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调制乳制品中5种人工合成甜味剂
本文选题: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 人工合成甜味剂 ; 参考:《分析试验室》2017年01期
【摘要】:建立了调制乳制品中安赛蜜、甜蜜素、糖精钠、阿斯巴甜和纽甜等5种人工合成甜味剂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方法。对蛋白沉淀剂、色谱柱、流动相组成、超声时间以及质谱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样品经过0.2%乙酸水沉淀蛋白,MGⅢ-C18色谱柱(150 mm×2.0 mm,5μm)分离,甲醇和10 mmol/L乙酸铵水溶液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3 m L/min,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对目标化合物进行测定,基质外标法定量。在10~1020μg/kg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R2)0.999,3个不同浓度添加水平下平均加标回收率90.0%~109.7%,精密度(RSD)为0.8%~7.6%(n=6)。调制乳制品中安赛蜜、甜蜜素、糖精钠、阿斯巴甜和纽甜的检出限分别为3.0,30,10,5和1.0μg/kg,定量限为10,100,40,20和3.3μg/kg。采用所建立的方法对市面上销售的8种调制乳中5种人工合成甜味剂进行筛查,达到预期效果。方法适用于调制乳制品中人工合成甜味剂的快速分析。
[Abstract]:A liquid chromatography -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 HPLC -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 method was establish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5 kinds of artificial sweeteners such as honey , sodium mate , saccharin sodium , aspartame and neotame in milk products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tection limits were 3.0 , 30 , 10 , 5 and 1 . 0 渭g / kg , respectively , and the detection limit was 10 , 100 , 40 , 20 and 3.3 渭g / kg . The method was suitable for the rapid analysis of artificial sweeteners in milk products .
【作者单位】: 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
【分类号】:TS252.7;O657.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成训妍;人工合成粮食[J];四川粮油科技;2001年01期
2 许勋仁,梁秀芳;酿造醋和人工合成醋的快速鉴别检验[J];中国调味品;1988年01期
3 何淑莉;食醋与人工合成醋的鉴别方法[J];黑河科技;1995年01期
4 骆仲义,李永锋;人工合成琥珀[J];中国乳业;1997年04期
5 台风;人工合成生命[J];当代矿工;1996年04期
6 丁亚军;二十一世纪将人工合成粮食[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1998年05期
7 陈树铭;人工合成土壤[J];化学世界;1988年10期
8 ;21世纪的绿色食品──人工合成粮食[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6年05期
9 ;人工合成高能速燃煤[J];技术与市场;1999年07期
10 小乔;如何为小宝贝添衣[J];康乐园;199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徐乃骞;王顺;郑宗春;;人工合成补片治疗腹股沟疝40例体会[A];第二十五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八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周晓玫;赵新颖;屈锋;;毛细管电泳法表征评价合成的寡核苷酸[A];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交流会(2012)会议手册[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本报记者 陈瑜;人工合成生命:将不是天方夜谭[N];科技日报;2007年
2 ■采访人 本报记者 王君平邋■点评人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副秘书长 陈晔光;人工合成生命将诞生?[N];人民日报;2007年
3 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 研究员 陈惠鹏 博士 凌焱 整理 吴志军;合成生命 能量有多大[N];健康报;2010年
4 记者 刘霞;美首次人工合成出酵母菌染色体片断[N];科技日报;2011年
5 ;“人工合成生命”10年内诞生?[N];上海科技报;2007年
6 证券时报记者 吴家明;没上市也能赚钱 阿里巴巴股票可“人工合成”[N];证券时报;2014年
7 英子;人工合成病毒引争议[N];中国商报;2003年
8 奇云;人工合成病毒 投下生物战阴影[N];大众科技报;2002年
9 于莘明;我国首创人工合成高纯度葡聚糖[N];科技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余马;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遗传图谱构建及重要育种目标性状QTL定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2 王静;人工合成β寡糖调控天然免疫应答分子机制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孔月琴;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的创建及其表观遗传分析[D];扬州大学;2015年
2 李韵芳;人工合成新小麦的细胞学与农艺性状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3 车金水;环境中人工合成麝香的分析方法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4 王变银;人工合成小麦中异源多倍化引起的基因组变异[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5 许晴晴;睡眠肽DSIP的人工合成及应用初步研究[D];桂林医学院;2012年
6 叶亚青;人工合成新小麦的细胞学及形态学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7 陈志厚;全人工合成SCH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转基因籼稻的获得[D];福建农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8642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864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