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在交叉偶联反应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8-06-27 13:43

  本文选题:非均相催化剂 + 金属有机框架物 ; 参考:《浙江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钯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如Suzuki反应和Heck反应是用于形成C-C键的最有力的工具之一,在学术和工业上很有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因为钯既是贵金属又是重金属,所以从经济和环境两方面考虑都必须开发能充分利用每个钯活性位点的钯催化剂,并且具备优异的可回收性能,同时也要抑制钯金属的浸出,以降低催化剂成本和对环境的污染。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MOFs具有均一可调的孔径和稳定的骨架结构,有利于反应物分子的扩散,表面易于修饰、比表面积大、热稳定性高、机械性能稳定,是负载型催化剂最有潜力和最理想的载体材料之一。本论文根据交叉偶联反应特点和需求,以及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在非均相催化方面的独特优势,设计合成了用于交叉偶联反应的金属有机框架钯催化剂。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两部分:(1)通过后合成修饰的策略设计合成了两个系列的以锆为金属顶点的混合配体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MOFs钯催化剂(UiO-66-Mix-PI-Pd和UiO-67-Mix-PI-Pd系列)。先合成的混合配体MOFs(UiO-66-Mix和UiO-67-Mix)性能非常稳定,即使经过后合成修饰其结构完整性也几乎没有损失。非均相 MOFs 钯催化剂 UiO-66-Mix-PI-Pd 和 UiO-67-Mix-PI-Pd 中引入的活性中心的密度是可控的,正是通过调节混合配体MOFs合成过程中混合配体中含有官能团的配体的进料比例来实现的。所得到的非均相UiO-66-Mix-PI-Pd 和 UiO-67-Mix-PI-Pd 催化剂对 Suzuki 和 Heck 交叉偶联反应都显示出优良的催化活性,交叉偶联反应同时受非均相催化剂的金属含量密度和MOFs孔隙率的双重影响,其中具有低的钯含量和高表面积的UiO-67-3-PI-Pd催化剂表现最优,而且UiO-67-3-PI-Pd催化剂在各种各样的不同取代基的反应底物上的成功应用证明了它以非常少的钯的使用量(0.054 mol%Pd)在Suzuki和Heck反应中合成各种不同官能的联苯和苯乙烯衍生物的普遍性。UiO-67-3-PI-Pd催化剂具有许多优点,包括高孔隙率、高活性、高达十倍的可重复使用性、环境友好的溶剂体系中温和的条件下短的反应时间等,所以非均相UiO-67-3-PI-Pd催化剂对于Suzuki和Heck反应是绿色的高效的催化剂。(2)在上一章的优化结论下,进一步选择α二亚胺作为与活性位点结合的混合配体,使用锆作为金属顶点,合成了一种性能更稳定的混合配体MOF(UiO-67-MixDiimine),利用α二亚胺结构和化学性质的特殊性,后合成修饰步骤进一步缩减,后修饰过程中金属有机框架的晶体结构完整性和多孔性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得到性质更加优良的UiO-67-MixDiimine-Pd催化剂。通过调节混合配体MOFs合成过程中混合配体中含有官能团的配体的进料比例,得到一系列不同钯含量密度的UiO-67-MixDiimine-Pd催化剂,通过对比试验,UiO-67-33%MixDiimine-Pd催化剂达到了最优的比表面积和钯密度的协调。进一步将UiO-67-33%MixDiimine-Pd催化剂应用于各类Suzuki和Heck反应中,均得到比UiO-67-3-PI-Pd催化剂更优秀的催化性能。
[Abstract]:Palladium catalyzed cross coupling reactions such as Suzuki reaction and Heck reaction are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tools for C-C bond formation. Because palladium is both a precious metal and a heavy metal, 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palladium catalysts that make full use of each palladium active site in both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terms, and have excellent recoverability, and at the same time inhibit the leaching of palladium metals. To reduce catalyst costs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MOFs have uniform and adjustable pore size and stable skeleton structure, which are beneficial to the diffusion of reactants, easy surface modification, large specific surface area, high thermal stability and stable mechanical properties. It is one of the most potential and ideal carrier materials for supported catalyst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irements of cross-coupling reaction and the unique advantages of organometallic framework materials in heterogeneous catalysis, a metal-organic frame palladium catalyst for cross-coupling reaction was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as follows: (1) two series of mixed ligand metal-organic framework compounds (MOFs) with zirconium as metal vertex were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by post-synthesis modification strategy (UiO-66-Mix-PI-Pd and UiO-67-Mix-PI-Pd series). The properties of the mixed ligand MOFs (UiO-66-Mix and UiO-67-Mix) are very stable. The density of active sites introduced in heterogeneous MOFs palladium catalysts UiO-66-Mix-PI-Pd and UiO-67-Mix-PI-Pd is controllable, which is achieved by adjusting the feed ratio of ligands containing functional groups in the synthesis of mixed ligand MOFs. The heterogeneous UiO-66-Mix-PI-Pd and UiO-67-Mix-PI-Pd catalysts showed excellent catalytic activity for Suzuki and Heck cross-coupling reactions. The cross-coupling reactions were influenced by both the metal content density of the heterogeneous catalysts and the porosity of MOFs. Among them, UiO-67-3-PI-Pd catalysts with low palladium content and high surface area exhibited the best performance. Moreover, the successful application of UiO-67-3-PI-Pd catalyst on various substrates with different substituents proved that it synthesized various functional biphenyls and styrene derivatives in the Suzuki and Heck reactions with a very small amount of palladium (0.054 mol PD). Universal. UiO-67-3-PI-Pd catalysts have many advantages, Including high porosity, high activity, up to ten times reusability, short reaction time under mild conditions in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solvent systems, Therefore, the heterogeneous UiO-67-3-PI-Pd catalyst is a green and efficient catalyst for Suzuki and Heck reactions. (2) under the optimized conclusion in the previous chapter, 伪 -diimide was further selected as the mixed ligand bound to the active site, and zirconium was used as the metal apex. A more stable mixed ligand MOF (UiO-67-Mix Diimine) was synthesized. The crystal structure integrity and porosity of the organometallic frames were protected to the maximum extent during the post-modification process, and UiO-67-MixDiimine-Pd catalysts with better properties were obtained. A series of UiO-67-MixDiimine-PD catalysts with different palladium content densities were obtained by adjusting the feed ratio of ligands containing functional groups in the mixed ligand MOFs. The UiO-67-33 MixDiimine-Pd catalyst has achieved the optimal coordination of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palladium density. The UiO-67-33MixDiimine-Pd catalyst was further applied to various Suzuki and Heck reactions, and its catalytic performance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UiO-67-3-PI-Pd catalyst.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O643.36;O621.2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维,刘磊,郭庆祥;铜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研究的新进展[J];有机化学;2004年02期

