钌催化酮酯的氢化反应研究
本文选题:氢化 + α-酮酯 ; 参考:《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将酮和酯转变成相应的醇化合物是有机合成中的重要反应。传统的方法主要以化学计量的还原试剂,例如LiAlH4、NaBH4和BH3等对酮及酯进行还原,而该类还原试剂在使用过程具有潜在的危险性,例如毒性、后处理危险等。从原子经济和实用角度考虑,用氢气做为氢源,通过直接催化氢化酮及酯化合物的还原来获得醇类化合物是一个干净而又高效的方法。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酮氢化还原为醇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将酯氢化为相应的醇仍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主要归因于差的选择性及较低的催化活性。近年来,新型的催化体系被开发,在酯的还原反应中取得显著的成果,在这些催化体系中,大多基于铁、钴、钌、铱和锇为中心金属的螯合型络合物,在相对温和的条件下实现了对酯的氢化还原。其中最著名的例子为Ru-MACHO催化剂,实现了(R)-乳酸甲酯高效的氢化生成(R)-1,2-丙二醇的工业化生产。二醇化合物,如1,2-二醇和1,3-二醇,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在活性药物成分的合成,有机官能团的转化,聚合物的合成等方面被广泛的应用。在文献报道的方法中,合成二醇化合物的方法主要有:烯烃的双羟基化反应及二硼烷基化,氢化还原羟基酯或二酮化合物,环氧化合物的开环,酶催化反应以及还原试剂还原酮酯等。在这些报道的方法中,直接氢化还原酮酯为二醇化合物提供了一种高效、原子经济的方法。本论文以Ru-MACHO螯合型催化剂为基础,开展了酮酯类底物的选择性氢化反应研究,通过考察反应的时间、温度、碱的类型、压力以及溶剂等各方面因素对氢化反应的影响。从而筛选出最优化的反应条件。其结果发现,该催化体系在催化α-酮酯的氢化反应中,可以高选择性的得到相应的1,2-二醇化合物或α-羟基酯化合物。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碱的类型及用量对酮酯的选择性氢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该催化体系在α-酮酯的选择性氢化反应中具有很好的底物适应性,均获得比较理想的结果。α-酮酯的氢化反应的成功促使我们下一步开展β-酮酯的氢化反应研究,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催化氢化体系在温和的催化反应条件下能有效的选择性氢化酮羰基得到β-羟基酯,然而,在催化氢化合成1,3-二醇化合物的反应中,得到较多的副产物,进一步的研究正在进行当中。
[Abstract]:The conversion of ketones and esters to corresponding alcohols is an important reaction in organic synthesis. The traditional methods mainly use stoichiometric reduction reagents, such as LiAlH4, NaBH4 and BH3, to reduce ketones and esters. However, these reagents have potential risks in the process of use, such as toxicity, post-treatment risks and so 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atomic economy and application, it is a clean and efficient method to obtain alcohols by direct catalysis of ketones and esters by using hydrogen as a hydrogen source.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hydrogenation of ketones to alcohols. However, hydrogenation of esters to corresponding alcohols remains a major challenge, mainly due to poor selectivity and low catalytic activity. In recent years, novel catalytic systems have been developed, and remarkable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in the reduction of esters, in which chelate complexes based on iron, cobalt, ruthenium, iridium and osmium are the central metals. The hydrogenation reduction of ester was realized under relatively mild condition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examples is the Ru-MACHO catalyst, which has been used for the industrial production of the efficient hydrogenation of r-lactic acid methyl ester and the formation of r-1O2-propanediol. Diol compounds, such as 1o 2-diol and 1o 3-diol, are a kind of important organic synthesis intermediates. They are widely used in the synthesis of active drug constituents, the conversion of organic functional groups, the synthesis of polymers, and so on. Among the methods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the main methods of synthesis of diol compounds are: dihydroxylation of olefins and alkylation of diboron, hydrogenation of hydroxyl esters or diketones, ring opening of epoxy compounds, Enzymatic catalytic reaction and reductive reagent reducing ketone ester and so on. In these reported methods, direct hydrogenation of ketone esters provides a highly efficient, atomic economy method for diol compounds. Based on the Ru-MACHO chelating catalyst, the selective hydrogenation of ketone esters was studied. The effects of reaction time, temperature, alkali type, pressure and solvent on the hydrogenation reaction were investigated. The optimum reaction conditions were screened 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talytic system can produce the corresponding 1o 2-diol compound or 伪 -hydroxyl ester compound with high selectivity in the hydrogenation of 伪 -keto ester. Further studies show that the type and dosage of alkaloid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elective hydrogenation of ketone esters. At the same time, the catalyst system has good substrate adaptability in selective hydrogenation of 伪 -keto ester, and the satisfactory results are obtained. The success of hydrogenation of 伪 -keto ester leads us to further study on the hydrogenation of 尾 -keto ester. The preliminary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talytic hydrogenation system can effectively obtain 尾 -hydroxyl ester from ketone carbonyl group under mild catalytic reaction conditions. However, more by-products can be obtained in the catalytic hydrogenation of 1o 3-diol compounds. Further research is under way.