏晶;低浓度苯系物暴露对加油站职工健康及氧化应激水平影响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4年

2 门娟;高效降解菌对典型苯系物的降解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爽;典型微环境空气中苯系物的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D];浙江大学;2010年

2 罗晓璐;室内外空气中苯系物的污染现状及来源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3 马桂霞;环境空气中苯系物的监测及其降解机理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4 陆晓燕;南京市城市空气中苯系物污染的观测分析与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5 张平;杭州市空气中苯系物的污染特征、来源及健康风险[D];浙江大学;2007年

6 张楠;济南城区空气中苯系物的污染特征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7 刘佳;苯系物在土壤中垂向迁移特征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8 白红妍;苯系物鉴定及溯源方法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3年

9 黄慧;空气中苯系物检测及其污染防治[D];中南民族大学;2013年

10 段孟辰;西安市不同功能区空气中苯系物的污染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707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3707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7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