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二茂铁基表面活性剂包覆多金属氧酸盐多级聚集体的构建及其结构表征

发布时间:2018-04-12 18:08

  本文选题:表面活性剂 + 聚氧杂多酸盐 ; 参考:《山东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通过化学修饰的方法将具有刺激响应性的有机基团修饰到无机多金属氧酸盐中,得到的刺激响应型有机-无机杂化复合分子,在生物识别、药物运输及新型智能材料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多样化的应用。同时,这类分子还具有两亲性,在溶液中会发生自组装产生形貌多样且功能丰富的聚集体结构。通过对体系施加外部刺激或改变复合分子组装环境(温度、pH值、溶剂组成等),能够实现对溶液中复合分子聚集行为的调控,这对于发现新型智能软材料及拓展自组装范围提供了思路。本论文正是以此为目标,借助非共价相互作用作驱动力,将尾端含有二茂铁基团的双链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包覆到Keggin型多金属氧酸盐的表面,形成了具有氧化还原响应性的有机-无机杂化复合分子;并利用其在溶液中组装形成多级结构聚集体。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合成了尾端含有二茂铁基团的双链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双(二茂铁基十一烷基)二甲溴化铵(BFDMA),并对所合成分子结构进行表征;然后利用单相法,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将BFDMA分子包覆到Keggin型多金属酸盐——磷钨酸(POM,H3PW12040)的表面,两者摩尔比为3:1,得到了具有氧化还原响应性的有机-无机复合分子(SEC,surfactant-encapsulated polyoxometalate)。该复合分子中,季铵盐头基通过静电相互作用与POM连接共同形成SEC分子的亲水头基,BFDMA分子中的烷基链则为SEC分子的疏水尾链。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1H NMR)、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ed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以及元素分析(Elemental Analysis,EA)等手段对该复合分子进行结构表征,最终确定所得SEC分子结构简式为(BFDMA)3PW12O40。第二部分:系统研究了有机-无机复合分子SEC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正丁醇(3:7,v/v)混合溶剂中的自组装行为。实验发现,SEC分子在体系中可以组装成具有多层外壳的球形空心聚集体,直径为55 ±9 nm;通过高分辨投射电镜(HR-TEM)及X-射线衍射(XRD)分析,得到多层壳的层间距为2.87 nm。所得球形聚集体随着陈化时间的增加,相互会发生融合。陈化1小时后,得到了稳定的具有多层外壁的多室聚集体结构,直径为120-150nm。利用SEC复合分子具有氧化还原响应的性质,借助恒电势法研究了该体系中SEC分子组装的电化学调控行为。首先对该体系施加+ 0.81 V氧化电势(vsAg/AgCl)约4小时,此时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中对应二茂铁基团的特征峰消失,判定其已被氧化;透射电镜观测到多室聚集体消失,出现了尺寸不均匀的球形聚集体;当对氧化后体系施加-0.81 V还原电势约4小时后,二茂铁重新被还原,多室聚集体又再次生成。结果表明,复合分子SEC在溶液中的组装过程可以通过电化学手段进行较为可逆的调控。第三部分:研究了"稳定剂"及溶剂组成对复合物SEC组装行为的影响。首先,在DMF/正丁醇(3:7,v/v)混合溶剂中,将主体分子β-环糊精((β-CD)添加到SEC复合物溶液中。通过UV-vis光谱及循环伏安测量(CV)等方法,证明体系中β-CD与SEC并未形成包结复合物,β-CD是作为一种"稳定剂"的形式存在。β-CD~SEC在混合溶液中组装成尺寸约为60 nm的多层球形聚集体结构;其次,通过改变DMF/正丁醇混合溶液中的溶剂组成,研究了 SEC分子的组装行为。通过实验发现,增加DMF在混合溶剂中的比例,将会导致SEC分子组装成松散甚至有缺陷的聚集体;而增加正丁醇在混合溶液体中的比例,SEC组装成的球形聚集体则存在融合现象,最终形成互相交错的短棒状聚集结构。以上两种影响SEC聚集行为的因素将会为SEC组装过程的调控提供有益的参考。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O64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温国华,旭昀,罗美华,盛显良;一些双二茂铁基烷的合成与表征[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6期

