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Pu和δ-Pu电子结构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本文选题:α-Pu + δ-Pu ; 参考:《原子能科学技术》2017年04期
【摘要】: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框架下的平面波赝势方法,对α-Pu和δ-Pu的电子结构进行了对比研究。由电荷布居分析可知,α-Pu中8种位置的原子的轨道电荷分布各不相同,净电荷的得失主要由s和p电子贡献,而δ-Pu中各原子的轨道电荷分布一致,且无净电荷的得失;由态密度可知,α-Pu的态密度主峰较δ-Pu的态密度主峰峰值更低、宽度更宽,表明α-Pu中平均键能强于δ-Pu,导致其更难发生塑性形变。此外,α-Pu电子的能量总体上低于δ-Pu电子的,这也是α-Pu的室温稳定性高于δ-Pu的重要原因。α-Pu中8种不同位置Pu原子的分波态密度的计算结果表明,8号位置Pu原子的5f电子关联性最强,对α-Pu的自旋矩贡献最大,而1号位置Pu原子的5f电子关联性最弱,对自旋矩的贡献最小;由电荷密度图可知,δ-Pu的电子云为均匀的球形,无明显的相互作用,呈现典型的金属键特征,而α-Pu的电子云发生重叠,相互作用明显,具有共价行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两者呈现不同延脆性机制。
[Abstract]:The electronic structures of 伪 -Pu and 未 -Pu are studied by using the plane wave pseudopotential method under the framework of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From the analysis of charge distribution,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orbital charge distribution of the eight atoms in 伪 -Pu is different, and the gain and loss of net charge are mainly contributed by s and p electrons, while the orbital charge distribution of each atom in 未 -Pu is the same, and the gain and loss of net charge are not the same.The density of states of 伪 -Pu is lower and wider than that of 未 -Pu,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average bond energy in 伪 -Pu is stronger than that in 未 -Pu.In addition, the energy of 伪 -Pu electrons is generally lower than that of 未 -Pu electrons, which is the important reason that the stability of 伪 -Pu at room temperature is higher than that of 未 -Pu.The contribution to the spin moment of 伪 -Pu is the largest, while the 5f electron correlation of the Pu atom at position 1 is the weakest, and the contribution to the spin moment is the least, and the electron cloud of 未 -Pu is a uniform sphere with no obvious interaction from the charge-density diagram.The electronic cloud of 伪 -Pu has overlapping, obvious interaction and covalent behavior, which to some extent reveals the different mechanism of ductility between 伪 -Pu and 伪 -Pu.
【作者单位】: 火箭军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472280)
【分类号】:O64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伍冬兰;谭彬;温玉峰;万慧军;谢安东;;MgH分子特性和势能随外电场的变化规律[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5年12期
2 马贺;陈立佳;郭连权;林琳;冷利;应彩虹;;金属Al电子结构与热力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计算[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5年04期
3 庄严;陈敬超;吕连灏;;第一性原理研究铱金属的致脆机理[J];材料导报;2015年02期
4 李如松;何彬;许鹏;赵峰涛;王飞;;Pu化合物电子结构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4年S1期
5 刘以良;肖培;;δ-Pu态密度的动力学平均场理论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6 孙博;张平;;First-principles local density approximation (LDA) + U and generalized gradient approximation(GGA) + U studies of plutonium oxides[J];Chinese Physics B;2008年04期
7 王同权;于万瑞;冯煜芳;;钚材料的老化[J];原子核物理评论;2006年03期
8 李赣,赖新春,孙颖;FLAPW方法研究δ-钚单层表面几何和电子结构[J];物理化学学报;200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晓敏;Mg-Al基强化相及固溶体结构和性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中北大学;2014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朱芫江;高云亮;李进平;;α-Pu和δ-Pu电子结构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7年04期
2 徐卫平;;T型双量子点系统中的Andreev反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1期
3 卢春林;张林;张云望;刘慎业;梅杨;;Electronic, optical properties, surface energies and work functions of Ag_8SnS_6: First-principles method[J];Chinese Physics B;2015年01期
4 郭继军;刘国平;魏洪源;;O_2在δ-Pu(100)表面吸附行为的第一原理研究[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3年06期
5 陈丕恒;赖新春;汪小琳;;钚及其化合物的理论研究[J];化学进展;2011年07期
6 魏洪源;熊晓玲;王关全;宋宏涛;胡睿;罗顺忠;;氧原子在完美δ-Pu金属体相中扩散行为的密度泛函研究[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0年04期
