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多功能稀土掺杂钼酸盐材料的制备及荧光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0 22:30

  本文选题:钼酸盐 切入点:稀土离子 出处:《吉林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近年来,无机微纳米稀土离子掺杂材料因其独有的电子、光学和化学特性,而且又具有耗能低、污染小、效率高、体积小等优点,使其在光源、显示、显像、光通信、传感、医疗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众多的稀土掺杂基质材料中,具有白钨矿结构的钼酸盐由于具有非常好的物理化学稳定性和光学特性而更备受瞩目。另外,金属钼酸盐具有较低的声子能量,能够提升辐射跃迁几率,进而使得量子产率得到提高。稀土离子掺杂材料有很多种制备方法,例如高温固相法、微波加热法、溶胶-凝胶法、溶剂法、共沉淀法、燃烧法、水热法等。其中,水热法是最简单、环保的合成路线,此方法不仅合成成本低、能耗低、制备所需温度低、能产生均一的、分散性好的样品,而且可以很灵活的调整反应条件(反应时间、反应温度、p H值)或者在制备过程中添加不同的螯合剂来获得理想结构和形貌的样品。本论文采用低温水热合成法,并通过添加适量的乙二胺四乙酸(EDTA)作为“形貌控制剂”合成了不同体系的稀土钼酸盐。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荧光光谱(PL、PLE)、上转换发光(UCL)、漫反射光谱(DRS)和电子结构等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利用EDTA调谐的水热法成功的合成了新型自组装的三维花状的NaY(MoO_4)_2:Eu~(3+)微晶。表征结果表明初始溶液中的p H值对最终样品的晶相有着决定作用。实验结果表明EDTA的量不仅对NaY(MoO_4)_2:Eu~(3+)微晶的形貌有很大的影响,而且还影响其下转换发光强度。在样品的发射光谱中能够观察到很明显的红光,这归属于Eu~(3+)的5D0→7F2能级跃迁。当Eu~(3+)离子的掺杂浓度为20%时,其发光强度最大。在激发光谱中,峰值中心位于395 nm和465 nm的激发峰很好地符合白光LED中的近紫外光和蓝光激发,所以,此样品可应用于白光LED转换用的新型红色荧光粉。(2)一系列NaY(MoO_4)_2:Yb~(3+),Er~(3+)上转换荧光粉通过水热法制成,并在800℃下进一步煅烧4 h,详细地研究了Er~(3+)/Yb~(3+)共掺NaY(MoO_4)_2微晶的上转换光致发光特性,实验结果显示最佳的稀土掺杂浓度是2%Er~(3+)和10%Yb~(3+)。双光子激发上转换发光机制进一步揭示了绿色光强提升是通过一条新型的能量传递路径,该路径是由Yb~(3+)离子强的基态吸收和Yb~(3+) Mo O42 二聚体的激发态吸收组成的能级将能量有效的传递给Er~(3+)离子的高能级。在980 nm激光器的激发下,第一次系统地研究了NaY(MoO_4)_2在303到523 K间的热特性。通过计算分析发现,与先前报道的稀土荧光粉的灵敏度相比,该样品具有更高的灵敏度。从上述实验结果可以看出,NaY(MoO_4)_2:Yb~(3+),Er~(3+)微晶非常有希望做成具有高灵敏度的温度传感器。(3)利用简易的水热法成功的制备了不同掺杂浓度的NaCe(MoO_4)_2:Er~(3+)/Ho~(3+),Yb~(3+)上转换粉末样品。根据电镜图分析可知EDTA是非常重要的形貌控制剂,不仅对形貌的形状有决定性的影响,而且还能控制晶粒大小。首次通过改变晶体的晶格参数从而调谐钼酸盐的带边吸收,进一步实现NaCe(MoO_4)_2:Er~(3+)/Ho~(3+),Yb~(3+)样品的双色可调谐发光。通过优化稀土离子的掺杂浓度及敏化剂共掺的方法研究了所制备样品的发光特性,并详细分析了其发光机理。分别通过能级图有条理的介绍了添加EDTA和不添加EDTA两种样品的发光机制。成功的探索出一条在提升绿色光强的同时降低红色发光强度的创新性方法,即在Er~(3+)/Ho~(3+),Yb~(3+)共掺NaCe(MoO_4)_2样品制备过程中加入0.1 g EDTA,从而提高绿色发光的效率,获得具有较高纯度的绿色光。这些实验结果表明,NaCe(MoO_4)_2:Er~(3+)/Ho~(3+),Yb~(3+)晶体可以在三维显示器、绿色激光器和生物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133.3;O61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方平;;全国钼酸盐生产现状综述[J];钼业经济技术;1988年02期

