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有机组装体的可控制备
本文关键词:二维有机组装体的可控制备 出处:《化学学报》2016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分子自组装 非共价键 二维有机组装体 疏水有机阴离子 超两亲分子
【摘要】:二维有机组装体是一类具有特殊形貌和性质的有序结构,有可能带来新功能和光电子领域的潜在应用,但如何实现二维有机组装体的可控制备是尚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通过对构筑基元的理性设计,调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发展了三种可控制备二维有机组装体的新方法:(1)利用疏水有机阴离子作为Bola型两亲分子的抗衡离子,能够削弱亲水头基间的静电排斥作用,从而诱导两亲分子的组装结构从一维向二维转变;(2)基于非共价键形成超两亲分子,通过设计和控制超两亲分子的拓扑结构,简便有效地实现二维组装体的制备;(3)通过共价修饰或引入新的非共价键,以限制三维结构在某一方向上的生长,从而降低三维结构的维度,也能实现二维组装体的可控制备.未来,上述研究有望进一步拓展,并实现功能二维有机组装体的构筑.
[Abstract]:A two-dimensional assembly body is a kind of special morphology and properties of the ordered structure, may bring new features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f optoelectronics, but how to achieve a two-dimensional unit assembly controlled preparation is a problem to be solved. To solve this problem, we construct a rational design based on basic element, each other interactions between molecules, the development of three kinds of controllable preparation of a new method of two-dimensional unit assembly: (1) the use of hydrophobic organic anions as Bola type two amphiphilic molecules of counterions, can weaken the pro electrostatic repulsion between head groups, thus inducing assembly structure of two amphiphilic molecules changed from one-dimensional to two-dimensional; (2) two amphiphilic molecules form a non covalent bond based on topological structure of super two amphiphilic molecules through the design and control of the simple and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2D assembly preparation; (3) through covalent modification or introduction of new non covalent bond, to limit three The growth of dimension structure in a certain direction can reduce the dimension of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and control the preparation of two-dimensional assembly. In the future, the above research is expected to further expand, and achieve the construction of functional two dimensional assembly.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化学系有机光电子与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No.21421064)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No.2013CB834502)资助~~
【分类号】:O641.3
【正文快照】: Received April 21,2016;published May 5,2016.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Foundation for Innovative Research Groups of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21421064)and the National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No.2013CB834502).项目受国家自然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冰,张希,徐蔚青,吴玉清,沈家骢;分子组装体的谱学研究[J];光散射学报;2000年02期
2 陶可;窦红静;孙康;;铁的氧化物纳米颗粒及其组装体的化学制备[J];化学进展;2006年11期
3 侯春燕;冯威;丁永生;陈捷;刘延;;新型ZnO组装体结构制备及光致发光性能[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4 赵冰,吴玉清,王旭,徐蔚青,李伯符,席时权;分子组装体的拉曼光谱[J];光散射学报;1998年Z1期
5 王树军,阮文娟,朱志昂;卟啉组装体的结构、功能和性质[J];化学通报;2005年03期
6 洪珊;林保平;;ZnO/介孔SiO_2组装体的制备和表征[J];化工时刊;2007年05期
7 张娟;王晴;李艺;李宝宗;;以手性两亲小分子自组装体为模板制备介孔二氧化硅空心球[J];化学研究;2014年03期
8 曹利平;高蒙;李义涛;丁娇阳;吴彦东;祝艳平;佘能芳;吴安心;;二元组装体集群时的高选择性杂化重组行为[J];中国科学(B辑:化学);2009年04期
9 吴雪;孙嘉伦;李枫;赵青;徐筠;张天浩;;L-胱氨酸组装体的STM研究[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伟;王静;汪怡广;;纳米组装体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A];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C];2009年
2 付文亮;甄淑君;;以鱼精DNA为模板光致还原合成银纳米组装体[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3 席时权;王海水;李薇;王丽影;袁迅道;曾广赋;;分子组装体的谱学研究[A];分子光谱学进展(Ⅸ)[C];1996年
4 龚静鸣;官章琼;袁爽;缪杏菊;;新型功能化纳米组装体在典型环境污染物的去除和检测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王帅;夏怡君;尹守春;宋波;;从小分子到规整聚合物的功能组装体[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8分会:高分子科学[C];2014年
6 徐俊;吴光鹭;王治强;张希;;基于质子化三聚氰胺衍生物的二维组装体的构筑与调控[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8分会: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材料[C];2014年
7 朱康宁;刘世勇;;多重响应的金纳米粒子杂化组装体的构筑[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E:分子组装与超分子聚合物[C];2013年
8 从怀萍;俞书宏;;石墨烯基宏观组装体及其功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3分会:纳米材料合成与组装[C];2014年
9 吴立新;;有机-无机杂化手性组装体结构与性质调控[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8分会: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材料[C];2014年
10 胡雯婷;魏玉婷;丁立平;;超分子组装体聚集态调节的荧光化学传感器的构建及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6分会:胶体与界面[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媛媛;基于预组装体的层层组装[D];吉林大学;2014年
2 甄淑君;无机纳米材料组装体的制备及其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D];西南大学;2011年
3 程红波;基于冠醚和葫芦脲光控超分子组装体的构筑及性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4 李志强;环糊精为媒介的卟啉—酞菁超分子组装体的构筑及其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5 苗露;SP1蛋白的组装与功能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一飞;新型刺激响应性聚合物组装体的制备及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2 史恩台;铂(Ⅱ)炔基荧光超分子组装体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3 黄飞;多氢键组装体的构筑、调控与性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4年
4 王世怀;超分子组装体调控的指纹图谱识别型荧光化学传感器及阵列[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5 田玉敬;铂金属基超分子组装体的构建及性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6 胡文龙;聚二乙炔组装体光学性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7 李文龙;亲水性Cu_(2-x)Se/rGO组装体的制备及其在暗场光散射成像分析中的应用[D];西南大学;2015年
8 杨翠玲;三脲衍生物的合成及组装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792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379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