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酰胺自由基的电化学产生及其在C-N键构建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04-19 11:20
【摘要】:由于操作简便和原子经济性并且避免了底物的预先官能团化,交叉脱氢偶联形成新的碳-杂原子键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化学家的关注。在不同的碳-杂原子键之中,C-N键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为含有C-N键的化合物广泛地应用在医药、农业、工业和材料科学中,所以无论是在工业研究还是学术研究中,高效且选择性的构建C-N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通过氧化方式形成自由基进而构建C(sp~2)-N键和C(sp~3)-N键这一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然而,大多数方法需要制备预先官能团化的底物或者在反应中使用过渡金属催化剂和过量的化学氧化剂,这就会造成在产物中残留过渡金属的毒性,同时造成环境污染,是对环境不友好的合成方法。所以,温和地不添加额外氧化剂的方法构建C-N键具有重要意义的。本论文开展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1)酰胺N-H键的电化学官能团化建立了电化学氧化条件下酰胺N-H键官能团化构建C(sp~3)-N键的方法。在单室电解池中,使用廉价易得的二茂铁作为电催化剂,常温下恒电流电解,实现了N-烷氧基酰胺与亲核试剂的分子间交叉脱氢偶联反应。在最优条件下进行了底物的普适性考察,通过克量级实验证明该反应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使用循环伏安法和控制实验揭示了该交叉脱氢偶联反应可以通过酰胺自由基反应。2)电化学条件下酰胺N自由基的形成及其稳定性研究当使用卤素作为电催化剂时也能够通过构建C(sp~3)-N键合成酰胺衍生物,但是是从结果来看反应的底物普适性并不好。这是因为酰胺类化合物中氮原子连有不同取代基团对酰胺自由基稳定性和反应活性有所影响。通过循环伏安测试法,量子化学计算法和实际的实验结果三者解释了产率与底物的氧化电位相关,得到了酰胺底物的优势结构和氧化电位的拟合曲线。
【图文】:

溶剂效应,伏安,有机金属试剂,间接电氧化


第 1 章 绪论化学氧化的酰胺自由基反应5 年,徐海超等人[50]发表了关于溶剂效应对电反应影响文章。的有机金属试剂二茂铁(Fc)作为电催化剂间接电氧化产生 N的是当使用甲醇这种单一溶剂作为反应溶剂时,在循环伏安测化电流,而当使用甲醇和四氢呋喃的混合溶剂时能在循环伏安明显的催化电流(图 1-36)。

氧化电位,氧杂蒽,烷氧基,电子转移


探究 N-烷氧基酰胺和氧杂蒽电化学交叉脱氢偶联反应的机理伏安法测试反应。如图 2-8 所示,N-烷氧基酰胺 1a 在 0.0 V- 化还原活性的(曲线 a),而当添加 20.0 当量的 t-BuOK 时,,(曲线 b)。该结果表明 1a 在碱存在下,得到相应的阴离子中。相比之下,无论是否添加 t-BuOK,氧杂蒽 2a 的氧化电位均和 d)。曲线 e 是 Fc 的循环伏安曲线,在 0.48 V 处产生了可处产生还原峰。可以看出,当加入 1a(曲线 f)或 t-BuOK(曲还原曲线没有变化。然而,在 1a 和 t-BuOK 同时存在下,可化电流,并且伴随了还原电流的完全消失(曲线 h)。这表明了, 氧化态的 Fc 和底物 1a 之间发生了均相的电子转移。这是Fc 与 1a 之间的电位差仅为 0.25 V(当加入 t-BuOK 时,1a 的,Fc 的氧化电位为 0.48 V)。值得注意的是,无论 t-BuOK 是间没有发生均相的电子转移,这是由于这二者间存在着较大电位为 1.61 V,Fc 的氧化电位为 0.48 V)。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O62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海霞;徐波;石福孙;吴彦;;遮光和施氮对暗紫贝母生长和C-N平衡的影响[J];植物研究;2017年05期

2 陈天阳;张文雄;;过渡金属催化的酰胺C-N键活化[J];大学化学;2017年06期

3 崔志文;;无催化剂微波促进下C-N交叉偶联反应研究[J];广东化工;2012年05期

4 杨琴;;以氨为氮源的C-N偶联反应研究进展[J];工业催化;2017年05期

5 张占金;唐旭静;李争宁;陈会英;;高效的以腙为配体铜催化的C-N交叉偶联反应[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7年01期

