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基于铀内嵌锕系金属富勒烯:分子结构与锕系化学键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7 08:39
【摘要】:内嵌富勒烯因其内嵌单元以及碳笼尺寸和结构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电子结构和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在生物医学、有机光电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研究价值。到目前为止,内嵌金属主要集中于碱金属、碱土金属、IIIB族金属、IVB和VB族金属尤其是镧系金属,内嵌富勒烯种类也由内嵌单金属富勒烯拓展到内嵌双金属、内嵌三金属和内嵌金属原子簇富勒烯等。而上述内嵌金属富勒烯的结构、性质及应用的研究大都是以镧系金属原子以及其组成的原子簇为内嵌物的富勒烯为主,这些内嵌金属富勒烯已经有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报道。相比较而言,锕系金属富勒烯的研究多限于质谱光谱数据,以及理论计算研究,缺乏实验与理论结合的系统性研究。另外,近年来锕系金属理论化学较为关注锕系金属-金属键以及锕系金属-非金属键的形态与属性。而在内嵌金属富勒烯中,富勒烯碳笼作为特殊的主体,对金属离子和内嵌原子簇等客体有稳定作用,因此可能形成一些特殊的原子簇、金属-金属键和金属-非金属键,这为研究锕系金属-金属键、锕系金属-非金属键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分子环境。因此,对内嵌锕系金属富勒烯的实验研究无论从富勒烯材料还是锕系化学角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基于此,本论文立足于新型内嵌锕系金属富勒烯的合成、分离以及对其结构和性质的研究。具体工作如下:(1)在本工作中,我们通过直流电弧放电法,合成并分离得到了U@C82的两个同分异构体。单晶X射线衍射确定其结构分别为U@C2(5)-C82和U@C2v(9)-C82。实验结合DFT理论计算研究表明,在U@C2v(9)-C82中内嵌的U离子向C82碳笼转移3个电子,而U@C2(5)-C82中内嵌的U离子向C82碳笼转移4个电子。这是首次报道的基于U的内嵌金属富勒烯精确的晶体结构。并且第一次发现在内嵌单金属富勒烯中,内嵌金属存在可变的价态,其价态则决于外部富勒烯碳笼的结构。(2)我们首次合成并分离得到双金属内嵌锕系金属富勒烯U2@C80。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质谱(MALDI-TOF)、单晶X射线衍射(XRD)、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UV-vis-NIR)、拉曼光谱(Raman)、循环伏安曲线(CV)和X射线吸收光谱(XAS)对其结构进行了精确的测定和物理化学性质的系统表征。其中,单晶X射线衍射确定其分子结构为U2@Ih(7)-C80。内嵌金属U-U的距离范围在3.46-3.79?,小于此前理论预测的U2@Ih(7)-C80内U-U键的键长值3.9?。X射线吸收光谱的研究表明,内嵌金属U的氧化价态为+3价,即内嵌团簇U2单元向碳笼转移6个电子。此外,理论研究证实了在富勒烯碳笼中存在U-U键的相互作用,U2@Ih(7)-C80在被还原时U-U键的相互作用增强,被氧化后相互作用减弱。U2@Ih(7)-C80的报道为进一步研究富勒烯碳笼内锕系金属-金属键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实验依据。(3)我们以U3O8作为金属源,在He气氛下通过直流电弧放电法合成双金属碳化物富勒烯U2C@Ih(7)-C80,利用Ih(7)-C80富勒烯碳笼为纳米容器,以UCU@Ih(7)-C80的形式稳定了一个从未被实验报道和理论预测的U=C=U团簇。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在UCU团簇中U和C的距离为2.03?符合标准共价U=C双键的特征,而且这两个目前所知最短的U=C键被一个强带电中心C-阴离子连接,形成了142.8°的钝角弯曲结构。此外,光谱表征和理论分析进一步确定了UCU@Ih(7)-C80的结构特征和U=C双键的共价性质。
【图文】:

