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石墨烯放大荧光各向异性及其在生物分子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选题:荧光各向异性 + 氧化石墨烯 ; 参考:《西南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近年来,荧光各向异性法被广泛用于生化分析及临床诊断中。荧光各向异性值与分子的体积和质量相关。由于多数分子的体积和质量相对较小,能引起的荧光各向异性变化非常微弱,因此检测灵敏度有待提高。纳米材料已经成功用于放大荧光各向异性信号,其中,氧化石墨烯相比于零维的球形纳米颗粒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和在溶液中更低的旋转速率,并且能特异性识别核酸单双链,因而成为优良的荧光各向异性信号增强剂。然而,氧化石墨烯增强荧光各向异性存在一定局限,一方面氧化石墨烯对荧光染料的荧光存在较大的猝灭作用,从而影响检测的准确度;另一方面若探针分子直接吸附在氧化石墨烯表面,加入靶物后,探针分子不易从氧化石墨烯上释放出来,从而影响检测灵敏度。鉴于此,本论文设计了新型氧化石墨烯增强荧光各向异性方法,并且结合信号放大策略,实现了一系列生物分子的分析检测。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设计了一种新型、通用、具有更高准确度和灵敏度的氧化石墨烯增强荧光各向异性策略。在本设计中,探针分子通过捕获DNA间接固定在氧化石墨烯上,从而增大了探针分子上荧光染料的荧光各向异性,加入靶物之后,探针分子从氧化石墨烯上释放出来,荧光各向异性值减小,通过测定加入靶物前后荧光各向异性值的变化实现了对单链DNA、腺苷和凝血酶的灵敏检测。该方法通过引进捕获DNA,降低了氧化石墨烯对荧光染料荧光的猝灭,从而提高了检测准确度;并且使荧光探针分子更易从氧化石墨烯上释放,提高了检测灵敏度。(2)基于以上策略,进一步开发了核酸外切酶III辅助氧化石墨烯放大荧光各向异性信号方法,并用于蓖麻毒素B链的灵敏检测。该方法以核酸适配体作为识别单元,与传统的免疫检测蓖麻毒素方法比较具有简单、快速,成本低等优点。此外,我们使用核酸外切酶III实现了循环放大信号,进一步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在该设计中,蓖麻毒素B链的核酸适配体和blocker序列部分杂交并且和磁珠相连,加入蓖麻毒素B链后,blocker从磁珠表面释放。游离的blocker能引起链置换反应和探针DNA杂交形成双链,从而使探针DNA从氧化石墨烯上释放,荧光各向异性降低。释放后的blocker-探针DNA双链在核酸外切酶III的作用下实现循环放大信号,即一个blocker链通过循环作用,可以消耗大量的探针DNA,使得荧光各向异性大大减小。通过降低的荧光各向异性信号实现了蓖麻毒素B链的灵敏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荧光各向异性变化值和蓖麻毒素B链在浓度为1.0μg/mL 13.3μg/m L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400 ng/mL。该检测限接近目前发展的免疫方法,比不使用核酸外切酶III时低22.5倍。通过改变相应的核酸适配体序列该方法还可实现检测其他靶物。(3)利用无酶放大信号方法(靶物催化DNA发卡结构组装,CHA)辅助氧化石墨烯增强荧光各向异性建立了具有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microRNA-21检测方案。探针DNA通过捕获DNA与氧化石墨烯间接相连,使其荧光各向异性增大。加入microRNA-21后,引发DNA发卡结构组装,形成无酶循环反应。同时,发卡结构组装体能通过链置换反应与探针DNA组成复合体,并使探针DNA从氧化石墨烯上释放,导致荧光各向异性值降低。通过降低的荧光各向异性信号实现了microRNA-21的灵敏检测。荧光各向异性降低值和microRNA-21在浓度为0.1nM-16 nM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47 pM。该检测限比不使用CHA时低279倍。此外,与不使用CHA比较,该检测方法的选择性得到了明显提高。该方法实现了无酶循环放大信号,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和选择性,克服了蛋白质酶放大信号的稳定性低、成本高等局限,并且完成了癌细胞内microRNA-21的灵敏检测,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一种快速简单的方法。综上所述,在本研究中,我们提出了新型氧化石墨烯增强荧光各向异性策略,该策略己成功应用到一系列生物分子(核酸、蛋白质、腺苷)的分析检测中,提高了氧化石墨烯增强荧光各向异性检测方法的准确度和灵敏度。同时,我们结合循环放大信号策略,进一步提高了荧光各向异性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选择性,为危险品检测和疾病诊断提供了简单快速的方法。这些方法还具有普适性,通过适当替换探针,便能够应用于其他靶物的分析中。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O65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东辉,叶东,朱庆枝,方莹,许金钩;荧光各向异性法快速测定荧光标记物对蛋白质的标记比[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9年07期
2 江云宝,黄贤智,陈国珍;荧光各向异性法研究环糊精包络物[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1年07期
3 王月霞;金燕;;荧光各向异性法均相筛选G-四链体配体[J];化学传感器;2012年04期
4 李东辉,彭兴跃,叶东,许金钩;荧光各向异性法研究酸度对四磺基铝酞菁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9年08期
5 田嘉嘉;陈爽;李东辉;;荧光各向异性法均相检测酸性、中性和碱性介质中的蛋白酶[J];应用化学;2006年12期
6 胥传来,姚惠源;海藻糖对脂质膜保护作用的荧光分析[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5年04期
7 周哲,朱砂,丛蓉娟,刘毓谷;拟除虫菊酯对人红细胞膜结构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1992年04期
8 ;石墨烯相变研究取得新进展[J];润滑与密封;2009年05期
9 ;科学家首次用纳米管制造出石墨烯带[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9年06期
