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木质素氧化还原解聚研究现状

发布时间:2019-05-23 07:14
【摘要】:木质素是自然界中含量巨大的天然酚类聚合物,其总量仅次于纤维素。由于其结构复杂性,仅有不到2%的木质素用于工业生产,因此实现木质素的高效综合利用是目前该领域的难题,而木质素的氧化还原转化为芳香化合物是目前一个重要且有前景的手段:木质素氧化解聚能显著降低其主要化学键键能,促进木质素转化为香草醛、紫丁香醛和高香草醛等高度官能化的单体;而木质素还原解聚可将其结构中含氧官能团脱除,转化为低氧/无氧木质素生物油,可作为高热值生物燃油,且在反应中能显著抑制缩合反应的进行。本文简要介绍了木质素的结构单元以及联接方式,同时从反应条件和催化剂等方面全面综述了国内外木质素氧化还原解聚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其反应机理进行了详细探讨。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木质素解聚过程中的难题提出了未来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Abstract]:Lignin is a natural phenolic polymer with huge content in nature, and its total amount is second only to cellulose. Because of the complexity of its structure, less than 2% of lignin is used in industrial production, so it is a difficult problem in this field to realize the efficient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lignin. The redox conversion of lignin to aromatic compounds is an important and promising means at present: lignin oxygen depolymerization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its main chemical bond energy and promote the conversion of lignin to vanillin. Highly functional monomers such as eugenaldehyde and vanillin; The reductive depolymerization of lignin can remove the oxygen-containing functional groups in its structure and convert it into low oxygen / oxygen-free lignin biooil, which can be used as high calorific value biofuel, and can significantly inhibit the condensation reaction in the reaction. In this paper, the structural units and bonding methods of lignin are briefly introduced. at the same time,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of lignin redox depolymeriz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is reviewed from the aspects of reaction conditions and catalysts, and the reaction mechanism is discussed in detail. On this basis, the future research focus and direction in this field are put forward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lignin depolymerization.
【作者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林木生物质化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基金项目(No.2015ZCQ-CL-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No.31430092) 国家林业局公益行业专项面上项目(No.201404617)资助~~
【分类号】:O63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盛欧;塑料解聚技术[J];塑料科技;1998年04期

2 何宇中,范秉诚,崔季平;氟碳聚合物在高温下表面解聚速率常数的测定[J];化学物理学报;1993年03期

3 孙永刚;马玉龙;麻晓霞;常璇;惠兴育;孙瑞珠;;汽爆酸碱耦合解聚玉米秸秆分子结构的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13年07期

4 江涛,杨光,武丽梅;聚酯废料化学解聚新工艺[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5期

5 杨光,江涛,武丽梅;醇碱联合解聚废聚酯的机理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5期

6 宫贵贞;储济明;魏贤勇;宗志敏;;煤氧化解聚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1年11期

7 赵晓非;刘立新;舒静;毕立娜;张东;;热分析法研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微波水解解聚反应[J];材料导报;2007年S2期

8 赵晓非;刘立新;李杰;毕立娜;张东;;微波对聚酯水解解聚反应选择性作用的研究[J];材料导报;2007年S2期

9 赵炜;盛晨;许文娟;林娟;白勇伟;宗志敏;魏贤勇;;微波辐射下麦秆的氧化解聚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10 ;有机玻璃连续解聚新工艺[J];塑料工业;197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黄可可;刘萍;刘尧;薛伟明;;载胰岛素海藻酸盐微球的生理条件解聚方法[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6年

2 孙海涛;王禹;刘立新;李剀翔;张东;刘若望;;纯水中PET的微波解聚研究-PET的粒度对解聚率的影响[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冯清华;金佳梅;左梦娜;张东;;利用液相组成对聚酯微波解聚机理的初步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应用化学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钙离子在调控纤毛解聚过程中的功能[A];第九届全国钙信号和细胞功能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5 唐琳;李洪涛;杜海宁;吉丽娜;张峰;李民乾;胡红雨;胡钧;;原子力显微镜在α-Synuclein积聚和解聚研究中的应用[A];全国第七届扫描隧道显微学学术会议(STM'7)论文集(一)[C];2002年

6 王崇晖;张艳丽;宋喜军;解丽娟;;麝香-T的工业化合成技术研究[A];2002年中国香料香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胡长峰;;CDK-related蛋白激酶对鞭毛解聚的调控[A];生命的分子机器及其调控网络——2012年全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2年

8 曹文富;陈益山;焦颖华;;解聚复肾宁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的PKC、VEGF、PDGF-B影响及肾保护作用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少博;PET聚酯的乙二醇解聚与再生共聚研究[D];东华大学;2016年

2 王兴原;基于在线红外光谱研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解聚反应过程[D];浙江大学;2012年

3 李保民;煤的极性溶剂萃取及SO_4~(2-)/ZrO_2催化解聚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4 龚方华;Peroxiredoxin1在鞭毛/纤毛解聚及食管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D];郑州大学;2014年

5 程贺;高分子聚集和解聚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玲;PET微波解聚及其非等温动力学研究[D];温州大学;2015年

2 张素芳;褐煤在离子液体体系中热溶解聚的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4年

3 胡躬行;亚临界水中聚对苯二甲酸1,,4-环己烷二甲醇酯的解聚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4 高福星;内蒙煤催化解聚产物分布特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5 潘冠宇;玉米秸秆分子结构酸碱解聚及催化制备多元醇的研究[D];宁夏大学;2016年

6 高静;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在亚临界水中的解聚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7 晁国库;氨纶废丝解聚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8 戴娟娟;亚临界水中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催化)解聚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9 王媚娴;超/亚临界水中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解聚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10 张春艳;离子液体体系中聚碳酸酯解聚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4837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4837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c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