6 郑茂波;;正则长波方程的拟紧致守恒C-N差分格式[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7 何巧玲;阿布都热西提·阿布都外力;;热传导方程的修正C-N格式及稳定性分析[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4期

8 吴燕枫;殷慧清;戴斌;;无配体铜催化C-N偶联反应的研究进展[J];江西化工;2013年02期

9 吴玉芹;李立冬;胡琼;尹飞;胡亚东;张浩;胡益民;;钯催化C-N偶联构筑吲哚衍生物反应研究[J];化学通报;2014年12期

10 任丽丽;朱少红;赵凤柱;;热传导方程的C-N格式区域分解方法及其稳定性分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俊峰;杜柱;钱存卫;张兴敏;黄玲玲;姚英明;沈琪;;稀土金属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C-N键的形成反应[A];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图文摘要集[C];2011年

2 郝伟;张文雄;席振峰;;钯/环戊二烯膦配体催化的C-N键切断多组分串联反应[A];第十八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3 严强强;陈铮凯;刘占祥;张玉红;;廉价金属催化的C-N键构筑及杂环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8)[C];2015年

4 李丹丹;贾卫国;;VA唑啉类配体与镉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在C-N偶联反应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5分会:无机化学[C];2014年

5 黄汉民;;过渡金属催化的C-N键活化[A];第十九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6年

6 黄汉民;;过渡金属催化的C-N键活化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7分会:有机化学[C];2014年

7 孙宏滨;齐轩;陈文龙;孙源华;秦鹏;;In催化的C-N键生成:杂环化合物的合成新方法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8 刘泳梅;孟光荣;刘汝章;Michal Szostak;;基于C-N键断裂的扭曲性酰胺的傅克酰基化反应[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有机合成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6年

9 张益伟;雷鸣;;Ti氮氧化物中C-N键生成和C-O键裂解机理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十五分会:物理有机[C];2016年

10 赵泽成;杨传路;王美山;马晓光;;C-N超硬材料的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A];第六届全国计算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才滢;水解酶催化C-N键Michael加成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高鹏;碘化物在氧化环化及C-N键生成反应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

3 谢艳军;环己酮参与的C-N键生成反应研究[D];湘潭大学;2017年

4 由园;C-N(-La)共渗层原子间作用第一原理计算与N扩散分子动力学模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5 张学奇;镍络合物的合成及催化C-Cl与C-N键的活化与转化[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6 戴耀;钯催化CO_2、CO的转化及C-N键偶联反应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7 张胜;经由涉及芳环π一烯丙基钯中间体的C-C及C-N键形成反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8 何华锋;碳氢键活化/碳氢键官能团化在串联反应以及构建C-C、C-N、C-O键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3年

9 苟铨;过渡金属催化的C-C和C-N键形成反应的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10 李典军;亚胺自由基用于构建C-N键的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鹏飞;自由基促进C-N键和C-H键的活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8年

2 杨田瑶;可见光催化下3,4-二氢嘧啶-2-硫酮脱硫芳构化以及对甲苯磺酸嘧啶酯的C-N偶联反应[D];西北师范大学;2017年

3 乔畅;甲酸参与的C-N、C-C键形成反应:二氧化碳间接利用方法[D];南开大学;2018年

4 林梦颖;酰胺自由基的电化学产生及其在C-N键构建中的应用[D];北京工业大学;2018年

5 曹香香;基于环己酮脱氢芳构化C-N键生成反应研究[D];湘潭大学;2015年

6 孙原龙;蒙脱土促进的铜催化C-N偶联反应及负载催化剂制备与表征[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7 刘慧强;水解酶催化两种C-N键反应及奥美拉唑的合成[D];东华理工大学;2013年

8 余慧;钯催化的烯丙胺C-N羰基化反应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9 叶东鼐;基于炔烃形成C-O键、C-N键的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4年

10 刘洋;C-N成键反应:钯催化卤代杂环芳烃与氨基酸合成手性N-杂环芳基氨基酸的交叉偶联反应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332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6332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3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