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荧光DNA-银纳米簇对生物分子及汞离子的检测

发布时间:2019-07-11 07:00
【摘要】:近些年来,以DNA为模板合成的银纳米簇(DNA-Ag NCs)因其粒径小且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质而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结合文献本文设计了不同序列的模板DNA来合成Ag NCs,并分别对其光学性质进行了研究。从中筛选出荧光性能较好的B-DNA-Ag NCs对生物分子和重金属Hg~(2+)进行了检测,并进一步探究了DNA-Ag NCs与靶分子的作用机理。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设计了不同序列的ssDNA模板,合成了有荧光性能的DNA-Ag NCs,并对DNA-Ag NCs的光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序列DNA合成的Ag NCs的荧光性质不同,从中选择了量子产率高(~29%)且荧光较稳定的B-DNA-Ag NCs,进行了后续的检测实验。(2)以B-DNA-Ag NCs作为荧光探针对生物硫醇(Cys、GSH)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进行了检测。该方法对Cys和GSH的检出限分别为0.134μM和0.172μM,检测范围分别为0-5.0μM和0.5-4.5μM。另外,该方法通过DNA-Ag NCs荧光强度变化可以间接检测AChE的活性,对AChE活性的检出限为0.071 U/L,检测范围为0-4.0 U/L。进一步对巯基分子与DNA-Ag NCs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紫外可见吸收结果表明二者作用形成了不发射荧光的复合物,此过程属于静态淬灭;瞬态荧光结果表明巯基分子与DNA-Ag NCs存在激发态的相互作用,此过程属于动态淬灭;透射电镜结果表明二者相互作用使得DNA-Ag NCs聚集成较大颗粒进而导致荧光淬灭。该方法还可应用于尿液中生物硫醇的检测。(3)以B-DNA-Ag NCs为荧光探针对溶液中的Hg~(2+)进行了检测。该方法对Hg~(2+)的检出限低至4.5 nM,检测范围为0-150 nM。进一步对Hg~(2+)与DNA-Ag NCs可能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紫外可见吸收结果表明,Hg~(2+)与DNA-Ag NCs作用生成了不发射荧光的复合物;综合稳态荧光及瞬态荧光结果分析得出,Hg~(2+)80 nM时,淬灭过程为纯粹的动态淬灭,Hg~(2+)80 nM时,淬灭过程既存在动态淬灭又存在静态淬灭;透射电镜结果排除了荧光淬灭是由于DNA-Ag NCs的聚集引起的,另外EDTA和NaBH4的加入并未能使DNA-Ag NCs的荧光恢复,因此排除了金属间的相互作用。此方法还被应用于湖水及自来水中Hg~(2+)的检测,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文内图片:不同序列单链DNA合成AgNCs的激发和发射图谱
图片说明: 荧光 DNA-银纳米簇对生物分子及汞离子的检测合成了多种 DNA-Ag NCs,这些 DNA-Ag NCs 的荧光最大发射波05 nm,如图 1.1。成功实现了对 DNA-Ag NCs 荧光发射的调控,Chang[25]课题组利用不同长度的 DNA 合成了不同发射波长的 探究了 DNA 序列及长度影响 Ag NCs 光学性质的机理。实验不同序列 DNA 的构象不同,氧化 Ag NCs 的状态不同,以及模子个数不同等导致纳米簇粒径大小不同从而使得 DNA-Ag NCs
文内图片:五种不同长度DNA合成AgNCs的荧光光谱
图片说明: 序列 DNA 的构象不同,氧化 Ag NCs 的状态不同,,以数不同等导致纳米簇粒径大小不同从而使得 DNA-Ag 图 1.1 不同序列单链 DNA 合成 Ag NCs 的激发和发射图谱dy-state excitation and emission spectra for distinct ssDNA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O65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云怀;张怀;肖鹏;;碳纳米管的DNA修饰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7年06期

2 王应斌,张文玉,周贵民,谢灵,朱义川;粘附式细胞仪测试念珠菌DNA荧光强度的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5年06期

3 黄茂芳;刘仲荣;杨慧兰;张玲;薛礼长;张发洲;;中波紫外线对人血小板线粒体DNA影响的初步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2年05期

4 郭云昌,蔡颖谦,中岛秀郎;原子力显微镜在DNA研究中的应用[J];现代科学仪器;2005年03期

5 李文送;;DNA甲基化及其生物学功能[J];生物学教学;2014年09期

6 刘庆华;茹慧香;;“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J];中学生物教学;2016年07期

