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苯并噻唑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催化蓖麻油酸酯化研究
【图文】:
有机化学研究简报1106http://sioc-journal.cn/2016ChineseChemicalSociety&SIOC,CASChin.J.Org.Chem.2016,36,1104~1110子两部分的共同影响.通过对离子液体酸强度的测试,为后续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1.2稳定性测试利用STD-2960型差热-热重联用热分析仪测试离子液体的热稳定性,在氮气保护及升温速率为10℃/min的条件下测定了4种离子液体的热稳定性,结果见图2.由图2可见,100~230℃有少量失重,这是由于样品失水造成的,离子液体在分解前,热重曲线较平坦,4种苯并噻唑离子液体的分解温度都大于250℃,说明制备的离子液体比较稳定.离子液体的分解温度主要取决于其阴、阳离子结构之间作用力及其本身含水量,作用力越大,含水量越小,离子液体越稳定.在失重过程中没有原料及其它杂质峰出现,所制备的离子液体几乎不挥发,说明所制备的离子液体较纯.酯化反应一般在低于250℃条件下进行,故合成的这4种新型催化剂能够在酯化反应体系中稳定存在,并发挥催化作用,为醇酸酯化反应提供一个较大的操作温度范围.1.3溶解性测定分别以水、甲醇、乙醇、正丙醇、氯仿、乙醚、正己烷、乙酸乙酯以及甲苯为溶剂,考察离子液体的溶解性情况,溶解度标准根据《中国药典》2010版采用易溶、溶解、略溶、微溶、几乎不溶或不溶来描述药品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能,结果见表2.表2离子液体的溶解性aTable2Solubilityoftheionicliquidsa溶剂IL1IL2IL3IL4H2SO4Waterf.sf.sf.sf.sf.sMethanolf.sf.sf.sf.sf.sEthanolf.sf.sf.sf.sf.sIsopropanolsssssTrichloromethanessssiEtheriiiisCyclohexaneiiiiiEthylacetateiiiisMethanylbenzeneiiiiiaTestconditions:Vsolvent=5mL,m(ILorH2SO4)=0.2g,f.s:freelysoluble,s:solu
有机化学研究简报1108http://sioc-journal.cn/2016ChineseChemicalSociety&SIOC,CASChin.J.Org.Chem.2016,36,1104~11101.6离子液体的重复使用性能离子液体较传统催化剂的显著优点是可以循环使用,反应结束后离子液体与产物酯自动分层,将分离出来的离子液体减压蒸馏并充分干燥后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具有良好的催化效果.在反应温度90℃,n(蓖麻油酸)∶n(乙二醇丁醚)=1∶1.15,催化剂[HBth]HSO4为蓖麻油酸重量的2%,反应时间5h的最佳反应条件下,考察离子液体的重复使用性能,结果如图3.图3离子液体的重复使用性能Figure3Reusabilityresultsofionicliquids从图3可以看出,随着离子液体重复使用次数的增加,蓖麻油酸与乙二醇丁醚酯化反应的酯化率只是略有下降.总体上来看,酯化反应的酯化率依然保持很高.对重复使用10次的离子液体干燥处理后进行表征,其红外谱图中主要特征峰与最初的离子液体的红外谱图中的特征峰基本吻合,没有新的特征峰出现,质谱谱图上也没有新的杂质生成.说明苯并噻唑离子液体不但催化活性高,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而且其结构还很稳定,便于使用.1.7离子液体催化合成系列蓖麻油酸二元醇醚酯和短链脂肪酸酯以环已烷为带水剂,离子液体[HBth]HSO4为催化剂,通过蓖麻油酸分别与乙二醇乙醚、乙二醇丙醚、丙二醇乙醚、丙二醇丙醚、丙二醇丁醚进行一系列酯化反应,同时为了拓宽其应用范围,还用同样的方法合成了系列短链脂肪酸酯,分别是乙酸乙丙烯酸丁酯、丙烯酸正戊酯丁二酸二乙酯、马来酸二乙酯、异戊酸丁酯,对酯化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如表6.由表6可知,离子液体催化剂有较高的催化效果和较广的应用范围,其中合成系列蓖麻油酸二元醇醚酯反应的酯化率均在95%以上,合成短链脂肪酸酯反应的酯化率均比文献报道的使用其
【作者单位】: 南京林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林业局948项目基金(No.2015-4-55)资助项目~~
【分类号】:O645.1;O621.2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博杰,陈茹玉,黄有;6-取代苯并噻唑-2-氨基硫代磷酸二烷基酯的合成[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年08期
2 严云南,戴佶,郑品官,刘春,黄荣,朱洪友,董跃伟;2,2’-二硫联二苯并噻唑的电化学合成[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3 李焱;王玉炉;;2-取代苯并噻唑的合成进展[J];有机化学;2006年06期
4 刘亚楠;杨芳;睢超霞;郑文杰;;取代基对苯并噻唑性质的调控作用[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09年03期
5 彭琦;张义文;王小敏;王卓端;姚舜;宋航;;新型苯并噻唑类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理化性质研究[J];合成化学;2012年01期
6 黄志镗;王立本;王瑾珍;张淑英;;芳杂环二腈及其聚合物 Ⅲ.若干含苯并噻唑环的芳香族二腈的合成[J];化学学报;1980年05期
