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Cl及其复合物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BiOCl及其复合物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出处:《广西民族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光催化技术在缓解由有毒污染物造成的各种环境恶化问题方面已经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而且,为了有效解决能源短缺的问题,光催化技术也被应用于裂解水制氢的生产应用中。基于吸收太阳光的光催化剂的催化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半导体材料的光吸收性能和它抑制光生电子和空穴重新复合的能力。BiOCl有着独特的层状结构和间接过渡带隙,有效降低了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复合几率,在清洁能源和环境科学领域是前景可观的催化剂。然而,BiOCl光催化剂的带隙能过高,达到3.46eV,因此它只能利用占太阳光不到5%的紫外光,另外95%的太阳光都被浪费了,这严重限制了它解决各类环境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BiOCl光催化剂吸收太阳能的能力,研究者们努力通过添加非金属或其他金属来改变催化剂的化学成分从而改变化合物的带隙。本论文主要综述了传统光催化剂和铋系光催化剂的发展历程和应用进展,提出了卤氧化铋光催化材料的研究意义。研究了不同表面活性剂的添加对BiOCl纳米片形貌和光催化活性的影响。在本章中我们主要针对PVP(聚乙烯吡咯烷酮)和甘露醇两种表面活性剂进行了研究,发现当两种表面活性剂同时作用时,BiOCl纳米片的光催化活性达到最高。研究了AgCl/BiOCl复合光催化材料的浸渍法制备,考察了该复合半导体光催化剂光催化降解有机染料罗丹明B和甲基橙的性能,探讨了不同AgCl浸渍次数对AgCl/BiOCl复合光催化剂光催化活性的影响。提出了异质结构BiOCl/ZnO光催化剂的一种绿色合成方法,并对其光催化降解有机染料的性能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不同Bi、Zn摩尔比对BiOCl/ZnO异质结构复合物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BiOCl photocatalyst to absorb solar energy , 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BiOCl photocatalyst has been studied .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3.36;O64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徐才;吴俊林;朱刚强;刘运;;化学共沉淀法制备超薄BiOCl纳米片及其光催化性能[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3期
2 秦毅红,王云燕;Bi~(3+)Cl~--H_2O系热力学平衡[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0年02期
3 刘晓霞;樊彩梅;王韵芳;王雅文;张小超;梁镇海;;花球状BiOCl薄膜的低温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J];中国科学:化学;2012年08期
4 张坤;任快侠;余锡宾;;碘掺杂BiOCl核壳结构的合成以及高效的光催化性能(英文)[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5 张文敏,董吉溪,陈士超;微波-水解法制备均分散珠光BiOCl微粒[J];化学世界;1996年03期
6 史竹青;王艳;樊彩梅;王韵芳;丁光月;;BiOCl催化剂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英文)[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11年10期
7 李跃军;曹铁平;王长华;;BiOCl纳米纤维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8 李静;夏志国;王乐;陈袭朝;杨欢欢;;不同制备方法对BiOCl材料的形貌、结构与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研究[J];中国稀土学报;2011年06期
9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晓雯;刘晓霞;樊彩梅;李双志;丁光月;王雅文;;花球状BiOCl薄膜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12年
2 黄应兴;苏文悦;王绪绪;付贤智;;超声法制备纳米BiOCl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丁璐瑶;裴增夏;周言根;邓韦华;林华香;王绪绪;;不同晶面BiOCl负载金的光催化性能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何明乙;BiOCl系复合物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2 孙世烨;BiOCl吸附/光催化去除水中典型有机污染物的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3 蒋芬;BiOCl及其复合物的光催化性能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6年
4 刘晓霞;BiOCl薄膜的低温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5 包萨日娜;BiOCl催化剂的丙烷氧化脱氢催化性能及其理论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4084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408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