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室内环境中一氧化氮的化学发光检测及其催化消除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9-01-10 14:47
【摘要】:一氧化氮(NO)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和重要的信使分子,在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中广泛存在,并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在病理生理过程等很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也是室内空气污染物之一,即使低浓度的NO仍会危害人体健康。基于此,对室内低浓度NO进行准确测定及控制十分重要。NO与臭氧反应的化学发光检测法具有灵敏度高、响应快、线性范围宽、同时还可以实时、在线监测、而且检测限为0.5 ppb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NO的分析检测。然而,研究发现外来杂质气体对NO的化学发光检测有干扰作用,并且此干扰直接影响着NO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故研究外来杂质气体的干扰及消除对微量NO的精确测定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时,NO作为室内空气质量评判标准之一,室内NO的累积将对人体造成高铁血红蛋白症及中枢神经损害;NO与氧气反应生成的NO2对肺有较显著损害,因此研究适用于消除室内NO的催化剂也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领域。基于以上问题,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研究了在化学发光法测量低浓度NO时,外来挥发性气体对NO检测的干扰影响及消除干扰的方法。探究了氨气、苯乙烯、乙醇、乙醚、正己烷和甲苯对微量NO检测的干扰情况,其最低浓度分别达到:0.063 mg/m3、0.19 mg/m3、0.66 mg/m3、2.29mg/m3、3.78 mg/m3和5.62 mg/m3即对NO的检测有明显干扰。为了提高微量NO检测的准确度,分别选用不同的吸附材料对待测气体进行前处理,发现沸石分子筛、活性炭、NaA分子筛膜在除去杂质气体的同时吸附部分NO,而亲水改性分子筛能有效消除杂质气体且不会对NO的检测产生影响。因此,可以采用亲水改性分子筛作为前处理材料,对待测样气处理,再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NO的含量,进而提高检测NO的准确度。其次,选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室内NO的累积情况。分别选择体积为3 m3、30 m3和70 m3空间模拟室内环境,探究不同人均空间对室内NO含量变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人在3 m3空间55 min后,环境内NO的浓度为原来的1.9倍。随着停留时间的增长,经过210 min时NO的浓度为原来的3.3倍。随后考察人均空间分别为6 m3、10 m3、23m3以及12 m3时换气系统常开的条件下,化学发光法都可明显检测到室内NO的累积变化。最后研究了室内吸烟对NO浓度的影响,发现烟雾可导致NO的急剧增加。可见室内人体及其活动将会造成NO的累积,尤其吸烟产生的NO更多,所以为了提高室内环境空气质量要注意通风且减少烟气排放,同时此次探究也为人员密集场所的空气质量的评价提供依据,进而保护人体健康。NO作为室内空气污染物之一且低浓度时也易发生累积,将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基于此,为了提高室内空气质量,我们研究了适用于室内催化消除NO的方法。分别探究不同方法合成的铜锰氧化物对NO的催化活性,其中沉淀法制得的催化剂对NO的催化活性较高,但产物为NO2仍会造成环境污染。而采用氢氧化钾浸渍处理制备的钾掺杂铜锰氧化物可有效消除室内NO,且产物为硝酸盐,属于一种环境友好型催化剂。随后探究了合成该催化剂的最佳条件:铜锰前驱物的摩尔比为1:2、pH调节剂为四甲基氢氧化铵和钾原子掺杂量为7.03%(7.4 mg/g)。钾掺杂铜锰氧化物不仅对NO的吸附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促进了产物硝酸盐的形成,从而进一步提高了NO的消除率。该过程无NO2生成、不需要还原剂(NH3、H2、烷烃或尿素)、低温条件(265℃)时NO的消除率可高达99.9%、同时适用于高氧浓度氛围。钾掺杂铜锰氧化物是一种高性能的低浓度NO消除催化剂,在净化室内空气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X831;O657.3;O643.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海龙;肖萍;王涛;朱君江;李金林;;NO分解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化学;2014年12期

2 刘丹;王蓓蕾;张黎明;;eNOS/NO信号通路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心脏杂志;2015年01期

3 刘沂玲;张新;谌永华;;化学发光法测定混合气体中氮氧化物的影响因素[J];计量技术;2014年01期

4 ;Selective catalytic oxidation of NO with O_2 over Ce-doped MnO_x/TiO_2 catalysts[J];Journal of Natural Gas Chemistry;2012年01期

5 徐梅先;杨娟;;一氧化氮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J];河北医药;2011年11期

6 尹娟;刘永强;董薇;;一氧化氮对心肌的作用[J];中国医药导刊;2011年03期

7 徐青;郑章靖;凌长明;李军;;氮氧化物污染现状和控制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9期

8 朱立军;施丰成;戴亚;刘少民;;化学发光法测定卷烟侧流烟气中的氮氧化物[J];分析试验室;2010年S1期

9 张昱;孙辉;戴景民;;新型非分光红外多组分气体分析仪的研制[J];红外技术;2009年07期

10 ;Selective catalytic oxidation of NO over iron and manganese oxides supported on mesoporous silica[J];Journal of Natural Gas Chemistry;200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党雪平;一氧化氮光电化学微传感界面的设计与应用[D];武汉大学;2012年

2 郑冬云;基于碳纳米材料的一氧化氮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及生物医学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强丽;辣根过氧化物酶与一氧化氮作用机理及其在一氧化氮测定中的应用[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064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4064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6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