7 张玉兰,胡松洲,兰社民,石巨恩;二(苯并噻唑-2-巯)乙烷与铜的配合物的合成和性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2期
8 许临晓;陶凤岗;孙国洲;于同隐;;高分子负载苯并噻唑摀盐的制备及其催化反应[J];化学学报;1988年07期
9 陈四海,季素雪,任新民;苯并噻唑类化合物在银上的吸附机理研究[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1993年03期
10 黄化民,石懿,李叶芝,张所波,张德胜,肖戈;二酰硫基苯并噻唑与胺反应合成二酰胺[J];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于辉;章美束;;铜催化的苯并噻唑的合成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有机合成化学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2年
2 王俊科;宗盈晓;高杨;张学鑫;李正亮;岳国仁;;铁催化条件下的苯并噻唑的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7分会:有机化学[C];2014年
3 石博杰;陈茹玉;黄有;;含取代苯并噻唑杂环的氨基硫代磷酰二烷基酯的合成[A];第六届全国磷化学化工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4 校大伟;万克柔;李剑利;史真;;一种新型苯并噻唑Co(Ⅱ)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的新发展——当前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桥梁——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五届大环化学暨第七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姚丹丹;郭建华;王悦;;2-(4-氨基)苯酚基苯并噻唑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光谱性能的研究[A];全国第八届有机固体电子过程暨华人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6 张强;魏俊发;;2-芳基苯并噻唑的邻位C-H定向官能团化[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6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7 张新瑜;黄洁;宋纪蓉;徐抗震;班琦勋;;(N-苯并噻唑-2-基-N'-乙氧酰基)-1-硫脲配体的晶体结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0年
8 庄浩;周乾豪;李华;路建美;;侧链含偶氮苯并噻唑聚合物的合成及退火处理对器件电存储性能影响的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G:光电功能高分子[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任洁;苯并噻唑铱和锌配合物的合成及电致发光性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2 张良;含苯并噻唑的聚合物的荧光及三阶非线性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3 刘赛文;基于苯并噻唑类化合物和亚磺酸盐C-S键断裂及其转化反应研究[D];湘潭大学;2015年
4 许慧侠;苯并噻唑类有机金属络合物的分子结构与光电特性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5 孙亚栋;硫代酰胺和含硫杂环化合物的合成[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6 王海波;钳形硫酰胺配体的设计、合成及应用[D];武汉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静云;苯并噻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荧光性质研究[D];东华大学;2016年
2 王璐;微波辐射下三价锰离子促进的2-取代苯并噻唑的合成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3 张倩;2-肼基-4-甲基苯并噻唑的合成[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4 杨晓亮;2-取代苯并噻唑的绿色合成方法研究[D];温州大学;2010年
5 于成;苯并噻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和抗癌活性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6 周薇;苯并噻唑铱配合物合成及电致发光性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7 欧阳晃澈;苯并噻唑及苯并咪唑异喹啉的化合物合成方法研究[D];温州大学;2011年
8 齐洪侠;水相中苯并噻唑合成邻氨基芳硫醚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9 尹帮少;苯并噻唑类化合物的合成与荧光性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洋洋;苯并噻唑—嘧啶核苷杂化体及吡喃酮并嘧啶双环核苷的合成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470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547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