2 王仁会;孟凡磊;;铜催化C—N交叉偶联反应的条件优化[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年05期

3 唐石,梁云,刘文杰,李金恒;氯化钯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J];有机化学;2004年09期

4 ;纳米镍钯催化剂在有机交叉偶联反应中的应用[J];工业催化;2010年02期

5 冯乙巳;潘攀;蔡振亚;叶加久;徐小岚;;纳米CuⅠ多孔空心微球的制备及其催化C—S交叉偶联反应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6 刘雅莉;张楙慧;费红艳;晋兴华;;吡啶-N-氧化物的C—C键交叉偶联反应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2013年02期

7 武晓丽;吴燕华;辛卓;马永强;;有机锑化合物在交叉偶联反应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化学通报;2013年09期

8 杨轶浠;张珏;赵琦;郭晓强;;4-溴-5-碘间二苯甲酸在交叉偶联反应中的化学选择性研究(英文)[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4期

9 ;福建物构所钯催化的两种羧酸间脱羧交叉偶联反应研究获重要进展[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2年08期

10 王智贤;陈钟瑛;;手性膦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不对称交叉偶联反应的研究[J];有机化学;199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丽;郭孟萍;何仁;;P⌒O配位环镍配合物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络合催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2 苏伟平;;金属促进的基于脱羧或脱氢的交叉偶联反应[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郭孟萍;周丽;何仁;;P⌒O配位环钯配合物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络合催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4 郭孟萍;周丽;何仁;;P⌒N配位环状钯配合物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络合催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5 万伯顺;;若干催化交叉偶联反应配体的设计与合成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初文毅;李新民;王熳;侯艳君;孙志忠;;钯/碳催化交叉偶联反应制备联苯类化合物[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6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7 谢叶香;邓辰亮;唐伯孝;梁云;尹笃林;李金恒;;无溶剂条件下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8 胡鹏;魏晔;周君;吴文亮;张敏;赵怀庆;苏伟平;;脱羧的交叉偶联反应及C-H键直接官能团化的新进展[A];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图文摘要集[C];2011年

9 陶建龙;王中夏;;Pincer镍催化的氨基磺酸芳基酯与芳基锌试剂的交叉偶联反应[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7分会:有机化学[C];2014年

10 谢叶香;刘文杰;梁云;王德平;张旭东;胡惜朝;邓辰亮;李金恒;;叔胺作为配体在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中应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杨宏辉;朗盛将诺贝尔获奖技术产业化[N];中国化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刘霞;希望年轻人有作为[N];科技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典龙阳;自由基介导的C(sp~3)-H键直接官能团化反应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2 陆晓雨;镍或铜催化C(sp2)-C(sp3)键构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3 刘平;表面活性钯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在水相中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晔峰;铜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5 刘宁;镍和钯络合物的合成及其对交叉偶联反应催化作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6 竺伟;氨基酸促进的铜催化的芳基卤化物与叠氮化钠、亚磺酸钠及频哪醇硼烷的交叉偶联反应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张占金;亚磷酰胺—过渡金属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5年

8 戴建军;过渡金属催化或参与的交叉偶联反应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9 徐兰婷;铜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在杂环化合物合成中的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10 郭孟萍;P(?)O、P(?)N螯合钯配合物催化Suzuki交叉偶联反应的研究:TFT用液晶化合物的合成[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荣;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在交叉偶联反应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7年

2 刘梦艳;烷基硼酸酯的合成及在SUZUKI-MIYAURA交叉偶联反应中的应用[D];上海大学;2015年

3 翟星;钯纳米颗粒催化的乙烯基碳酸乙烯酯与芳基硼酸的交叉偶联反应[D];延边大学;2015年

4 李争峰;发现一种新的配体1,10-菲罗啉-N-一氧化物在温和的温度下进行铜催化Ullmann-CN交叉偶联反应的研究[D];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15年

5 沈晓燕;铁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的理论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6 陈子宝;钯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与含硫羰基的手性配体化合物的合成[D];兰州大学;2014年

7 饶玉滔;基于卟啉与吡咯的功能分子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8 黄亚萍;聚苯胺负载钯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探究[D];扬州大学;2015年

9 张敏;醚、磺酰肼和醛与丙烯酰胺类化合物的交叉偶联反应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10 陈小清;钯催化芳香类三氟硼酸钾盐与多氟苯的直接交叉偶联反应[D];福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0741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0741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6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