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具有聚集增强荧光的蒽中心十字交叉小分子的合成及其电致发光器件性能

发布时间:2018-10-29 21:24
【摘要】:依据可溶液加工的有机小分子发光材料的化学与电子结构特点(合成纯化简便、高溶解性及成膜性、固态高荧光、电荷注入与传输平衡),分别通过Heck和Wittig-Horner反应合成了基于具有聚集增强荧光(aggregation-enhanced emission,AEE)特性的蒽中心十字交叉共轭结构小分子2,6-二[(二丁基)氨基苯乙烯]-9,10-二苯乙烯蒽(FC4)。研究了FC4分子的溶液和薄膜的光学性质、热性质及聚集增强荧光性质。采用溶液旋涂的方法制备了结构为ITO/PEDOT:PSS/FC4/TPBi/LiF/Al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OLED)。器件的启亮电压约为4.8V,最大亮度为3 459cd/m2,最大发光效率和最大功率效率分别为1.12cd/A和0.58lm/W,最大电致发光峰位为608nm。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hemical and electronic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 small molecular luminescent materials which can be processed in solution (simple synthesis and purification, high solubility and film formation, solid high fluorescence, charge injection and transport equilibrium), The anthracene (FC4) was synthesized by Heck and Wittig-Horner reaction based on the anthracene center cross conjugate structure of anthracene center cross conjugate structure (aggregation-enhanced emission,AEE), which was composed of 2'6- [(2 Ding Ji) aminostyrene]-9o 10-stilbene anthracene (FC4). The optical properties, thermal properties and agglomeration enhanced fluorescence properties of FC4 molecules in solution and film were studie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OLED) with ITO/PEDOT:PSS/FC4/TPBi/LiF/Al structure were fabricated by solution spin coating. The starting voltage of the device is about 4.8 V, the maximum brightness is 3 459 CD / m 2, the maximum luminescence efficiency and maximum power efficiency are 1.12cd/A and 0.58 m / W, respectively, and the maximum electroluminescence peak position is 608 nm.
【作者单位】: 青岛科技大学橡塑材料与工程教育部/山东省重点实验室;
【基金】: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33719120005)
【分类号】:O621.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李良超;;“十字交叉”法和“直角三角形”法[J];荆州师专学报;1982年02期

2 周亮;邓瑞平;张洪杰;;铕配合物共掺杂电致发光器件效率滚降的延缓(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14年01期

3 印寿根,杨晓辉,徐征,华玉林,张福强,黄文强,徐叙tb;主链含电子传输型基团的可溶性PPV发光特性研究[J];功能高分子学报;1999年02期

4 欧阳健明,郑文杰,黄宁兴,谢瑜珊,邰子厚,唐雯霞,李玲,蒋朝阳;8—羟基喹啉两亲配合物的LB膜及其电致发光器件研究[J];化学学报;1999年04期

5 印寿根,李晨曦,尹春,黄文强,何炳林;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1997年02期

6 欧阳健明,蒋朝阳,邰子厚,唐雯霞;两亲配合物Cd(HQ)_2LB膜的结构及其电致发光器件研究[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1997年05期

7 赵为,侯原军,张宝文,曹怡,萧绪瑞,杨蓉;DOPANT EFFECTS OF SQUARYLIUM CYANINE DYES ON FUNCTIONAL DEVICES[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199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安众福;陈润锋;殷骏;史慧芳;黄维;;共轭不对称三嗪材料的设计合成、结构-性能的构效关系及其在电致发光器件和爆炸物检测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1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储;基于受体苯并噻二唑、萘并噻二唑的有机荧光小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光物理性质和电致发光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李国孟;新型红光至近红外磷光铱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3 张灵翠;一维氧化锌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4 王凯;菲并咪唑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电致发光器件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高阳阳;基于蒽中心的线性及十字形共轭有机分子的合成及其光电性质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2 花兵;基于蒽中心含电子给—受体的荧光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其光电性质的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6年

3 张松;两种红光铱配合物的合成和电致发光性能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4 雷远汇;新型两亲功能性化合物的合成及其LB膜的应用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5 王铖铖;几种新型铱配合物的合成及发光性能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2988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2988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4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