10 ;石墨烯研究取得系列进展[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章大鹏;赵柏林;赵强;汪海林;;基于荧光各向异性降低适配体特异性检测目标蛋白[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2 黄虹端;魏贺佳;邹明健;许潇;夏斌;刘锋;李娜;;荧光修饰短链DNA的荧光各向异性[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4分会:纳米生物传感新方法[C];2014年
3 张静;段滢;陈薇晓;朱玉秀;张唯;朱亚先;张勇;;荧光各向异性法研究一羟基芘(1-OHP)与BSA的相互作用[A];第八届全国分析毒理学大会暨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4 成会明;;石墨烯的制备与应用探索[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钱文;郝瑞;侯仰龙;;液相剥离制备高质量石墨烯及其功能化[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6 张甲;胡平安;王振龙;李乐;;石墨烯制备技术与应用研究的最新进展[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3分册)[C];2010年
7 赵东林;白利忠;谢卫刚;沈曾民;;石墨烯的制备及其微波吸收性能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8 沈志刚;李金芝;易敏;;射流空化方法制备石墨烯研究[A];颗粒学最新进展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王冕;钱林茂;;石墨烯的微观摩擦行为研究[A];2011年全国青年摩擦学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赵福刚;李维实;;树枝状结构功能化石墨烯[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姚耀;石墨烯研究取得系列进展[N];中国化工报;2009年
2 刘霞;韩用石墨烯制造出柔性透明触摸屏[N];科技日报;2010年
3 记者 王艳红;“解密”石墨烯到底有多奇妙[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4 本报记者 李好宇 张們捷(实习) 特约记者 李季;石墨烯未来应用的十大猜想[N];电脑报;2010年
5 证券时报记者 向南;石墨烯贵过黄金15倍 生产不易炒作先行[N];证券时报;2010年
6 本报特约撰稿 吴康迪;石墨烯 何以结缘诺贝尔奖[N];计算机世界;2010年
7 记者 谢荣 通讯员 夏永祥 陈海泉 张光杰;石墨烯在泰实现产业化[N];泰州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纪爱玲;石墨烯:市场未启 炒作先行[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
9 周科竞;再说石墨烯的是与非[N];北京商报;2011年
10 王小龙;新型石墨烯材料薄如纸硬如钢[N];科技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敏;双层石墨烯的电和磁响应[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2 罗大超;化学修饰石墨烯的分离与评价[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3 唐秀之;氧化石墨烯表面功能化修饰[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4 王崇;石墨烯中缺陷修复机理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盛凯旋;石墨烯组装体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6 姜丽丽;石墨烯及其复合薄膜在电极材料中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7 姚成立;多级结构石墨烯/无机非金属复合材料的仿生合成及机理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8 伊丁;石墨烯吸附与自旋极化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9 梁巍;基于石墨烯的氧还原电催化剂的理论计算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10 王义;石墨烯的模板导向制备及在电化学储能和肿瘤靶向诊疗方面的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静芳;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IL-101增强荧光各向异性在DNA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陆从文;药物与蛋白质大分子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年
3 康丽萍;高灵敏荧光各向异性核酸探针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4 方静美;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MIL-101在荧光分析法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5 王月霞;筛选G-四链体配体的荧光各向异性法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余炎子;石墨烯粘附力学性能的原子尺度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16年
7 詹晓伟;碳化硅外延石墨烯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王晨;石墨烯的微观结构及其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9 苗伟;石墨烯制备及其缺陷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蔡宇凯;一种新型结构的石墨烯纳米器件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550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955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