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基于氧化石墨烯微加热器的微气泡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03 02:08

  本文选题:氧化石墨烯 + 微加热器 ; 参考:《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6期


【摘要】:氧化石墨烯具有良好的光热转换效率,能在微纳米尺度的区域内形成热梯度场.利用氧化石墨烯沉积在微纳米光纤表面可组成微加热器,输入红外光(ASE宽带光源产生的光),微加热器会加热周围液体,并在微纳米光纤上产生微热气泡和椭球形微气泡,但两者产生的行为方式不同.结果表明,微热气泡直接形成于氧化石墨烯微加热器表面,而当微加热器置于气-液交界面时,椭球形微气泡则形成于微纳米光纤上.该研究结果加深了对微气泡物理行为的认识,对发展新兴的基于气泡的光热转化设备起到了推动作用.
[Abstract]:Graphene oxide has a good photothermal conversion efficiency and can form a thermal gradient field in the micro- and nanoscale region. A micro-heater can be formed by depositing graphene oxide on the surface of a micro-nano fiber, and the light produced by an infrared light source (ASE) can be input into the micro-heater. The micro-heater will heat the surrounding liquid and produce micro-thermal bubbles and ellipsoidal micro-bubbles on the micro-nano-fiber. But the behavior of the two is differ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icro-thermal bubbles are directly formed on the surface of graphene oxide micro-heater, and when the micro-heater is placed at the gas-liquid interface, the ellipsoidal micro-bubble is formed on the micro-nano fiber.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hysical behavior of microbubble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photothermal conversion equipment based on bubbles.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铜仁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生物光子学研究院激光生命科学研究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IRT13064) 广东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计划项目(2011D03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177077,81371877)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3B090500123,2014A030313432,2016A020221030,2013B090500034) 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黔科合基础[2016]1150)
【分类号】:O613.71;TN2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娜;;石墨烯取代硅,前景预测被批乐观[J];科技导报;2011年16期

2 张文毓;全识俊;;石墨烯应用研究进展[J];传感器世界;2011年05期

3 ;石墨烯纳米电路技术获得新进展[J];人工晶体学报;2010年S1期

4 韩同伟;贺鹏飞;骆英;张小燕;;石墨烯力学性能研究进展[J];力学进展;2011年03期

5 ;石墨烯产生电流 有望用于电池[J];技术与市场;2011年11期

6 熊立婷;高原文;;温度对石墨烯条带拉伸力学性能影响的模拟研究[J];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12年02期

7 张嵛;刘连庆;席宁;王越超;董再励;;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石墨烯可控裁剪方法研究[J];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12年04期

8 江兴;;中科院石墨烯研究取得新进展[J];半导体信息;2012年01期

9 赵晓西;李军华;李煦阳;刘伟;李永池;;硅掺杂对石墨烯薄膜拉伸力学性能的影响[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10 张唯诚;;石墨烯和它的量子力学世界[J];百科知识;2010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宇锋;郭万林;;石墨烯褶皱和表面性能的物理力学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2 吴恒安;;氧化石墨烯薄膜的透水机理[A];第五届全国固体力学青年学者研讨会会议日程摘要集[C];2012年

3 陈少华;陈浩;;基底表面粗糙度对石墨烯黏附与撕脱的影响[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4 Wei Yujie;Wu Jiangtao;Yin Hanqing;Shi Xinghua;Yang Ronggui;Dresselhaus Mildred;;石墨烯中5-7环的力学问题及其对强度的影响(英文)[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郑先亮;陈建丽;杨艳;崔小强;郑伟涛;;氧化石墨烯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活性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刘汝盟;王立峰;;石墨烯热振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A];The 5th 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张义青;王立峰;刘汝盟;;石墨烯热振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张甲;张欢喜;邱云峰;胡平安;;自由基反应低温制备大面积掺杂石墨烯薄膜[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7分会:光电功能器件[C];2014年

9 颜敏;蔡寿金;陈填源;叶芸;林志贤;周雄图;郭太良;;电泳电流对石墨烯阴极场发射性能的影响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10 厉巧巧;韩文鹏;赵伟杰;鲁妍;张昕;谭平恒;冯志红;李佳;;缺陷单层和双层石墨烯的拉曼光谱及其激发光能量色散关系[A];第十七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摘要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高博;石墨烯薄片大批量生产有望[N];科技日报;2008年

2 毛黎;科学家揭示石墨烯材料内在特性[N];科技日报;2008年

3 记者 刘霞;科学家观察到石墨烯内电子间相互作用[N];科技日报;2011年

4 华凌;多国确定人工制造石墨烯指南[N];科技日报;2012年

5 记者 张巍巍;等离子体可用于石墨烯掺杂[N];科技日报;2012年

6 记者 秦勉;安德烈·海姆:童心爆棚 巧妙制备石墨烯[N];北京科技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张梦然;寓科研于娱乐的人[N];科技日报;2010年

8 常丽君;激光操纵磁悬浮石墨烯首次实现[N];科技日报;2012年

9 记者 王怡;石墨烯表面有海水运动会产生电压[N];科技日报;2014年

10 常丽君;科学家提出人工动态带隙制造新设想[N];科技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伊丁;石墨烯吸附与自旋极化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陈拓;基于石墨烯的光子学器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焦娜;二维量子薄膜电子结构及输运性质的调控[D];湘潭大学;2015年

4 陈曦;类石墨烯BC_3吸附体系中的关联以及拓扑电子性质[D];清华大学;2014年

5 刘富池;石墨烯及其量子点的掺杂、磁性及光致发光性能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6 陈鹏程;石墨烯和低维铁电材料的结构、性质及其调控的理论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7 李明;氮、氟掺杂石墨烯中光致发光的巨磁场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8 姜昊伯;石墨烯仿生微纳结构的激光加工及其储能器件应用[D];吉林大学;2016年

9 冯倩;缺陷型石墨烯的氟化及其磁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10 韩岩;石墨烯支撑的过渡金属原子和团簇的结构与磁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瑞强;石墨烯氧化物的光还原以及其器件制备的基础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2 檀姗姗;石墨烯掺杂V、Cr、Co的理论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3 刘亚青;光/电抽运石墨烯表面等离子体增益特性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4 芮龙飞;液相和凝胶相单层磷脂膜在还原氧化石墨烯表面的自组装[D];苏州大学;2015年

5 林虎彬;掺杂单层石墨烯带电流泵浦以及自旋泵浦特性的研究[D];深圳大学;2015年

6 孔祥儒;基于石墨烯器件的自旋输运性质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7 刘绪颖;掺杂石墨烯吸附气体分子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8 郑佳久;石墨烯—硅混合纳米光子集成波导及器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9 程杨;石墨烯—微光纤混合波导偏振特性及其传感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10 陈川;石墨烯/镍体系及其氧插层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8364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8364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a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