吖啶类化合物及麦角醇重要中间体的合成
本文选题:吖啶化合物 + 氢转移 ; 参考:《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吖啶类化合物是一类由蒽中间环系上的一个碳原子被氮原子取代而成的杂环化合物,具有非常独特的生物活性,广泛应用于医疗方面,具有抗肿瘤、抗菌、消炎、治疗艾滋病以及老年痴呆症等药效。本课题建立了一种以邻氨基二苯甲酮和环己酮为底物,通过钯催化氢转移法生成吖啶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学。麦角醇是从裂叶牵牛花中提取出来的一种麦角生物碱。常被用作治疗低血压、精神镇痛、子宫和肠道刺激药物。同时也是合成麦角生物碱类化合物的重要前躯体,因而具有重要的药物合成价值。本论文在查阅大量文献和一定化学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麦角醇全合成的方法。本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吖啶类化合物的合成。本文提出了“两步法”利用廉价易得的原料邻氨基二苯甲酮和环己酮,通过Friedl?nder经典方法合成喹啉化合物,继而将喹啉化合物经过渡金属Pd脱氢氧化为吖啶化合物;提出“一锅法”合成吖啶类化合物方法,直接由原料邻氨基二苯甲酮和环己酮经过渡金属Pd一步反应得到吖啶类化合物;在已建立的“一锅法”合成吖啶类化合物方法优化条件的基础上,对不同取代基团的底物进行普适性研究;最后,在催化脱氢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另外发展了一种喹啉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生成吖啶化合物的方法。2.天然产物麦角醇的全合成。以3,4桥环化合物乌勒酮衍生物为重要中间体经过氨基烷基化反应、氨基缩合反应、关环、扩环、还原反应。根据实验的合成路径,通过对实验路线的探索及修正,预期得到天然产物麦角醇。本课题设计了两条路线来合成麦角醇重要中间体乌勒酮衍生物。路线一利用含有吲哚母核的L-色氨酸为原料经过甲酯化和氨基保护反应,在过渡金属Pd的作用下,通过正丁基锂实现区域选择性关环,构建麦角醇C环。路线二利用L-丝氨酸为原料经过甲酯化,氨基保护反应,羟基保护反应生成中间体产物12继而与4-溴吲哚-2-酮进行3-位偶联反应,再经过还原,关环,脱保护反应预期得到乌勒酮衍生物,为天然产物麦角醇合成奠定了基础。
[Abstract]:Acridine compounds are a class of heterocyclic compounds which are replaced by nitrogen atoms by a carbon atom in the anthracene intermediate ring system. They have very unique biological activity and are widely used in medical treatment. They have anti-tumor, antibacterial and anti-inflammatory properties. Treatment of AIDS and Alzheimer's disease and other drug effects. In this paper, a palladium catalyzed hydrogen transfer method for the synthesis of acridine compounds using o-aminobenzophenone and cyclohexanone as substrates was established. Ergotanol is a kind of ergot alkaloid extracted from the fractionated petunia. It is often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hypotension, mental analgesia, uterine and intestinal irritants.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recursor for the synthesis of ergot alkaloids, so it has important drug synthesis value. In this paper, a method for the total synthesis of ergol was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consulting a lot of literatures and accumulating some chemical knowledge. The research content of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wo aspects as follows: 1. Synthesis of acridine compounds. In this paper, a "two-step method" was proposed to synthesize quinoline compounds by using cheap and easily available raw materials, o-aminobenzophenone and cyclohexanone, and then oxidize quinoline compounds to acridine compounds by dehydrogenation of quinoline compounds through PD. A one-pot method for the synthesis of acridine compounds was proposed. The acridine compounds were synthesized directly from o-aminobenzophenone and cyclohexanone through the one-step reaction of metal PD. Based on the optimized conditions of the established one-pot method for the synthesis of acridine compounds, the universality of substrates with different substituents was studied. Finally, on the basis of catalytic dehydrogenation, In addition, we have developed a method of producing acridine compounds from quinoline compounds under alkaline conditions. The total synthesis of ergot alcohol, a natural product. Wu Le ketone derivatives were used as important intermediates through amino-alkylation, amino condensation, ring closure, ring expansion and reduction reactions. According to the synthetic path of the experiment, the natural product ergol is expected to be obtained by exploring and modifying the experimental route. In this paper, two routes were designed to synthesize Wu Le ketone derivatives, an important intermediate of ergol. Route one: using L- tryptophan containing indole mother nucleus as raw material, through methyl ester reaction and amino protection reaction, under the action of transition metal PD, the region selective closure ring of ergol C ring was constructed by Ding Ji lithium. The second route uses L-serine as raw material through methyl ester reaction, amino protection reaction, hydroxyl protection reaction to form intermediate product 12 and then 3-position coupling reaction with 4-bromoindole -2-one, and then after reduction, closing the ring, The deprotection reaction anticipates the Wu Le ketone derivative, which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natural product ergol synthesis.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O62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兴芳;陈长宝;庄园;周杰;;硝基或氯代Blebbistatin化合物的合成[J];有机化学;2011年12期
