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含混杂接枝侧链的刺激响应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13 22:46

  本文关键词: 交替共聚合 梳状-线型嵌段共聚物 刺激响应 自组装 药物释放 出处:《苏州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在高分子科学领域中,接枝聚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对高分子材料而言,精确的拓扑结构和多样化功能都十分重要,精密微结构的引入可能会赋予聚合物材料新的物理化学性能,多种功能的集成预期会丰富材料的多目的性应用。在序列调控聚合物中,目前对于线型聚合物进行了广泛研究,而对于非线型接枝聚合物缺少系统性的研究。为了深入探索结构规整接枝聚合物及其衍生物结构-性能之间的内在关联,有必要发展普适性强的合成方法,并探索它们的性能和应用。苯乙烯-马来酰亚胺属于典型的交替共聚单体对,在等摩尔配比进行共聚时,它们倾向于形成交替共聚物。本研究采用控制聚合方法,以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机理进行交替共聚,在接枝聚合物的主链引入有序微结构。同时,结合含交替侧链接枝共聚物和线型聚合物的结构特征,设计合成了一些刺激响应型梳状-线型牙刷状共聚物和线型-梳状-线型三嵌段共聚物。它们分别具有不对称和对称的拓扑结构,可望带来一些独特的性质。在此基础上,初步探索了它们的自组装行为、刺激响应性和药物负载及释放性能。主要内容如下:(1)含线型和两种V型接枝链段的牙刷状三元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先采用二硫代苯甲酸2-(2-氰基)丙酯(CPDB)进行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的RAFT聚合合成PNIPAM,再进行双羟基马来酰亚胺(MI(OH)2)和双溴化苯乙烯(St(Br)2)的RAFT扩链共聚,得到嵌段共聚物PNSM。然后,分别进行丙烯酸叔丁酯(tBA)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和己内酯(CL)的开环聚合(ROP),并结合PtBA链段的水解反应,成功合成了PNIPAM(PAA)2m(PCL)2m牙刷状共聚物。1H NMR和GPC-MALLS结果表明,各种聚合物的分子量可控,分子量分布指数(PDI)在1.14-1.35之间。进行水相自组装,并施加不同的刺激时,共聚物可以形成球形胶束、海参状胶束和囊泡等形貌。在温度、pH和添加剂(β-CD和GSH)的存在下,负载阿霉素(DOX)的聚集体的体外释放动力学和累积释放量发生显著变化。同线型类似物体系相比,接枝共聚物聚集体具有更高的药物包封率、更快的释放动力学和更好的存放稳定性,体现了非线型拓扑结构在性能上带来的某些优势。由于其较高的药物负载率和多重刺激响应释放性能,接枝共聚物聚集体在生物医用纳米载体上有一定的应用前景。(2)酸和还原断裂型梳状-线型三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设计合成了含缩醛的苯乙烯化聚乙二醇单甲醚(St-aPEG)。以含二硫键的对称型链转移剂S-CPDB进行St-aPEG和马来酰亚胺化聚己内酯(MI-PCL)的RAFT共聚合,得到含有两种接枝侧链的梳状共聚物sPaSM。然后,进行NIPAM的扩链聚合,获得了具有温度、还原和pH响应的PNIPAM-b-sPaSM-b-PNIPAM三嵌段共聚物。所合成的聚合物及其前驱体分子量可控,PDI不超过1.35。通过水相自组装,共聚物可以形成尺寸大小较为均匀的胶束和囊泡,其DLS曲线呈单峰分布,且具有很好的存放稳定性。研究了负载DOX聚集体的的药物释放动力学,在24 h时的药物累积释放量分别为:49.6%(37 oC,pH 5.3+DTT)、44.8%(37 oC,pH 5.3)、42.2%(37oC,DTT)、36.8%(37 oC,pH 7.4)和24.3%(25 oC,pH 7.4)。施加外界刺激能够导致聚集体中化学键的断裂和亲疏水作用的变化,从而有效调控药物释放过程。(3)还原断裂型梳状-线型三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季铵化后修饰及性能研究:以S-CPDB为链转移剂,先进行苯乙烯化聚乙二醇单甲醚(St-PEG)和MI-PCL的RAFT共聚合,再进行甲基丙烯酸二甲氨乙酯(DMA)的扩链反应,合成了PDMA-b-PSM-b-PDMA。最后,分别和苄溴、3-溴丙醇和3-溴丙酸等进行季铵化反应,高效合成了三种含季铵化嵌段共聚物。1H NMR和GPC-MALLS测试结果表明,所合成的聚合物分子量可控,PDI在1.22-1.28之间。探究了分子量和化学组成对聚合物溶液相变行为的影响。对季铵化混杂接枝嵌段共聚物及其前驱体进行还原或者施加还原刺激,发现还原样品的相变温度有所降低,降幅在3.5-14.8 oC之间,且还原后的溶液都呈现LCST行为。季铵化后,聚合物溶液的相变行为可能会从LCST转变为UCST。通过水相自组装,含PDMA链段的嵌段共聚物能形成胶束、复合胶束和囊泡等形貌。综上所述,本研究将断裂键和响应性链段融入分子设计,结合控制聚合与后修饰反应,合成了两类结构精致的梳状-线型嵌段共聚物,并通过自组装构建了多重刺激响应体系。在单一、双重或多重刺激作用下,聚集体形貌和药物释放动力学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在药物缓释材料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因此,本研究发展了含有规整序列结构的接枝共聚物及其衍生物的合成方法,丰富了非线型拓扑聚合物的类型,并拓展了它们在智能材料方面的应用。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3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吕qG,赵国良;嵌段共聚物微观分相理论[J];大连工学院学报;1980年01期