2 李俊文;魏育兴;;循环水中钼酸根测定的干扰及干扰的消除[J];工业水处理;1993年01期

3 Mark S.Vuuasovich;吴廷禄;;多用途钼酸盐防腐剂的应用[J];化学清洗;1993年02期

4 丁益;方辉;;钼酸盐的制备及在催化中的应用[J];化学通报;2014年04期

5 刘能生;朱薇;肖连生;;从钼酸盐溶液中分离微量钨的研究进展[J];中国钼业;2008年02期

6 唐纪恕;Dennis R.Robitaille;J.George Bilek;;冷却水的钼酸盐处理[J];化工给排水设计;1983年02期

7 李祖碧,王加林,,徐其亨,刘云杰;铱-钼酸盐-罗丹明B缔合显色反应的研究[J];冶金分析;1995年02期

8 郭金亮;马高峰;白宏斌;王伟;李伟;谢亚宁;王子川;冯宝奇;;从大量钼酸盐溶液中分离微量钨的研究[J];中国钼业;2012年04期

9 龚柏凡;张启修;;基于硫代钼酸盐分离钨钼的研究小结[J];中国钨业;1995年08期

10 肖超;肖连生;曹佐英;;从钼酸盐溶液中分离微量钨的机理研究[J];中国钼业;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赵中伟;李江涛;曹才放;霍广生;陈爱良;李洪桂;;从钼酸盐溶液中深度除去杂质钨的研究[A];合作 发展 创新——2008(太原)首届中西部十二省市自治区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郑振;李宁;黎德育;;钼酸盐取代铬酸盐钝化工艺的现状[A];2007(第13届)全国电子电镀学术年会暨绿色电子制造技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马莹;张艳萍;闫永红;武立州;薛岗林;;基于[NiAs_6Mo_6O_(30)]~(4-)基团的有机无机杂多砷钼酸盐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五届全国多酸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4 刘博;马建方;;有机胺修饰的新型同多钼酸盐的合成及结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5 李宇春;徐欣国;;钼酸盐复配缓蚀剂在中性介质中的电化学分析研究[A];2006年全国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王秋景;唐耀胜;;弱碱性介质中钼酸盐系缓蚀剂的研制[A];天津市电镀工程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刘海燕;孙红梅;乔秀丽;;铜-新型有机胺配体修饰的八钼酸盐杂化化合物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海燕;过渡金属与柔性含氮多齿配体修饰的多钼酸盐杂化材料的合成与性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贾祥凤;聚钼酸盐({Mo_(154)}和{Mo_(72)Fe_(30)})聚集性质及其与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高广刚;氮杂环及含羧基类配体官能化多钼酸盐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高洪成;基于氮杂环配体修饰的多钼酸盐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催化氧化性能[D];吉林大学;2014年

5 Muhammad Hashim;钼酸盐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及相关性质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雪;镀锡层无铬钝化工艺及性能检测[D];沈阳理工大学;2015年

2 傅斌;钼酸盐红色荧光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

3 张鹤;杂多磷/砷钼酸盐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4 梁艳芬;多羧酸构筑的杂多钼酸盐的合成、结构及性质[D];河南大学;2015年

5 张鑫;含氮羧酸参与构筑的杂多钼酸盐的合成、结构及性质[D];河南大学;2015年

6 杨星星;多功能稀土掺杂钼酸盐材料的制备及荧光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7 杜艳娜;镀锡钢板的钼酸盐钝化工艺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8 张双红;热镀锌层上钼酸盐转化膜、硅烷膜及钼酸盐/硅烷复合膜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周永勤;基于钼酸盐的光致发光材料的合成及其发光性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孟繁志;有机胺修饰的多钼酸盐的合成、结构和性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953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5953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4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