7 丁思思;袁华;罗小虎;李高峰;;植物DNA粗提取与鉴定的简便方法[J];中学生物教学;2016年19期

8 周苑;;《DNA分子的结构》微课程设计[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6年24期

9 吴久宏;;追寻人类思维的脉络——苏教版“DNA分子的结构”一节科学史料教学设计[J];中学生物教学;2016年21期

10 唐琳;;《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J];课程教育研究;2016年3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岳红伟;王艳;陈光巨;;不同的识别剂、剪切剂对接到DNA上的动力学模拟比较[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陈秀英;彭孝军;;DNA分子荧光探针[A];第九届全国染料与染色学术研讨会暨信息发布会论文集[C];2004年

3 刘冰;王旭;赵梦真;晁洁;樊春海;;基于DNA折纸术的纳米金棒精密修饰[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八分会:化学生物学[C];2016年

4 刘冬生;李闯;程恩隽;邢永政;金娟;;DNA超分子水凝胶及其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四分会: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材料[C];2016年

5 Kaiying Cheng;Hong Xu;Xuanyi Chen;Liangyan Wang;Bing Tian;Ye Zhao;Yuejin Hua;;Structural basis for DNA 5′-end resection by RecJ[A];第五届中国结构生物学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6年

6 陈南迪;覃诗雅;羊小海;王青;翦立新;王柯敏;;“传感-治疗”的DNA纳米装置在协同杀伤循环肿瘤细胞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八分会:纳米生物效应与纳米药物化学[C];2016年

7 刘晔华;陈锦艳;江雁;张坚磊;穆红;;磁珠法提取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组DNA的评价[A];第七届中国临床微生物学大会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坛论文汇编[C];2016年

8 谭磊;孙悦;周湘;刘伟;;多头蚴核糖体DNA及线粒体DNA多态性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寄生虫学分会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9 叶俏;沈洁;严婷婷;王宙政;;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血浆循环DNA与疾病活动相关性研究[A];2015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5年

10 周嘉嘉;FriederikeSchmid;;计算模拟研究DNA和聚电解质的结合[A];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E 高分子理论计算模拟[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孙锦;解读DNA惠及世界患癌儿童[N];深圳特区报;2018年

2 本报记者 辛明;邓亚军:灾难现场的DNA斗士[N];中国青年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欧阳晓红 韩宋辉;“可怕”的友邦DNA 267亿港元净利从何而来[N];经济观察报;2015年

4 本报记者 陆成宽;DNA到底能不能预测外貌[N];科技日报;2018年

5 陆成宽;DNA到底能不能预测外貌[N];科学导报;2018年

6 记者 刘霞;人体细胞内存在全新DNA结构[N];科技日报;2018年

7 强天林 王佳乐;DNA存储技术:掌握信息控制权的利器[N];解放军报;2018年

8 柯文;人体细胞内存在全新DNA结构[N];江苏科技报;2018年

9 本报记者 秦珍子;是不是另一半,DNA说了算?[N];中国青年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梁国胜;“1000万”破解企业家身上的理想DNA[N];中国青年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洪芳;FEN1功能以及作为抗肿瘤靶点的可行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

2 周文姣;基于酶辅助信号放大和DNA自组装纳米结构的生物标志物传感研究[D];西南大学;2018年

3 王丹;DNA损伤应答中长非编码RNA LRIK、ncRNA0301及蛋白质XPF的功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8年

4 苏晨鹤;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皮层蛋白UL41逃逸宿主DNA识别信号通路抗病毒天然免疫的分子机制[D];苏州大学;2017年

5 吴琼;多功能声敏剂结合超声波照射损伤DNA的研究[D];辽宁大学;2018年

6 吴丹;CRISPR/C2c1的结构与功能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7 陈勇;53BP1与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复合物参与人肝癌细胞DNA损伤修复的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8年

8 田茜;黄单胞菌属DNA条形码筛选及其重要致病变种检测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9 王倩倩;双加氧酶Tet对DNA甲基化修饰的影响及相关调控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

10 吴成超;序列复杂度方法在DNA调控元件预测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春英;荧光DNA-银纳米簇对生物分子及汞离子的检测[D];山西大学;2017年

2 陈保栋;多肽、DNA与碳纳米管的相互作用[D];鲁东大学;2012年

3 田鹤枫;Fe_3O_4@Au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对质粒DNA的纯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4 李晓燕;表面活性剂对DNA空间结构及其液晶态影响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8年

5 何美林;慢性HBV感染患儿血清preS1-Ag、HBVM及HBV-DNA检测结果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7年

6 孟冬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及DNA定量检测在慢性HBV感染进程中的临床意义[D];华北理工大学;2018年

7 杨国庆;基于球形核酸DNA链取代反应的端粒酶活性荧光检测[D];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

8 胡中培;骨架磷硫修饰DNA在溶液中三维结构的初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9 朱小静;长江河口大型底栖动物及游泳动物DNA条形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10 石海燕;基于双链特异性核酸酶信号扩增的纳米传感器检测microRNA[D];河北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5129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5129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9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