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界面反应的液滴破裂现象制备油包水型纳米乳液
本文关键词: 纳米乳液 表面活性剂 液滴破裂 界面 界面张力 出处:《化工进展》2017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报道了一种利用油水界面反应导致液滴界面失稳并破裂、从而简便可控地制备纳米级油包水型(W/O)乳液液滴并用于活性物质包载的新方法。采用氢氧化钠水溶液为分散相、含有油酸的苯甲酸苄酯溶液为连续相,通过氢氧化钠和油酸在水/油界面反应生成具有更好界面稳定性的油酸钠以降低界面张力,从而导致界面失稳使得液滴破裂,实现了对W/O纳米乳液的可控制备。利用界面张力仪验证了反应过程对液滴界面张力的影响,并用高速摄像显微系统观察研究了液滴的微观破裂过程。系统考察了分散相液滴中氢氧化钠含量、分散相液滴黏度以及连续相中油酸含量对所制得的纳米液滴粒径的影响规律。同时,通过在分散相中加入活性物质,方便地实现了活性物质在W/O纳米乳液内的有效包封。
[Abstract]:In this paper, a new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nanoscale oil-in-water (W / O) emulsion droplets by using oil-water interface reaction to cause instability and rupture of droplet interface is reported. Sodium hydroxide aqueous solution is used as dispersed phase. The solution of benzyl benzoate containing oleic acid is a continuous phase. Sodium oleate with better interfacial stability is produced by the reaction of sodium hydroxide and oleic acid at the water / oil interface to reduce the interfacial tension, which leads to the instability of the interface and the rupture of the droplet. The controllable preparation of W / O nanoemulsion was realized. The effect of reaction process on the interfacial tension of liquid droplets was verified by interfacial tension meter. The microfracture process of droplets was observed and studied by high speed camera system. The content of sodium hydroxide in dispersed droplets was investigated systematically. The effect of droplet viscosity of dispersed phase and oleic acid content in continuous phase on the particle size of the prepared nano-droplets was studied. At the same time, the effective encapsulation of active substances in W- / O nanoemulsion was realized conveniently by adding active substances to the dispersed phase.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91434202)
【分类号】:O648.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育英,郭天瑛,郝广杰,宋谋道,张邦华;丙烯酸酯纳米乳液的制备与表征[J];离子交换与吸附;2003年03期
2 白玮;沈青;;结构化乳液的理论、制备与应用Ⅲ.结构化纳米乳液[J];高分子通报;2010年01期
3 孟文清;吴利英;钟安永;陈格德;谯雅文;赵正强;;室温自交联型聚丙烯酸酯纳米乳液的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7年09期
4 李仁;;幽灵液滴会爬坡[J];奇闻怪事;2012年11期
5 裘祖荣,张国雄,王春海,李醒飞;液滴分析技术的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6 江铭伯;对液滴表面张力的探讨[J];齐齐哈尔轻工学院学报;1988年03期
7 扈映茹;吕岑;宋晨;;液滴分析技术[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8年01期
8 徐国华,,陈维 ;高强电场中液滴的破碎[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1994年03期
9 孙慧娟;张海滨;白博峰;;高温燃气中单个液滴的蒸发特性[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07期
10 张洪斌,周持兴;稳态双曲流场中液/液混合的粘性液滴哑铃分散模型[J];高分子学报;199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学丰;王丽娟;董金凤;;纳米乳液的低能乳化制备方法及其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胶体与界面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2 江晶晶;潘红;孙德军;徐健;;相反转方法制备油包水纳米乳液[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4分会:胶体分散与多组分体系[C];2013年
3 刘伟荣;孙德军;李财富;刘骞;徐健;;水包油型石蜡油纳米乳液的制备和性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4 梅贞;孙德军;;硅酸盐对O/W石蜡纳米乳液性质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梅贞;孙德军;;Sub-PIT法制备正电O/W纳米乳液[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梁纪灵;李海平;严锦根;侯万国;;油酸包覆Fe_3O_4纳米颗粒对水包环己烷纳米乳液破乳作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6分会:胶体与界面[C];2014年
7 张屹然;罗开红;罗开红;;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纳米液滴碰撞在燃烧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41分会:燃料与燃烧化学[C];2014年
8 冯锋;陈泽忠;林洁刁;;液滴荧光传感与计算机联用技术在微量分析中的应用[A];第二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董金玲;赵利军;肖寒霜;张韫宏;;混合Na_2SO_4/MgSO_4单液滴中相分离的空间分辨Raman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陈泽忠;冯锋;廖雪明;林洁刁;;动态液滴光化学传感器用于微量过氧化氢的测定[A];第八届全国发光分析暨动力学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于丽杰;升温相转变组分法制备的纳米乳液[D];山东大学;2013年
2 梅贞;无机盐调控相转变温度法制备O/W纳米乳液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张博;液滴润湿行为与表面微纳结构关系的模拟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4 张晨辉;表面活性剂对液滴在靶标表面润湿粘附行为的影响机制及调控[D];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
5 陈海秀;光谱液滴分析系统的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6 冯锋;基于连续可更新动态液滴光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的研究和应用[D];湖南大学;2004年
7 祝莹;基于微流控液滴系统的质谱和色谱分析方法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良红;含乳木果油纳米乳液的制备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15年
2 徐丽青;岩藻黄素纳米乳液的制备、性质及体外释放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3 刘潇冰;相转变温度法形成高盐纳米乳液及其在油基泥浆清洗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5年
4 田永红;含神经酰胺纳米乳液的制备技术及其性能研究[D];上海应用技术大学;2016年
5 潘红;低能法制备油包水纳米乳液及其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6 李友慧;苯乙酮和硝基烯烃纳米乳液的生物转化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7 龚翔;电场作用下液滴的聚结特性及高压静电破乳研究[D];集美大学;2015年
8 张慧;液滴在随机粗糙表面的铺展动力学仿真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9 雷庆;液滴与疏水和超疏水固体表面作用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10 伍福璋;微米级别因素对动态接触角影响的实验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957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495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