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后过渡金属催化乙烯齐聚与聚合进展

发布时间:2018-03-24 14:27

  本文选题:后过渡金属催化剂 切入点:乙烯齐聚 出处:《高分子通报》2016年09期


【摘要】:石化工业最重要的产品是聚烯烃,其中大部分与聚乙烯相关,α-烯烃不仅是重要的共聚单体,也是精细化工的基本原料,乙烯工业发展程度代表了一个国家石化技术的水平。后过渡金属催化剂作为新型催化体系,能够高效催化乙烯齐聚和聚合,并且乙烯聚合可制备新型聚乙烯树脂。通过对配体的修饰,提高后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活性,增加催化体系的热稳定性,仍然是当前催化剂设计的重要课题;实现对所得聚乙烯微观结构的控制,提高聚烯烃宏观性质是产业化的重要基础。本文基于配合物催化剂配体骨架设计为基础,集中讨论了铁、钴和镍配合物用于乙烯聚合和齐聚的性质比较;特别是集中展示了我们近期研究工作,综述了后过渡金属催化剂的新进展。
[Abstract]:The most important product of petrochemical industry is polyolefin, most of which is related to polyethylene. 伪 -olefin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comonomer, but also a basic raw material for fine chemical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ethylene industry represents the level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in a country. As a new catalytic system, post-transition metal catalysts can efficiently catalyze the oligomerization and polymerization of ethylene. By modifying the ligands, improving the catalytic activity of the post-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and increasing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the catalyst system, it is still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design of catalysts. It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industrialization to control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obtained polyethylene and improve the macroscopical properties of polyolefin. Based on the framework design of ligand of complex catalyst, iron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properties of cobalt and nickel complexes for ethylene polymerization and oligomerization are compared, especially the recent research work and the new progress of post-transition metal catalysts are reviewed.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程塑料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服装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1362204,21374123,51473170)
【分类号】:O63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师奇松,于建香,刘太奇;镍配合物催化乙烯齐聚和聚合的进展[J];高分子通报;2005年06期

2 张国利;张君涛;梁生荣;丁丽芹;;乙烯齐聚制α-烯烃的非均相催化剂[J];应用化工;2007年12期

3 于部伟;王斯晗;张宝军;闫功臣;张婧元;陈谦;赵晶莹;;新型铁系催化剂催化乙烯齐聚的研究[J];化学世界;2009年12期

4 王曦;王涛;杨敏;沈广录;刘宾元;闫卫东;;桥连与非桥连茂锆金属配合物对乙烯齐聚反应的催化作用[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2年03期

5 ;乙烯齐聚制取高纯度n-α-烯烃的探索试验 第一报:高压一步法乙烯齐聚α-烯烃的产率和质量[J];日化情报;1978年01期

6 何仁,蒋景阳,王t@,周科衍;乙烯线性齐聚的研究(Ⅳ)——ⅣB族化合物催化乙烯齐聚中的几个问题[J];分子催化;1988年04期

7 孙淑坤;乙烯齐聚催化剂研究进展[J];辽宁化工;2003年12期

8 李光辉,黄英娟,孔维苓,闫卫东;钴系亚胺基配合物催化乙烯齐聚性能评价[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9 王静;朱博超;董金勇;贾军纪;;乙烯齐聚催化剂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07年12期

10 刘东兵,宋焕玲,李达刚;镍螯合物催化乙烯齐聚制低碳α-烯烃[J];应用化学;199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培菊;杨月;刘艳艳;张永平;魏灏;杨晓娟;吴彪;;新型双齿氮镍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乙烯齐聚的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杨月;杨培菊;张翠;李刚;龙泽荣;杨晓娟;吴彪;;后过渡金属镍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乙烯齐聚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7年

3 刘彬彬;徐文清;邹士应;谭振明;王凤江;徐晓宁;;新型后过渡金属催化剂催化乙烯齐聚制备高级线性α-烯烃产品碳数分布调控的探索研究[A];中国化工学会2005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于部伟;张宝军;陈谦;;新型铁系催化剂催化乙烯齐聚的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5 郭子方;陈伟;糜家铃;王如恩;徐歆;;乙烯齐聚催化剂的制备与研究[A];中国化工学会2003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孙文华;介素云;张树;郝鹏;张民;高榕;;乙烯齐聚及新型铁系催化剂的研究进展[A];中国化工学会2008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暨北京化工研究院建院50周年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7 ;二氯·{2-乙氧甲酰基-6-[1-[(2,6-二乙基苯)亚胺基]乙基]吡啶}合钴(Ⅱ)对乙烯齐聚的催化活性[A];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三届大环化学暨第五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2006年

8 高海洋;陈言;伍青;;大位阻的苯胺基亚胺镍配合物的合成及催化乙烯齐聚研究[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杨培菊;杨月;张翠;龙泽荣;杨晓娟;吴彪;;镍配合物[N^N]NiCl_2的合成及其催化乙烯齐聚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7年

10 杨培菊;刘艳艳;黄晓卷;吴彪;姚培洪;朱博超;;[2,9-二苯基-1,10-菲Up啉]NiCl_2合成、晶体结构及催化乙烯齐聚研究[A];第四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苟爱仙;乙烯齐聚制1—己烯新法获发明专利[N];中国化工报;2009年

2 通讯员 苟爱仙;大庆石化公司研究院三项课题通过验收[N];中国石油报;2006年

3 陈莉薇 刘彬彬;钴系催化剂获国家发明专利[N];中国化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叶健;铁系催化剂活性中心微环境的调控及其在乙烯齐聚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5年

2 钱明星;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乙烯齐聚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3 张玉良;ⅣB、Ⅷ族金属配合物体系催化乙烯齐聚合成直链低碳α-烯烃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4 王海平;吡啶亚胺类ⅣB、Ⅷ族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乙烯齐聚和聚合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5 张宝军;新型乙烯齐聚催化剂及反应性能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6 肖立伟;2-(1H-2-苯并咪唑)-6-亚胺吡啶和2-烷氧基亚胺邻菲Up啉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乙烯催化行为[D];兰州大学;2009年

7 朱红军;氮氧多齿配位锆络合物合成及催化乙烯齐聚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磊杰;杂环胺配合物的催化性能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胥明亮;胺醇、β-二酮、β-酮亚胺配体及其钛、锆络合物的合成和催化乙烯齐聚性能初步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3 童国红;铁系后过渡催化体系乙烯齐聚工艺的开发[D];浙江大学;2014年

4 李颖;新型乙烯齐聚催化剂的合成及应用探索[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5 刘浩;喹啉类镍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其烯烃聚合催化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6 秦一超;酚类调节剂对过渡金属乙烯齐聚催化体系的调控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7 姜涛;乙烯齐聚后过渡金属催化剂的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2年

8 曹晨刚;后过渡金属催化剂催化乙烯齐聚合成α—烯烃[D];河北工业大学;2003年

9 余建刚;一类新型的N,,N二齿镍配合物的合成及催化乙烯齐聚聚合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10 黄勇;茚锆络合物催化乙烯齐聚[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16586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6586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9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