示意图,晶体结构,富勒烯,示意图


Li+@C60晶体结构示意图

示意图,晶体结构,示意图,富勒烯


图 1-2. Ca@C3v-C94晶体结构示意图属富勒烯富勒烯 La@C82被合成分离以来,形成内嵌单金属富勒烯。其中,L Lu 原子向碳笼转移 3 个电子形成 向碳笼转移 2 个电子形成 M2+@C笼转移电子数不同,这两类金属内价的稀土金属内嵌富勒烯的产率远内嵌金属富勒烯,二价内嵌金属富为止已发现 Sm@C82的三个异构体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O6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呼和浩特市煤制富勒烯产业化开发项目进展顺利[J];中国粉体工业;2012年04期

2 冯孙齐;;富勒烯研究现状[J];国际学术动态;1997年02期

3 杨上峰;;新型富勒烯材料[J];中国材料进展;2015年09期

4 孙丽芳;任红轩;万菲;窦凯飞;;我国富勒烯专利现状分析[J];新材料产业;2018年04期

5 徐祥云;朱丽琴;周林宗;刘立平;;富勒烯的超分子体系研究进展[J];工业技术创新;2018年01期

6 韩旭;李疏芬;;富勒烯材料的催化作用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2006年06期

7 王宇飞;郑丽萍;姚建华;李靖靖;;氟化富勒烯在电子材料与器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8年07期

8 ;俄罗斯科学家研发新方法合成超硬富勒烯材料[J];中国粉体工业;2014年05期

9 何艳阳,,张海燕;富勒烯碳笼材料的制备与研究[J];广东工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10 何杨煜琪;涂才丽;戴怡婧;;专利数据探寻富勒烯研究前沿与发展趋势[J];科技创业月刊;201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春儒;任玲玲;舒春英;王太山;祈欣;高慧芳;;采用拉曼光谱方法准确测量典型富勒烯材料[A];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发展回顾[C];2015年

2 马晓玲;张福俊;;基于双给体体系的三元非富勒烯聚合物太阳能电池[A];第五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有机太阳能电池篇)[C];2018年

3 刘净;陈尚尚;颜河;;较小驱动力的非富勒烯体系中的快速电荷分离[A];2016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四届全国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集——主题D:液晶高分子的电-光-磁效应、器件以及应用[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 房琳琳;富勒烯材料导电性能极大提升[N];科技日报;2018年

2 本报记者 郭静原;我国首条吨级富勒烯生产线投产[N];经济日报;2018年

3 本报记者 郝帅;厦门福纳新材料:站在巨量市场风口[N];中国企业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茗倩;大尺寸富勒烯电子结构及光谱性质理论计算[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2 陈翔;石墨相氮化碳的功能化及其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和光催化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3 任小元;富勒烯及其衍生物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王晓敏;纳米洋葱状富勒烯的大量制备和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5 王若曦;若干半导体纳米簇材料几何结构和相关性质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吴惠霞;用自由基反应对富勒烯及碳纳米管的高分子化学修饰[D];复旦大学;2006年

7 许磊;大富勒烯结构与稳定性的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8 袁勇波;原子小团簇激发态性质及掺杂富勒烯密度泛函计算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9 岳锌;原子与富勒烯笼的相互作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10 廖照江;非经典C_(60)的捕获和富勒烯形成机理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岳帅帅;[60]富勒烯二氢咔啉类衍生物的合成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8年

2 钟安星;含非富勒烯受体的厚膜聚合物太阳电池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3 张星星;基于铀内嵌锕系金属富勒烯:分子结构与锕系化学键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4 温晓宇;基于BTA类非富勒烯小分子受体材料的合成与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

5 李根;富勒烯衍生物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D];辽宁大学;2014年

6 闫晓梅;富勒烯C_(60)/C_(70)晶体及其聚苯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8年

7 李婷;稠环小分子受体与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光伏性能[D];安徽大学;2018年

8 刘阳春;内嵌钇金属富勒烯的合成、分离及化学性质的研究[D];青岛大学;2018年

9 王广伟;富勒烯及其衍生物X射线谱的理论表征[D];山东师范大学;2017年

10 侯晓淼;单壁碳纳米管等富勒烯纳米材料的光谱学特性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682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6682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0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