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基于氧化石墨烯水凝胶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9-04-23 19:19
【摘要】:氧化石墨烯(GO)是石墨烯的一种重要衍生物,它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新型碳材料,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表面丰富的官能团,由于其表面存在着大量的羟基、羧基和环氧基等含氧官能团,这为氧化石墨烯的表面功能化修饰提供了反应点。同时这些含氧官能团的亲水性使其能在水中形成稳定的胶状分散体系,对于提高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在水中的分散性极其有利。自组装过程是一项将各种纳米级构建模块整合成具有优异性能的宏观材料的实用技术,这些自组装的超分子结构材料具有非常好的物理化学性质并且实际应用价值非常广泛。作为一种新型的自组装纳米功能材料,凝胶是用适当的有机溶剂或水溶剂凝胶化得到的产物,呈有序组装的三维网络结构。本论文采用改进的Hummers法制备了氧化石墨烯,然后经由超声剥离制得了片层结构的氧化石墨烯,最后通过自组装过程设计合成GO-DETA水凝胶以及GO-TETA水凝胶,通过TEM、SEM、TGA、AFM、XRD、FTIR、Raman等对制备出的氧化石墨烯水凝胶的显微结构以及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氧化石墨烯(GO)分别与二乙烯三胺(DETA)和三乙烯四胺(TETA)自组装制得GO-DETA水凝胶和GO-TETA水凝胶对其吸附性能进行研究,本文使用基于氧化石墨烯制备出的水凝胶作为吸附剂对罗丹明B(RhB)、亚甲基蓝(MB)、刚果红(CR)这三种染料和对Cu2+、Pb2+这两种重金属离子分别进行了吸附实验。详细研究了溶液的初始pH和不同质量浓度的水凝胶对吸附性能的影响;此外还对其进行了吸附动力学、吸附热力学实验,以便对其吸附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通过Hummers法制备出的氧化石墨烯具有片状的二维结构,表面有许多的褶皱;通过氧化石墨烯分别与二乙烯三胺和三乙烯四胺自组装制得GO-DETA水凝胶和GO-TETA水凝胶具备褶皱、多孔的三维网络纳米结构;通过对其吸附动力学及吸附热力学分析,可以得知基于氧化石墨烯制备得到的水凝胶对工业废水中染料分子的吸附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以及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
[Abstract]:Graphene oxide (GO) is an important derivative of graphene. It is a new type of carbon material with excellent properties. It has high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rich functional groups on the surface,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a large number of hydroxyl groups on its surface. Oxygen-containing functional groups, such as carboxyl and epoxy groups, provide a reaction point for surface functional modification of graphene oxide. At the same time, the hydrophilicity of these oxygen-containing functional groups enables them to form a stable colloidal dispersion system in water, which is very beneficial to improve the dispersion of graphene oxide composites in water. Self-assembly process is a practical technology to integrate various nano-building modules into macromaterials with excellent properties. These self-assembled supramolecular materials have very good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are of great practical application value. As a new self-assembled nano-functional material, gel is a product obtained by gelation with appropriate organic solvent or water solvent, which has an ordered three-dimensional network structure. In this paper, graphene oxide was prepared by improved Hummers method, and then graphene oxide was prepared by ultrasonic peeling. Finally, GO-DETA hydrogel and GO-TETA hydrogel were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by self-assembly process. TEM,SEM,TGA, was used to prepare graphene oxide. The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graphene oxide hydrogel were studied by AFM,XRD,FTIR,Raman et al. GO-DETA hydrogels and GO-TETA hydrogels were prepared by self-assembly of graphene oxide (GO) with diethylenetriamine (DETA) and triethylenetetramine (TETA) respectively. In this paper, three dyes, Rhodamine B (RhB), methylene blue (MB), Congo red (CR), and two heavy metal ions, Cu2 and Pb2, were adsorbed by hydrogel based on graphene oxide as adsorbents. The effects of the initial pH of the solution and the hydrogels of different mass concentrations on the adsorption performance were studied in detail, and the adsorption kinetics and thermodynamic experiments were also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discuss the adsorption mechanis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raphene oxide prepared by Hummers method has a two-dimensional lamellar structure and many folds on the surface. GO-DETA hydrogels and GO-TETA hydrogels were prepared by self-assembly of graphene oxide with diethylenetriamine and triethylenetetramine respective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adsorption kinetics and adsorption thermodynamic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adsorption of dye molecules in industrial wastewater by hydrogels based on graphene oxide is more consistent with the quasi-second-order kinetic model and the Freundlich isothermal adsorption model.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8.1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科学家首次用纳米管制造出石墨烯带[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9年06期

