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的拉曼光谱特征
本文选题:煤 切入点:微晶结构 出处:《煤炭学报》2016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煤具有石墨微晶的特性,对煤微晶结构及其演化的研究在煤岩学、煤化学和煤地质学等领域均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不同变质变形程度的煤进行拉曼光谱测试,发现煤微晶结构及其演化与拉曼光谱特征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一级模区分出5个峰,分别为D_1~D_4峰及G峰谱带,芳构化及芳环缩合作用的增强均会导致峰位差(G-D_1)的急剧增大和半高宽比(G/D_1)的急剧减小,拼叠作用则使得峰位差开始减小,半高宽比降幅减缓;二级模可区分出3个峰,分别为2D_1峰、D_1+G峰与2G峰谱带,低煤阶煤3峰难以区分,高煤阶煤3峰独立出现。这些特征表明煤中的石墨微晶经历了从小到大、从无序到有序的一个演化过程。同一煤层峰位差和半高宽比的差异反映出软煤分层的煤化程度略高于硬煤。可见拉曼光谱是一种研究煤结构的有效手段。
[Abstract]:The study of coal microcrystallin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fields of coal petrology, coal chemistry and coal geology. 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coal microcrystals and Raman spectrum characteristics: the first order mode distinguishes five peaks, which are D _ s _ 1 / D _ 4 and G _ (peak) bands, respectively. The enhancement of aromatization and aromatic ring condensation will result in the sharp increase of peak difference (G-D1) and the sharp decrease of half-aspect ratio G / D _ 1), while the stacking effect will make the peak difference begin to decrease and the half aspect ratio decrease slowly, and the two-stage mode can distinguish three peaks. It is found that the peak of low rank coal is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and the peak of high rank coal appears independently. These characteristics indicate that the graphite microcrystals in coal have experienced from small to large. The difference of peak position difference and ratio of half height to width of the same coal seam shows that the coalification degree of soft coal stratification i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at of hard coal. Visible Raman spectroscopy is an effective means to study coal structure.
【作者单位】: 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原经济区煤层(页岩)气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晋城水利勘测设计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472127,41472129) 2014年度山西省煤基重点科技攻关资助项目(MQ2014-01)
【分类号】:O657.37;TQ5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国际表面拉曼光谱会议在厦门大学举行[J];电化学;2000年04期
2 田中群;参加第18届国际拉曼光谱会议总结报告[J];光散射学报;2002年04期
3 徐怡庄,吴瑾光,孙文秀,陶栋梁,宋增福,翁诗甫,许振华,徐端夫,徐光宪;钕的电子拉曼光谱和一种新的拉曼增强机理[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3年02期
4 刘刚,张林,俞帆,刘剑虹,孙世中;低温冰箱冷冻对人体组织拉曼光谱的影响[J];光谱实验室;2004年05期
5 王吉有;王闵;刘玲;郝伟;;拉曼光谱在考古中的应用[J];光散射学报;2006年02期
6 田国辉;陈亚杰;冯清茂;;拉曼光谱的发展及应用[J];化学工程师;2008年01期
7 高卓;;中美科学家发明增强拉曼光谱检测新技术[J];化学分析计量;2010年03期
8 李自达;陈亮;孟令晶;刘军贤;王桂文;;拉曼光谱结合光学操控分选油脂酵母[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1年04期
9 杨丽萍;薛绍秀;;拉曼光谱在磷矿加工过程中的应用[J];矿冶;2013年02期
10 甘盛;刘华钢;张涛;施晓光;;拉曼光谱在药品鉴定中的应用[J];今日药学;2013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安;任斌;田中群;;线聚焦模式提高拉曼光谱的检测灵敏度[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王红球;张丽;王璐;程广卫;叶光林;张士新;朱鹏;易裕民;;拉曼光谱在安检领域中的应用[A];第十六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凌宗成;;行星表面物质研究中的拉曼光谱应用[A];第十七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摘要文集[C];2013年
4 胡继明;沈爱国;谢微;;拉曼光谱在生物医学分析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任斌;刘郑;王翔;庄目德;曾智聪;王喜;田中群;;针尖增强拉曼光谱方法建立及其在纳米间隔体系研究中的应用[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光谱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6 庞然;吴德印;田中群;;水合离子簇的氢键作用和振动拉曼光谱[A];第十五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谢黎明;凌曦;方源;张锦;刘忠范;;石墨烯作为共振拉曼光谱测量中的荧光抑制基底[A];第十五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刘钰;徐抒平;唐彬;王烨;周吉;郑先亮;徐蔚青;;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增强拉曼光谱的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王璐;张丽;王红球;易裕民;;拉曼光谱用于液态物品安检的方法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郭沫然;蔡红星;陈高;范雅;张喜和;;异硫氰基-孔雀石绿的拉曼光谱计算及分析[A];第十六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学锋;拉曼光谱传递与定量分析技术研究及其工业应用[D];浙江大学;2013年
2 董濵;纳米银增强基底制备及分子的拉曼光谱解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3 李津蓉;拉曼光谱的数学解析及其在定量分析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3年
4 胡成旭;乳腺疾病的拉曼光谱检测及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刘峰名;硅的表面刻蚀、光学性能以及硅钴材料制备的激光拉曼光谱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6 刘天元;温度和压强对碳碳共轭分子拉曼光谱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5年
7 李晟;基于局部策略的光谱异常检测与石油产品定性分析[D];浙江大学;2012年
8 刘莎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化学增强的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9 周波;V_2O_5拉曼光谱的第一性原理计算[D];兰州大学;2009年
10 赵立竹;正交LiMnO_2结构与属性间关系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濵;拉曼光谱数据库[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2 杨秋宝;基于拉曼光谱的易燃易爆品检测技术的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2年
3 李俊平;拉曼光谱在三种镇痛类药物研究上的应用[D];西南大学;2015年
4 王亚平;冲击压缩下液态硝基甲烷的拉曼光谱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5 刘武;氧化锌残余应力拉曼光谱测量技术研究[D];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6年
6 陈珊;拉曼光谱背景扣除算法及其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7 孙阔;阿司匹林合成过程的拉曼光谱监控[D];广西科技大学;2013年
8 李雪;拉曼光谱增强及其在活体成像的应用[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9 高嵩;拉曼光谱相对强度的校正研究及应用[D];吉林大学;2015年
10 王新宇;拉曼光谱法检测水质污染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330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633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