2 蔡超君,胡炳成,吕春绪;吡咯及二氢吡咯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2005年10期
3 谢健威;;芳香族化合物的新的合成反应[J];韶关师专学报;1988年02期
4 康永;王超;柴秀娟;;脒类化合物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J];农药研究与应用;2010年05期
5 赵祖培;农药发现高效筛选新武器——自动合成、化合物输入、测试设计和过程管理[J];农药译丛;1999年03期
6 薛思佳,柯少勇,段李平;β(γ)-吡啶甲酰(硫)脲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测定[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7 胡伟;谢建伟;许建帼;谢艳;徐丽丽;;取代脲类化合物合成研究进展[J];化工生产与技术;2010年03期
8 宋宝安,刘新华,杨松,胡德禹,金林红,张玉涛;肟类衍生物的合成与农药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2005年05期
9 杨德利;李加荣;孙克宁;路红燕;刘明星;史大昕;;TiCl_4催化一锅法三组分合成β-氨基酮化合物[J];有机化学;2013年11期
10 朱士正,王彦利,金桂芳;含氟活泼亚甲基类化合物的研究[J];化学学报;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卫国;;全氟烷基炔酸酯砌块在含氟有机化合物合成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氟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朱忠红;张f ;李辉;谢颂海;赵卿飞;李和兴;;Pd/MIL-101催化剂应用于水介质中吲哚化合物合成的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3 丁煜宾;王跃强;卫平春;解永树;;线型和大环多吡咯化合物合成、性能与应用研究[A];全国第十六届大环化学暨第八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4 王耀明;杨重寅;黄富强;;结构功能区设计与无机能源化合物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5 莫尊理;孙万虹;张立敏;陈红;刘艳芝;;氨基酸手性树状化合物的合成[A];甘肃省化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学术报告会暨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高春梅;李彬;郎许亮;蒋宇扬;;吖啶类化合物的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2分会:化学生物学[C];2014年
7 刘刚;杨松;宋宝安;胡德禹;金林红;薛伟;张素梅;;N-取代含氟苯环和杂环4-氨基喹唑啉类化合物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高春梅;刘峰;谭春燕;刘红霞;蒋宇扬;;吖啶酮衍生物的合成与抗癌活性研究[A];第六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刘新泳;;HIV-1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研究进展[A];2008年度山东省药学会药物化学与抗生素专业委员会年会会议论文及大会报告摘要[C];2008年
10 王建超;穆小静;谭韬;庞媛;仲晓林;肖尚友;夏之宁;;两个新的吖啶衍生物的UV谱比较[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于洋 记者 李泳沩;一种含氮杂环化合物合成方法问世[N];吉林日报;2011年
2 刘默 刘颖 刘登科;改造结构 降低耐药[N];中国医药报;2007年
3 赵宗祥;琥珀八氢氨吖啶获准临床试验[N];中国医药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逸帆;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合成以及荧光性能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麻国斌;铜和银参与的二氟烷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相关机理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3 杨飞飞;新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其抗癌活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4 游文玮;新型1,2,,4-三唑及嘧啶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5 刘克昌;邻酰氨基苯甲酰肼(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同大分子蛋白的相互亲和作用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6 伍智林;胡椒基修饰的噻唑类化合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7 马本华;氮杂环与羧酸混合配体构筑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8 刘广路;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杀虫、抑菌活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9 杨新颖;QSAR方法在研究香豆素前药释放与乙内酰脲化合物手性色谱行为方面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4年
10 侯哲;2-芳基-3,4-二氢-β-咔啉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抗植物病原菌活性及其构效关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跃超;新型吡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测试[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2 司伟杰;新型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孙静;基于克拉霉素的新型酮内酯型抗生素设计、合成及其活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张瑞波;S-β-D-糖苷-1,2,4-三唑衍生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5 乔静;杯吡咯大环化合物的合成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6 王琦;枸杞发酵酒类胡萝卜素降解对香气影响的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7 王勤金;新型含氮杂环类溴酚的合成及对H_2O_2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EA.hy926损伤的保护作用[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8 史宝文;肉桂酰胺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9 韩雪梅;基于R(+)XK469的结构修饰与初步抗肿瘤活性评价[D];山东大学;2015年
10 李彩红;紫杉醇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20403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040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