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碳化硅表面石墨烯脱附行为与去耦机制的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04 06:02

  本文选题:碳化硅 + 插层 ; 参考:《湘潭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石墨烯作为一种单原子层二维材料,由于它具有很多优异的性能,被称为是21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材料,未来将在诸多领域有非常重要的应用。碳化硅热分解外延生长石墨烯被认为是最有希望制备大面积石墨烯的方法。然而,缓冲层与碳化硅衬底之间存在大量的共价键连接,从而导致石墨烯的性能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如何使缓冲层从碳化硅衬底上脱附,转变成独立的石墨烯层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最近的实验研究发现,在水和氧气环境中,碳化硅衬底上生长的石墨烯能够大面积的去耦。然而,氢和氧进入缓冲层和碳化硅界面内,并使石墨烯脱附的机制并不十分清楚。因此,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的第一性原理方法,从原子尺度上对石墨烯如何从碳化硅衬底上脱附的过程与机制进行了研究。首先,我们对分子在碳化硅表面的分解和扩散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氢分子、氧分子、水分子能够在6H-Si C(0001)表面自发地分解。由于碳化硅表面具有很强的催化作用,氨气分子和单分子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能够完全分解成原子吸附在表面。同时,研究还发现,氧原子在碳化硅表面容易扩散,而氢原子和氮原子在碳化硅表面相对难以扩散。其次,我们研究了氢原子进入石墨烯/碳化硅界面的过程与机制。研究发现,氢钝化石墨烯边缘和碳化硅衬底,是石墨烯去耦的关键因素。钝化石墨烯边缘能够弱化石墨烯边缘与碳化硅衬底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降低氢原子进入界面的能量势垒。随着氢原子进入界面并饱和界面内硅原子的悬挂键,石墨烯将会从衬底上完全脱附。最后,我们研究了氧原子从石墨烯边缘进入界面并在界面扩散的过程。我们发现氧原子难以打破边缘的共价键,从氧化石墨烯边缘进入到界面内,并且在界面内也难以扩散。在水环境中,石墨烯边缘可能被氢化。氧原子容易从氢化石墨烯边缘进入界面,并且氢原子也容易在界面内扩散,在两者的相互协同作用,使得缓冲层从碳化硅衬底上脱附。
[Abstract]:Graphene, as a kind of single atomic layer two-dimensional material, is regarded as the most influential material in the 21st century because of its many excellent properties. It will be used in many fields in the future. The epitaxial growth of graphene by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silicon carbide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 promising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large area graphene. However,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covalent bond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buffer layer and the silicon carbide substrate, which results in a serious impact on the performance of graphene. Therefore, how to desorption buffer layer from silicon carbide substrate to independent graphene layer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s. Recent experiment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graphene grown on silicon carbide substrates can decouple in large areas in water and oxygen environments. However, the mechanism of hydrogen and oxygen entering buffer layer and silicon carbide interface and desorption of graphene is not very clear. Therefore, the first principle method of density functional is used to study the desorption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graphene from silicon carbide substrate at atomic scale. First, we studied the decomposition and diffusion behavior of the molecules on the surface of silicon carbide. It is found that hydrogen molecule, oxygen molecule and water molecule can decompose spontaneously on 6H-Si C0001) surface. Due to the strong catalytic action on the surface of silicon carbide, ammonia molecules and monolayers can be completely decomposed into atoms and adsorbed on the surface at a certain temperature. At the same time, it is found that oxygen diffuses easily on the surface of silicon carbide, while hydrogen and nitrogen atoms are relatively difficult to diffuse on the surface of silicon carbide. Secondly, we studied the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hydrogen atom entering graphene / silicon carbide interface. It is found that the edge of hydrogenated graphene and silicon carbide substrate are the key factors for the decoupling of graphene. The passivation of graphene edge can weake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raphene edge and silicon carbide substrate and reduce the energy barrier for hydrogen atoms to enter the interface. With the hydrogen atom entering the interface and saturated the hanging bond of the silicon atom in the interface, graphene will be completely desorbed from the substrate. Finally, we study the diffusion of oxygen atoms from the edge of graphene to the interface. It is found that oxygen atoms are difficult to break the covalent bond at the edge, enter into the interface from the edge of graphene oxide, and it is difficult to diffuse in the interface. In water environment, the edge of graphene may be hydrogenated. Oxygen atoms easily enter the interface from the edge of hydrogenated graphene, and hydrogen atoms also diffuse easily in the interface, which makes the buffer layer desorption from silicon carbide substrate.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O613.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墨烯相变研究取得新进展[J];润滑与密封;2009年05期

