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基于D-A结构具有AIE现象的力致变色分子的性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4 14:34
【摘要】:有机荧光材料在传感器、防伪、信息存储和发光器件等领域具有广泛地应用前景。在器件中,有机固体荧光材料往往以晶体或者薄膜状态呈现。然而荧光分子性质在聚集态下与其单分子差别很大。这是由于在聚集态下荧光分子的性质不仅仅与分子结构有关,还与分子堆积方式、分子构象和分子间偶极-偶极相互作用有关。另外,由于分子间π-π重叠导致分子间偶极-偶极相互作用加剧使聚集态存在荧光猝灭的问题。如何了解聚集态下分子结构和荧光性质的关系,并实现其高荧光量子效率是有机固体荧光材料的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研究高荧光量子效率的力致变色荧光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第一部分:合成了以咔唑为电子给体,三苯乙烯腈为电子受体的共轭小分子TPAN-C2和TPAN-C3。TPAN-C2和TPAN-C3具有明显的力致变色性质。天蓝色荧光的TPAN-C2和TPAN-C3经研磨后转变为绿色,分别有45 nm和38 nm的红移。研磨后样品通过加热(100°C)或者乙醇蒸汽熏蒸的方式又能够恢复到初始的颜色。TPAN-C2和TPAN-C3表现出典型的聚集诱导发光性质(AIE)。初始粉末荧光量子效率分别达到了0.78和0.97;第二部分:合成了以三苯胺(TPA)为电子给体,二苯乙烯(DiCN)为电子受体的扭曲结构共轭分子mF-TPA。其表现出明显的AIE现象和高荧光量子效率(82.6%)。静压力作用下(0-10 GPa)下,分子荧光颜色由蓝色(508 nm)到深红色(654 nm)。而经过机械研磨后,分子荧光颜色由蓝色(508 nm)到黄绿色(534 nm),这与静压力作用是明显不同的。这两种作用荧光波长分别红移了146 nm和26 nm。上述变化后的样品经加热(120°C)或者乙醇蒸汽熏蒸的方式,其荧光颜色恢复到初始的颜色。初始粉末的荧光量子效率(Ф_f)达到了82.6%,经过稳态/瞬态时间分辨荧光光谱、单晶结构和XRD的实验证实,外界刺激下荧光的改变和聚集态下分子的激发态(LE和CT态)转变相关;第三部分:合成了十字交叉型}f体-受体分子DCF_3-TPA,结果表明DCF_3-TPA具有显著的力致变色性质。研磨前后,分子荧光由橙黄色(601 nm)转变到了红色(634 nm),红移达到33nm。通过加热(120°C)或者乙醇蒸汽熏蒸的方式,研磨后的样品能够恢复到初始的颜色,上述结果证明该化合物具有可逆的力致变色行为。WXRD实验表明研磨过程中存在相变,即由有序的晶型向无序的无定型态的转变。
【图文】:

应力图,螺吡喃,高分子链,掺入


图 1-1.螺吡喃掺入到线性高分子链中,在应力拉伸下,螺吡环喃发生开虽然上述材料受到固态反应转化率低下的影响,,但并不妨碍此类材料成致变色的研究热点。外界机械力很难使分子结构发生开环,但是此类分子六环结构极易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开环。[6]从开环体到闭环体的转变一般是自发的,加热以及可见光刺激可以加速这个转变过程。螺吡喃的开环体过程可以是 C-O 的断裂或者是吡喃环的开环导致的两性或者醌式构象的生成。开环产物就是这两种构象的混合物。[7-9]下图是螺吡喃光照下开环和关环图。

示意图,螺吡喃,下关,开环


图 1-2.螺吡喃光照下开环和加热下关环示意图周课题组[10]从 NP 上得到启示,利用 NP 在紫外灯照射下开环,加热条件或者太阳光照射下关环的特性,把刚性结构的咔唑结构修饰到 NP 中去,实现力致变色性能的转化。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2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通;何伯灯;;荧光量子效率的光声测量法[J];化学通报;1987年08期

2 张国文,俞英,黄坚峰;新试剂荧光性能及其荧光量子效率的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1995年02期

3 何迪洁,倪忠强;若丹明6G溶液体系的荧光量子效率[J];发光与显示;1985年03期

4 李隆弟;赵沁春;;表面活性剂存在下,7-碘-8-羟基喹啉-5-磺酸与 Zn(Ⅱ)荧光配合反应的研究[J];分析化学;1988年07期

5 姜永才,吴世康;对-三联苯液体闪烁剂荧光发光特性的研究[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1984年03期

6 高保祥;王明;程延祥;王利祥;景遐斌;王佛松;;高荧光量子效率三亚吡嗪衍生物的合成与性能[J];应用化学;2007年04期

7 李戎,陈东辉;织物上荧光染料的荧光量子效率[J];北京服装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8 朱东霞,王悦,邵奎占,赵雅辉,苏忠民;双水杨醛缩苯二胺锌荧光量子效率的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9 沈永淼,顾晓天,冯玉英,沈珠英,袁良正,李惃,胡宏纹,王炳祥;中氮茚羧酸酯的合成和光学性能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张彦英,王心亮,孟宪梅,徐龙鹤;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光谱性质的研究[J];染料与染色;2003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永胜;基于丙烯酰胺结构的发光材料合成及其性能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2 应士安;吡咯并吡咯二酮(DPP)基共轭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其光学性质的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6年

3 张兆杭;高荧光量子效率蓝色小分子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4 李思军;基于D-A结构具有AIE现象的力致变色分子的性质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6年

5 刘月领;树状多肽致溶型水溶性卟啉的合成与性质[D];河北大学;2009年

6 林家军;具有推拉电子基团的三(8-羟基喹啉)铝衍生物的合成、表征及其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刘晨;C^N=N型铱配合物中取代基的修饰作用及器件性能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274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6274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b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