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桂不同部位及其挥发油的红外光谱宏观表征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IR fingerprint of different parts of Cinnamomum cinnamon (bark, twigs, leaves) and its volatile oil, an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studying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different parts of cinnamon. Methods: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second derivative infrared spectroscopy were used. Results: the IR spectra of bark, twigs and leaves of Cinnamomum cinnamon were similar in shape. All of them contained calcium oxalate, polyphenols and glycosides. The characteristic peaks of shoots and leaves near 1 653 cm-1 and 1 734 cm~ (-1) were significantly stronger than those of bark, and the contents of saturated fatty acid esters and flavonoids in shoots and leaves were estimated to be higher than those of bark. After amplification with second derivative, it was found that at 1 480 cm~ (-1) and 1 630 ~ 1 580 cm~ (-1), the twigs had two characteristic peaks, while the leaves had only one characteristic peak at the corresponding position. The infrared spectrum of the essential oil of bark, twig and leaf was similar to that of cinnamaldehyde. By the calculation of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t was found that the content of cinnamaldehyde in the volatile oil was in order of bark, twig and leaf. In the vicinity of 1 734 cm~ (-1), the peak strength of the volatile oil of twigs and leav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bark, indicating that the volatile oils of twigs and leaves also contained esters with other structures. By comparing the levels near the peak of 1 275 cm~ (-1) in the second derivative spectrum, the volatile oils of twigs and leaves can be further distinguished. Conclusion: infrared spectrum and second derivative infrared spectroscopy can not only analyze the difference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different parts of Cinnamomum cinnamon and its volatile oil, but also distinguish different parts of cinnamon with similar components.
【作者单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淄博万杰中医药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303217,81374027)
【分类号】:R284.1;O657.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国胜;李琳;胡松青;;傅立叶红外光谱应用研究进展[J];现代食品科技;2010年04期
2 ;《近红外光谱解析实用指南》[J];分析化学;2010年07期
3 ;《近红外光谱解析实用指南》[J];分析化学;2010年10期
4 ;《近红外光谱解析实用指南》[J];分析化学;2011年01期
5 ;《近红外光谱解析实用指南》[J];分析化学;2011年02期
6 ;《近红外光谱解析实用指南》[J];分析化学;2011年03期
7 ;《近红外光谱解析实用指南》[J];分析化学;2011年04期
8 ;红外光谱在纺织工业上的应用[J];印染;1978年02期
9 张蕴珍;;积极开展红外光谱学术交流[J];化学通报;1980年03期
10 徐满华;;硅酸二钙多晶体的红外光谱鉴定[J];水泥;199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甄梦章;;红外光谱解析程序[A];全国第六届分子振动光谱学术报告会文集[C];1990年
2 崔继承;赵振武;丁东;唐玉国;;纳米自洁净玻璃近红外光谱特性分析[A];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吴婧;郁露;孙素琴;;栽培与野生丹参的红外光谱三级鉴定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分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梁逸曾;范伟;陈爱明;张志敏;;近红外光谱软件的设计和实现[A];第九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谭福元;李梦龙;冯晓瑜;张婧;;红外光谱谱构关系探讨[A];第九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杭义萍;王海水;;红外光谱:消除水溶液中水吸收峰干扰的新方法[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7 王海水;席时权;;红外光谱与长烃链化合物的结构[A];全国第13届分子光谱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8 谢狄霖;;红外光谱信息管理系统[A];全国第13届分子光谱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9 邱江;潘红春;叶勤;张嗣良;;红外光谱监测糖化酶发酵过程[A];全国第10届分子光谱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1998年
10 孙宁邦;;气相色谱或放出气体分析与付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联用的模块式接口[A];全国第五届分子光谱学术报告会文集[C];198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犁;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云南物联站成立[N];云南日报;2011年
2 陈锐;红外光谱三分钟诊肿瘤[N];健康报;2004年
3 马斌睿;红外光谱用于中药质控大有可为[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4 陈锐 郭晓斌;红外光谱快速准确诊断肿瘤[N];家庭医生报;2004年
5 张东风 本报记者 ;红外光谱能否成为中药检测标准[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6 史春香 杨悦武 郭祝元;近红外光谱用于中药质控前景广阔[N];中国医药报;2006年
7 陈锐 郭晓斌;只用3~5分钟红外光谱实现快速准确诊断肿瘤[N];医药经济报;2004年
8 记者 张东风;红外光谱可用于中药生产质控[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9 陈锐;红外光谱——诊断肿瘤又一利器[N];大众卫生报;2004年
10 龚翔;中药快速识别的“武器”[N];中国医药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龚祖永;光学和振动分子光谱的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2 薛晓康;电化学表面增强红外光谱的应用与发展[D];复旦大学;2008年
3 杜国荣;复杂体系近红外光谱建模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4 郝勇;近红外光谱微量分析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5 程旺兴;醌类中药小分子电子转移机理研究—红外光谱电化学循环伏吸法和导数伏吸法[D];安徽大学;2012年
6 贺英;基于半监督和迁移学习的近红外光谱建模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7 王金意;钯、镍及其非金属合金电极的表面红外光谱与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8 单瑞峰;近红外光谱建模方法及温度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9 刘海;基于变分模型的红外光谱超分辨率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10 严彦刚;表面增强红外光谱在铂族电极上的拓展及应用[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沙沙;双边夹原理在红外光谱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刘明地;红外光谱结合计算机解析技术对青海枸杞的鉴别研究[D];青海民族大学;2015年
3 徐娟;云南不同类型土壤的元素含量测定及红外光谱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4 汪锐;太阳系天体有机物质的芳香性与脂肪性[D];南昌大学;2015年
5 彭惜媛;12种种子类药材多级红外光谱分析与鉴定[D];佳木斯大学;2015年
6 洪向前;频域近红外光谱医用检测系统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7 王昱陆;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的生鲜猪、牛、羊肉识别方法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5年
8 马晓晨;近红外光谱无损检测霉变板栗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9 周铭;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光谱学及软X线成像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10 李祥辉;近红外光谱在食品检验及生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福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3344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334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