2 罗筱烈,马德柱,蒋文博;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己内酯嵌段共聚物链化学结构研究[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90年02期

3 许晓秋,黄树基,李凤英,邢利燕,孙佳年,,孙杨;乙丙嵌段共聚物结构与性能的关系[J];天津大学学报;1994年04期

4 李欣欣,林佳雄,吴平平,韩哲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制备含氟嵌段共聚物及其性能[J];化学世界;2000年S1期

5 傅志峰,杨万泰;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制备嵌段共聚物的研究进展[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6 李虹,张兆斌,胡春圃,应圣康;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制备水溶性含氟嵌段共聚物(英文)[J];合成橡胶工业;2001年05期

7 梁晖,卢江,胡静,邓云祥;苯乙烯/α-蒎烯嵌段共聚物的性能研究[J];石油化工;2001年05期

8 常怀春,吕通建,郭文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酰胺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J];应用化学;2001年08期

9 李鲲,郭建华,李欣欣,吴平平,韩哲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合成甲基丙烯酸丁酯与丙烯酸全氟烷基乙酯两嵌段共聚物及其性能的研究[J];高分子学报;2002年02期

10 张爱英,冯增国,张勇,巴建华;聚乙二醇-b-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嵌段共聚物降解行为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建花;;双亲水嵌段共聚物存在下纳米球自聚集的计算机模拟[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2 李一鸣;;嵌段共聚物与结构不同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之间相互作用的对比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赵玉荣;陈天宇;王新平;;成膜条件对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表面结构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施泽华;闵博飞;吴斌;谌东中;;新型线性-树枝状嵌段共聚物液晶的设计合成与表征[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5 李学进;梁好均;;嵌段共聚物体系的多尺度分子模拟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6 李玉虎;宫玉梅;何天白;;溶剂择优亲和性对溶液浇铸嵌段共聚物薄膜相行为的影响[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7 于彬;李宝会;史安昌;;两嵌段共聚物在多种受限环境中的自组装结构[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7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8 汪蓉;;嵌段共聚物薄膜相行为的理论模拟[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7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9 魏朵;郭荣;;嵌段共聚物的亲疏链长度对亲水改性布洛芬/嵌段共聚物复合聚集体结构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10 王非;李春忠;;定向嵌段共聚物薄膜制备纳米孔阵列模板[A];2004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刘霞;分子“模板”可控制合成材料的形状[N];科技日报;2010年

2 陶文;陶氏推出九款开发型烯烃嵌段共聚物[N];中国化工报;2008年

3 本报首席记者 姜澎;他在黑暗的未知中寻找光明[N];文汇报;2012年

4 记者 吴苡婷;在微观世界中精准重构[N];上海科技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广政;含多肽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性能[D];复旦大学;2007年

2 刘美娇;嵌段共聚物自组装形成复杂结构的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3 王亚芬;组装体的形貌、结构调控及机制[D];复旦大学;2013年

4 江志斌;高分子在受限条件下的构象和自组装的理论模拟[D];南京大学;2014年

5 马世营;不同拓扑结构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在溶液中自组装的理论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6 于一涛;马来酸酐改性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的RAFT细乳液聚合与表征[D];浙江大学;2011年

7 田洲;高性能多相聚丙烯共聚物制备的新方法—气氛切换聚合过程及其模型化[D];浙江大学;2012年

8 刘伟峰;乙烯/辛烯溶液共聚及其聚合物链结构的调控[D];浙江大学;2014年

9 黄杰;RAFT乳液聚合制备聚(苯乙烯—丙烯腈)嵌段共聚物及其共混物性能[D];浙江大学;2015年

10 李超;二茂铁基和(或)偶氮苯基化合物及其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单聪;含有聚离子液体嵌段共聚物的制备及其应用[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2 矣杰;温敏性两亲聚N-乙烯基己内酰胺/聚酯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表征[D];辽宁大学;2013年

3 何迎新;基于嵌段共聚物的有序纳米无机孔隙薄膜的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4年

4 王丽;嵌段共聚物热分解制备多孔聚酰亚胺微球及其条件优化[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5 舒蓉芳;结晶驱动嵌段共聚物纤维生长的蒙特卡洛模拟[D];南京大学;2015年

6 王U喯

本文编号:15092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5092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6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