2 ;石墨烯研究取得系列进展[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9年06期

3 ;新材料石墨烯[J];材料工程;2009年08期

4 ;日本开发出在蓝宝石底板上制备石墨烯的技术[J];硅酸盐通报;2009年04期

5 马圣乾;裴立振;康英杰;;石墨烯研究进展[J];现代物理知识;2009年04期

6 傅强;包信和;;石墨烯的化学研究进展[J];科学通报;2009年18期

7 ;纳米中心石墨烯相变研究取得新进展[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9年10期

8 徐秀娟;秦金贵;李振;;石墨烯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2009年12期

9 张伟娜;何伟;张新荔;;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特性[J];化工新型材料;2010年S1期

10 万勇;马廷灿;冯瑞华;黄健;潘懿;;石墨烯国际发展态势分析[J];科学观察;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成会明;;石墨烯的制备与应用探索[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钱文;郝瑞;侯仰龙;;液相剥离制备高质量石墨烯及其功能化[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张甲;胡平安;王振龙;李乐;;石墨烯制备技术与应用研究的最新进展[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3分册)[C];2010年

4 赵东林;白利忠;谢卫刚;沈曾民;;石墨烯的制备及其微波吸收性能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5 沈志刚;李金芝;易敏;;射流空化方法制备石墨烯研究[A];颗粒学最新进展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冕;钱林茂;;石墨烯的微观摩擦行为研究[A];2011年全国青年摩擦学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赵福刚;李维实;;树枝状结构功能化石墨烯[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吴孝松;;碳化硅表面的外延石墨烯[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周震;;后石墨烯和无机石墨烯材料:计算与实验的结合[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0 周琳;周璐珊;李波;吴迪;彭海琳;刘忠范;;石墨烯光化学修饰及尺寸效应研究[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姚耀;石墨烯研究取得系列进展[N];中国化工报;2009年

2 刘霞;韩用石墨烯制造出柔性透明触摸屏[N];科技日报;2010年

3 记者 王艳红;“解密”石墨烯到底有多奇妙[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4 本报记者 李好宇 张們捷(实习) 特约记者 李季;石墨烯未来应用的十大猜想[N];电脑报;2010年

5 证券时报记者 向南;石墨烯贵过黄金15倍 生产不易炒作先行[N];证券时报;2010年

6 本报特约撰稿 吴康迪;石墨烯 何以结缘诺贝尔奖[N];计算机世界;2010年

7 记者 谢荣 通讯员 夏永祥 陈海泉 张光杰;石墨烯在泰实现产业化[N];泰州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纪爱玲;石墨烯:市场未启 炒作先行[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

9 周科竞;再说石墨烯的是与非[N];北京商报;2011年

10 王小龙;新型石墨烯材料薄如纸硬如钢[N];科技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敏;双层石墨烯的电和磁响应[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2 罗大超;化学修饰石墨烯的分离与评价[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3 唐秀之;氧化石墨烯表面功能化修饰[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4 王崇;石墨烯中缺陷修复机理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盛凯旋;石墨烯组装体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6 伊丁;石墨烯吸附与自旋极化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7 梁巍;基于石墨烯的氧还原电催化剂的理论计算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8 王义;石墨烯的模板导向制备及在电化学储能和肿瘤靶向诊疗方面的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9 刘明凯;带状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10 刘勇;智能化及掺杂改性石墨烯的研究及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詹晓伟;碳化硅外延石墨烯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 王晨;石墨烯的微观结构及其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3 苗伟;石墨烯制备及其缺陷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蔡宇凯;一种新型结构的石墨烯纳米器件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2年

5 金丽玲;功能化石墨烯的酶学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6 黄凌燕;石墨烯拉伸性能与尺度效应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7 刘汝盟;石墨烯热振动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8 雷军;碳化硅上石墨烯的制备与表征[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9 于金海;石墨烯的非共价功能化修饰及载药系统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2年

10 李晶;高分散性石墨烯的制备[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4637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4637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6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