2 李保国,边占喜,曹立志,赵蔚;二茂铁基-1,1’-二烷基二茂铁甲醇的合成与性质[J];应用化学;2001年11期

3 徐兆瑜;;二茂铁的合成与应用[J];杭州化工;2001年04期

4 王晓丽,王艳学,边占喜;(二茂铁基、乙基二茂铁基)甲基丁胺的合成与表征[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3年01期

5 任红艳,李广洲,宋心琦;二茂铁化学的半个世纪历程[J];大学化学;2003年06期

6 蒋虹,陈维一,张雅文,沈宗旋;二茂铁氨基化合物的合成[J];合成化学;2004年02期

7 张首才,王丽影,刘士艳,孙雪梅;2-二茂铁基-2-丁醇的合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8 卓馨;;乙酰二茂铁的合成与性质测定[J];宿州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9 景崤壁;徐峰;徐伟;颜朝国;;含二茂铁基树枝状化合物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2007年04期

10 肖陆飞;;二茂铁的发现、制备及其应用[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柴凤兰;王春柳;王向宇;陶京朝;;新型含二茂铁基双亚胺钼(Ⅵ)催化剂的性能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樊佳;袁耀峰;王文峰;;4-二茂铁基-3,4-二氢-2(1H)-喹诺酮类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6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边占喜;张晓涛;;含二茂铁仲胺衍生物的合成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5年

4 赵文献;刘澜涛;王敏灿;宋毛平;;含二茂铁基氮杂环丁基甲酸酯的高效制备方法[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5年

5 李树臣;白淑珍;李保国;;1′-烷基二茂铁基二甲基硅烷的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5年

6 俞豪杰;王立;;新型二茂铁基树枝状化合物的合成及在离子识别中的应用[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7年

7 李高伟;周艳丽;刘念;刘冠军;郭保国;赵文献;;具有接枝位点的二茂铁基氮杂小环叔醇的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6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8 刘伟;李霞;张碧;宋毛平;吴养洁;;二茂铁大环酰胺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5年

9 宋毛平;刘伟;张本尚;郝新奇;张碧;吴养洁;;二茂铁酰基硫脲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A];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三届大环化学暨第五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2006年

10 刘建敏;李大成;王大奇;窦建民;;二茂铁单甲酸双核铒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亚琦;多二茂铁基吡啶和苯衍生物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质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4年

2 童荣柏;基于二茂铁/β-环糊精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双组分水凝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戴力;新型二茂铁VA唑啉—膦配体的合成及其在不对称催化反应中的应用[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魏俊基;含二茂铁腈基聚合物及其电磁功能复合材料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5 常银成;基于氧化态二茂铁构建多功能自组装纳米载体及其在药物/siRNA共运输中的应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6 连小春;新型多二茂铁基取代吡啶盐的分子设计、合成、表征及光电性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高敬民;二茂铁基化合物和二茂铁基聚合物及其接枝碳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8 姚琳;基于金鸡纳碱、二茂铁等优势骨架的新型手性配体的设计、合成及其催化的不对称反应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6年

9 吴红飞;二茂铁苄基叔胺环金属化及在碳—碳偶联反应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7年

10 柴凤兰;二茂铁基亚胺钼(Ⅵ)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催化环氧化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涛;二茂铁氯代烃与伯胺反应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2 徐南南;3-二茂铁基环辛烯的活性开环复分解聚合反应及其聚合物性质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3 张慧;碘促进的二茂铁联烯与含氮亲核试剂的加成反应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4 滕强;新型二茂铁配体的合成与表征及α-芳硫基酯的合成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5 曹爱娟;二茂铁键合硅胶固定相的制备及色谱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6 王晨君;钯催化二茂铁联烯、芳香卤化物与醇和酚的三组分反应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7 朱学友;[3]二茂铁环蕃β-二酮配合物和含偶氮基化合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8 邓磊;二茂铁腙与苄溴的偶联反应及含二茂铁基共轭聚合物的合成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9 吴孔丽;二茂铁苯甲酰二肽类化合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10 高召帅;含二茂铁取代基的脒基和茂基稀土二胺基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催化异戊二烯的聚合性能[D];浙江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408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7408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3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