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_n团簇催化水煤气变换反应机理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本文选题:Au团簇 切入点:水煤气变换 出处:《燃料化学学报》2017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Au10、Au13和Au20三类团簇的稳定性和对水煤气变换(WGSR)反应的催化活性,考察了各物质在Aun团簇上的吸附行为和微观反应机理。结果表明,三类Aun团簇的稳定性顺序为Au10Au13Au20,而Aun团簇中电子离域性及吸附能力大小趋势为Au13Au10Au20。在三类Aun团簇上,水煤气变换反应的控速步骤均为H2O的解离,但其反应机理路径有所不同。Au10团簇上为羧基机理,COOH*中间体直接解离;Au13团簇上为氧化还原机理,两个OH*发生歧化反应;Au20团簇上为羧基机理,COOH*和OH*发生歧化反应。通过对三类团簇上的最佳反应路径进行比较发现,Au13团簇在低温下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
[Abstract]: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 was used to study the stability and catalytic activity of Au10 / au _ (13) and Au20 clusters for water gas shift (WGS) reactions. The adsorption behavior and microcosmic reaction mechanism of various substances on Aun clusters were investigated. The order of stability of three Aun clusters is Au10Au13Au20, while the trend of electron delocalization and adsorption capacity of Aun cluster is Au13Au10Au20.The controlled rate step of water gas shift reaction on the three Aun clusters is the dissociation of H2O. However, the reaction mechanism is different. The redox mechanism is the direct dissociation of COOH* intermediate on Au10 cluster. The carboxyl mechanism of COOH * and OH * occurred in the two OH * disjunctions of Au20 clusters. By comparing the optimal reaction paths on the three clusters, it was found that the au 13 clusters had better catalytic activity at low temperature.
【作者单位】: 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湖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503188)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Q15B030002)资助~~
【分类号】:O643.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卫平;潘秀莲;张小亮;熊国兴;杨维慎;;钯/陶瓷中空纤维复合膜反应器中的水煤气变换反应[J];催化学报;2005年12期
2 房德仁,刘中民,杨越,孟霜鹤,索掌怀,陈峰;沉淀温度对CuO/ZnO/Al_2O_3催化剂前驱体物相及催化水煤气变换反应活性的影响[J];催化学报;2004年11期
3 彭璇;;狭缝孔内水煤气变换反应平衡的蒙特卡罗模拟[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4 郭晓勇;华南平;杜玉扣;杨平;;嵌埋式纳米钌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水煤气变换反应的性能[J];催化学报;2007年02期
5 田国才,李琮,谢笑天,陶建民,李国宝;密度泛函理论中的界限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5期
6 李国宝,迟绍明,方芳,田国才,陶建民;密度泛函理论中的界限研究[J];云南化工;2003年03期
7 黎乐民;;密度泛函理论 中国科学家谈科学[J];科学观察;2007年02期
8 刘俊婉;;密度泛函理论 数据聚焦分析[J];科学观察;2007年02期
9 王可,王淑梅,于养信,高光华;用密度泛函理论预测带电半透膜性质[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9期
10 李震宇,贺伟,杨金龙;密度泛函理论及其数值方法新进展[J];化学进展;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忠志;;概念密度泛函理论的化学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量子化学学术会议暨庆祝徐光宪教授从教六十年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徐辉;黄永民;刘洪来;;基于状态方程的动态密度泛函理论[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李小童;李生华;庞思平;于永忠;罗运军;;高氮含能材料3,6-二硝基-1,2,4,5-四嗪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A];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论文集[C];2007年
4 李佳;姚建华;;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2,4-二氯苯氧乙酸水解机理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林冰;王一波;胡宗超;;亲金属效应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研究进展——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二届大环第四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6 刘秀敏;黄逸凡;吴德印;任斌;田中群;;对巯基苯胺分子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光谱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7 顾芳;洪晓钟;李江涛;王云明;张雅楠;;受限空间内氢键流体相平衡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5分会:胶体与界面化学中的理论问题[C];2013年
8 李雷;李达林;郑起;林性贻;;添加铝助剂对铜铈水煤气变换反应催化剂的影响[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龚学庆;张洁;Fendy Chen;尹丽丽;王海丰;胡佩君;卢冠忠;;稀土催化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3年
10 潘清江;郭元茹;;大分子锕系配合物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A];第六届全国物理无机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俊凤;过渡金属铁/钼/铂活化C-H和O-H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刘闯;二氧化碳参与的羧化及与环氧烷烃共聚反应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3 李昕;光电功能铱配合物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Elnoor Abbakar Abdelrahman Noh;利用对称性破损方法和密度泛函理论对含顺磁离子与有机自由基配合物磁学性质的量子化学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廉红蕾;负载型金基催化剂上CO氧化和水煤气变换反应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周迪;均相与非均相气泡/液滴成核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7 爨谦;二氧化钛的表面结构、化学吸附及其光催化特性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8 谢湖均;生物相关体系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9 肖海燕;原子和分子在Rh(111)表面吸附行为的周期性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10 贺伟;纳米及表面体系分子吸附的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秀庭;NO_x存储还原过程中以CO为还原剂N_2O生成机理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2 杨金玲;Co-Mo-K/Al_2O_3-MgO-n催化剂上的水煤气变换反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3 闫峰;卟啉及其衍生物敏化剂性能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5年
4 李萍;甲烷在镍、钯、铂金属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5 常贻文;二氧化碳和水的结晶行为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6 翟富万;六卟啉[1.0.1.0.0.0]及其衍生物与锕系酰离子间相互作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7 张策;金属掺杂与负载型铈基催化剂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8 程璐;小分子在Cu_2O、Ag_2O和Au_2O表面反应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9 赵博;改性ZSM-5分子筛上甲醇制烯烃部分反应机理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10 杨金周;Ni/ZrO_2催化CO甲烷化反应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6433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643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