7 魏洪源;胡睿;熊晓玲;王关全;宋宏涛;罗顺忠;;H_2在δ-Pu(100)表面吸附的第一原理研究[J];分子科学学报;2010年01期
8 魏洪源;宋宏涛;熊晓玲;王关全;胡睿;罗顺忠;;氧原子在δ-Pu(111)表面的吸附结构和电子态[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9年07期
9 魏洪源;罗顺忠;刘国平;蒋树斌;熊晓玲;;H原子在δ-Pu(100)面吸附行为的周期性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8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伍冬兰;涂娟;万慧军;谢安东;阮文;张新琴;;CH自由基在外电场中的分子结构和势能函数[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4年02期
2 伍冬兰;涂娟;万慧军;曾学锋;谢安东;;外电场下BH分子势能函数[J];计算物理;2014年01期
3 郭连权;张智勇;刘嘉慧;冷利;李大业;林琳;;AlN晶体声子谱及其热学性能的第一原理计算[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4 黄多辉;王藩侯;万明杰;蒋刚;;外场下SnS分子结构及其特性[J];物理学报;2013年01期
5 潘清林;刘晓艳;曹素芳;陆智伦;何运斌;;Al-Cu-Mg-Ag耐热铝合金断续时效处理研究[J];材料工程;2012年11期
6 罗伟;熊计;王均;杨启平;吴燕;邓伟林;;稀土对6063铝合金挤压性能的影响[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12年05期
7 蔡金伶;易丹青;王宏伟;王斌;;Ag对Al-Cu-Mg合金Ω相析出行为的影响[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1年07期
8 王桃芬;陈平;邓永和;唐璧玉;;Pd_(3-x)Rh_xV合金的结构和弹性性能的第一性原理计算(英文)[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11年02期
9 唐春红;张俊廷;林长圣;;钙钛矿型YNiO_3电子能带结构的第一性原理[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10 向长淑;葛渊;张晗亮;李增峰;黄愿平;汤慧萍;;耐超高温铱合金强韧化技术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9年1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艳芳;小分子/原子与镁表面相互作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PU专利[J];聚氨酯;2008年04期
2 ;PU专利[J];聚氨酯;2008年05期
3 雷金海;鞋底材料PU一枝独秀[J];中国乡镇企业技术市场;2003年11期
4 于是;;陶氏化学在俄罗斯合资建造PU装置[J];聚氨酯工业;2008年06期
5 ;PU在汽车与泡沫行业中的应用增长[J];化工文摘;2000年11期
6 ;PU专利[J];聚氨酯;2009年12期
7 张俊良;;奥地利PU泡沫厂商南非建厂[J];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2013年03期
8 曾俊;;合肥安大科招精细化工厂一九九二年PU-Ⅱ水乳型聚氨酯皮革涂饰剂应用技术交流会及订货会在合肥召开[J];中国皮革;1992年02期
9 江永飞;PU硬泡性能的改进[J];聚氨酯工业;1995年01期
10 郭魁生;吴继宗;刘焕良;;加压阴离子交换分离α-计数法测定高放废液中微量Pu[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1991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贾丽霞;张国腾;;PU/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2 贾丽霞;张国腾;;PU/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A];第十五届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贾丽霞;张国腾;;PU/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A];第十五届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赵雅平;张生栋;毛国淑;;同位素稀释-萃取液闪法测量高放废水中~(241)Pu的浓度[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现代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5 张长利;左万利;彭涛;赫枫龄;彭钊;邵慧勇;;基于无监督聚类的PU文本分类方法[A];第二十五届中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8年
6 于静;马应明;郑军芳;司高华;;Pu在高盐地下水中的存在形态及其迁移性能分析[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5册)[C];2009年
7 杨宗q;;PU硬泡防火应用研究[A];2006年绝热隔音材料轻质建筑板材新技术新产品论文集[C];2006年
8 谭建新;陈耀中;林漳基;;腐殖酸还原Pu(Ⅵ)的动力学研究(英文)[A];中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十年进展[C];2004年
9 于静;王旭辉;司高华;王江;金玉仁;韩小元;;Pu(Ⅳ)、Pu(Ⅴ)在不同质地砂土中分配系数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现代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0 吴伦强;杨明太;向方寿;高戈;刘钧;;萃取分离同位素稀α-谱法测量土壤中的~(239)Pu[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马澄清;上海弗列加新增PU空滤芯生产线 Shanghai Fleetguard Increase PU Air Filter Production Line[N];机电商报;2009年
2 张兴刚;二甲醚用作泡沫PU发泡剂可行[N];中国化工报;2008年
3 记者 刘永红;石狮服装PU产业迎来发展的大好时光[N];石狮日报;2011年
4 张兴刚;天然油脂制PU中间体列入重大专项[N];中国化工报;2008年
5 新华;PU方块地毯需求前景看好[N];中国化工报;2007年
6 邱美辉;石狮PU革企业完成技术升级[N];中国化工报;2006年
7 顾定槐;中国PU产业应集聚发展[N];中国化工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硕;PU学习场景下代价敏感数据流分类算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王勋来;~(239)Pu在高庙子膨润土中的吸附行为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3 李晨;PU数据流挖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4 朱朦琪;碳纳米管混杂功能化及其PU复合材料制备[D];汕头大学;2010年
5 沈芳芳;PU涂层面料与粘合衬的配伍研究[D];东华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566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756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