2 ;科学家首次用纳米管制造出石墨烯带[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9年06期

3 ;石墨烯研究取得系列进展[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9年06期

4 ;新材料石墨烯[J];材料工程;2009年08期

5 ;日本开发出在蓝宝石底板上制备石墨烯的技术[J];硅酸盐通报;2009年04期

6 马圣乾;裴立振;康英杰;;石墨烯研究进展[J];现代物理知识;2009年04期

7 傅强;包信和;;石墨烯的化学研究进展[J];科学通报;2009年18期

8 ;纳米中心石墨烯相变研究取得新进展[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9年10期

9 徐秀娟;秦金贵;李振;;石墨烯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2009年12期

10 张伟娜;何伟;张新荔;;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特性[J];化工新型材料;2010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成会明;;石墨烯的制备与应用探索[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钱文;郝瑞;侯仰龙;;液相剥离制备高质量石墨烯及其功能化[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张甲;胡平安;王振龙;李乐;;石墨烯制备技术与应用研究的最新进展[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3分册)[C];2010年

4 赵东林;白利忠;谢卫刚;沈曾民;;石墨烯的制备及其微波吸收性能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5 沈志刚;李金芝;易敏;;射流空化方法制备石墨烯研究[A];颗粒学最新进展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冕;钱林茂;;石墨烯的微观摩擦行为研究[A];2011年全国青年摩擦学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赵福刚;李维实;;树枝状结构功能化石墨烯[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吴孝松;;碳化硅表面的外延石墨烯[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周震;;后石墨烯和无机石墨烯材料:计算与实验的结合[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0 周琳;周璐珊;李波;吴迪;彭海琳;刘忠范;;石墨烯光化学修饰及尺寸效应研究[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姚耀;石墨烯研究取得系列进展[N];中国化工报;2009年

2 刘霞;韩用石墨烯制造出柔性透明触摸屏[N];科技日报;2010年

3 记者 王艳红;“解密”石墨烯到底有多奇妙[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4 本报记者 李好宇 张們捷(实习) 特约记者 李季;石墨烯未来应用的十大猜想[N];电脑报;2010年

5 证券时报记者 向南;石墨烯贵过黄金15倍 生产不易炒作先行[N];证券时报;2010年

6 本报特约撰稿 吴康迪;石墨烯 何以结缘诺贝尔奖[N];计算机世界;2010年

7 记者 谢荣 通讯员 夏永祥 陈海泉 张光杰;石墨烯在泰实现产业化[N];泰州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纪爱玲;石墨烯:市场未启 炒作先行[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

9 周科竞;再说石墨烯的是与非[N];北京商报;2011年

10 王小龙;新型石墨烯材料薄如纸硬如钢[N];科技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攀;氮掺杂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相关性能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

2 吕敏;双层石墨烯的电和磁响应[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罗大超;化学修饰石墨烯的分离与评价[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4 唐秀之;氧化石墨烯表面功能化修饰[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5 王崇;石墨烯中缺陷修复机理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6 盛凯旋;石墨烯组装体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7 姜丽丽;石墨烯及其复合薄膜在电极材料中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8 姚成立;多级结构石墨烯/无机非金属复合材料的仿生合成及机理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9 伊丁;石墨烯吸附与自旋极化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10 梁巍;基于石墨烯的氧还原电催化剂的理论计算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康;碳化硅表面石墨烯脱附行为与去耦机制的理论研究[D];湘潭大学;2017年

2 裴久阳;超声辅助液相剥离制备石墨烯及其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年

3 詹晓伟;碳化硅外延石墨烯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4 王晨;石墨烯的微观结构及其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5 苗伟;石墨烯制备及其缺陷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蔡宇凯;一种新型结构的石墨烯纳米器件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2年

7 金丽玲;功能化石墨烯的酶学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8 黄凌燕;石墨烯拉伸性能与尺度效应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9 刘汝盟;石墨烯热振动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10 雷军;碳化硅上石墨烯的制备与表征[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762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9762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1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