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21.2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小年;项益智;;一类新的液相催化氢化反应体系[J];中国科学(B辑:化学);2007年02期
2 伍朝{|;;薄层层析法判断甾体激素类药物中间体氢化反应进程——抗炎松、双炔失碳酯(抗孕53)中间体氢化反应进程的判断[J];四川医学院学报;1977年01期
3 申泮文;车云霞;;金属还原氢化反应的研究[J];化学通报;1984年10期
4 王积涛;齐纬杰;张蕴文;许育明;;锆氢化反应研究 Ⅰ.酯类及双官能团化合物的锆氢化反应[J];有机化学;1985年04期
5 王积涛;许育明;张蕴文;齐纬杰;;锆氢化反应研究——2.羰基化合物的选择性还原[J];有机化学;1986年02期
6 王积涛,张蕴文,许育明,林知心;锆氢化反应研究(Ⅳ)——芳腈的锆氢化反应及其在合成中的应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9年03期
7 罗小雯,邱德仁,陈治江,朱世盛;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研究锗的氢化反应机理[J];分析化学;1993年11期
8 黄志真,朱柳生,黄宪;芳硒基乙炔的锆氢化反应[J];有机化学;1999年06期
9 张俊芳;杨定乔;龙玉华;;铱催化不对称氢化反应的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2009年06期
10 ;手性二烯作为“配体”的无金属不对称氢化反应[J];有机化学;2013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小年;项益智;姜莉;;一类新的液相催化氢化反应体系的提出[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邀请报告[C];2006年
2 胡海宇;曹菁;向俊峰;陈传峰;;螺旋结构诱导的蒽醌选择性催化氢化反应[A];全国第十四届大环化学暨第六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专辑[C];2008年
3 伏晓国;汪小琳;柏朝茂;赵正平;;金属铀与氢气初期反应的XPS[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0)[C];2000年
4 郑芬芬;洪雅;胡麟峰;郑卫新;;炔基硫醚的锆氢化反应及应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6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5 邢雁;李岩云;沈伟艺;陈海燕;高景星;;水作溶剂的不对称转移氢化反应[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王兴旺;丁奎岭;;手性有机-无机高分子组装体在催化不对称氢化反应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胡向平;曾庆恒;郑卓;;不对称杂化的膦-亚磷酰胺酯配体的合成及其在不对称氢化反应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络合催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8 张文超;唐艳辉;雷鸣;;双核过渡金属催化剂催化N_2活化及氢化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苑晓;肖超贤;寇元;;可溶性金属钠米粒子催化的CO_2氢化反应[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绿色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0 汪游清;赵玉军;周永贵;;钯催化的均相不对称氢化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黄革;不对称氢化反应精细化工领域前景看好[N];中国化工报;2003年
2 友超 广一 光军;江苏两项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N];中国纺织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莎莎;不对称氢化反应和杯[四]芳烃的修饰及其催化性质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2 李晓红;手性修饰的负载型铂催化剂上潜手性羰基化合物的不对称氢化反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4年
3 曾庆恒;手性磷配体的设计、合成及其在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6年
4 黄晓飞;有机催化构建手性螺环羟吲哚的串联反应以及手性双胺钌盐催化酮的不对称氢化反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5 陈铁桥;炔烃的金属氢化反应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2013年
6 苟发荣;过渡金属催化的环化、C-H活化及不对称氢化反应研究进展[D];兰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诸葛玲;铁催化二氧化碳和甲酸酯衍生物的氢化反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2 孙燕红;铁—手性Br(?)nsted酸协同催化α-取代醛亚胺的不对称氢化反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3 陈秋荣;功能化MCM-41负载钯、钌配合物在碳-磷键、碳-硒键形成及内炔的半氢化反应中的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6年
4 高少婵;钌催化酮酯的氢化反应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5 王芳元;过渡金属催化的酯和烯酰胺的氢化反应研究[D];武汉大学;2017年
6 袁帅;卤代芳酮多相催化氢化反应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2年
7 李大龙;新型双轴手性布朗斯特酸催化3-H-吲哚的不对称氢化反应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8 戴志锋;高纯碳酸锂制备过程中氢化反应的优化与除钙镁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05年
9 刘晓丹;(E)-β-芳基-β-酰胺基丙烯酸酯的不对称氢化反应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10 孟雪梅;过渡金属Ru(Ⅱ)-N化合物催化酯的氢化反应的理论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002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800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