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纳米钌催化剂的表界面结构调控及其加氢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5 03:14
【摘要】:作为在石油化工、煤化工、有机合成等生产领域必不可少的单元反应,芳香族化合物催化加氢在化工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用于许多重要精细化学品及中间体的合成。通过对硝基甲苯(PNT)加氢制得的对甲基环己胺(PMC),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橡胶、化工等领域,市场十分广阔。但该工艺生产中会产生大量二环己胺类副产物和焦油,造成原料的巨大浪费、产品后续分离困难、催化剂易失活及PMC成本无谓增加,解决该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开发新型的高效加氢催化剂。目前,该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是Ru催化剂,最常用的催化剂制备方法是浸渍法和沉淀法,但在其研究和应用时存在以下问题:(1)催化剂活性组分利用率低,反应过程中易流失,稳定性差;(2)催化剂酸性与催化加氢性能之间的内在关系不明确;(3)活性组分Ru粒子易团聚,其分散结构调控手段有限,催化效率低;(4)人们对Ru活性位结构与催化作用关系认识不足。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从Ru催化剂稳定性优化、Ru催化剂酸性调控、Ru活性位分散结构调控及适宜Ru活性位的择优暴露四个方面进行研究,获得了具有高活性的Ru基系列催化剂,有效提高了PMC的选择性,对该反应实现高效绿色和其他负载型芳香族化合物加氢催化剂的开发积累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Ru-Y/Na Y催化PNT液相加氢性能研究针对沉淀法制备Ru催化剂时,活性组分易流失、催化剂稳定差的问题,选取了比表面积较大的NaY分子筛作为载体,稀土金属Y为助剂,采用分步浸渍-沉淀二步法构筑了具有较高活性的Ru-Y/NaY~x催化剂。采用XRD、TEM、低温N_2吸/脱附、H_2-TPR及ICP-AES等方法对催化剂结构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添加适量的助剂Y有助于提高活性组分Ru粒子的分散度,但当Y添加过量,不仅会导致活性组分团聚,而且会影响活性组分的利用率。以PNT液相加氢制PMC反应评价了Ru-Y/NaY~x催化剂的加氢活性和重复利用性能,在最佳反应条件下,Ru-Y/Na Y~2催化剂对应的PNT转化率为99.7%,PMC选择性为82.5%。且重复利用5次后,Ru的负载量仍接近新鲜催化剂,活性也未见明显下降,证明添加适量的Y有助于提高Ru催化剂的稳定性。(2)Ru催化剂酸性位点调控及其对加氢性能的影响针对Ru催化剂催化PNT加氢过程中易发生脱水反应的问题,选取NaY分子筛为载体,RuCl_3为活性组分前体,采用分步浸渍-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碱土金属(Ca,Mg,Sr)改性的Ru/NaY催化剂。利用XRD、TEM、ICP-AES、低温N_2吸/脱附及Py-IR等手段对催化剂物相结构、酸性形态与分布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添加适量的Sr有助于提高Ru粒子的分散度;碱土金属和Ru粒子的负载对催化剂酸性的影响很大。结合PNT液相加氢反应结果,发现当Sr/Ru摩尔比为0.1时,Ru-Sr/NaY催化剂B酸和L酸含量最高,单一地增加B酸含量会促进脱水反应发生。若同时提高催化剂中B酸和L酸含量,可明显抑制脱水反应的发生,从而实现PMC选择性的有效提升。(3)Ru活性位分散结构调控及其对加氢性能的影响通过在催化剂制备过程中添加非离子表面活性剂PEG-400,利用PEG易与Ru~(3+)之间产生亲和作用,有效阻止了Ru~(3+)的团聚,最终制得Ru活性组分高度分散、粒径均一的纳米Ru-PEG_x/NaY催化剂。首先,通过正交试验获得了Ru催化剂制备工艺条件的最优组合。然后,综合多种表征分析和PNT催化加氢反应结果,发现添加适量的PEG-400可有效调控Ru催化剂活性组分的分散结构,Ru-PEG_(7.5)/NaY催化剂表面Ru粒子高度分散,且平均粒径仅2 nm左右,远低于传统方法获得的Ru/NaY催化剂表面Ru颗粒平均粒径(10 nm)。在PNT加氢最佳反应条件,Ru-PEG_(7.5)/NaY催化剂对应的PNT转化率为100%,PMC选择性为95.2%,远高于其他报道的数据。此外,考察了氨水用量对PNT加氢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溶剂中加入适量的氨水不仅可以有效抑制PMC分子间发生偶联副反应,还可加快反应速率,缩短反应时间。(4)Ru活性位的择优暴露及其对加氢性能的影响以金属镧为助剂,疏水性椰壳活性炭为载体,采用分步浸渍-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Ru/La摩尔比不同的Ru_1-La_x/AC催化剂,通过XRD、TEM、低温N_2吸/脱附等多种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物相结构进行了表征,发现La的添加并未引起活性炭物相结构的改变,也未引起活性组分Ru粒子的增大。利用XPS对催化剂中Ru和La元素的价态、结合能变化进行分析,发现镧在钌纳米颗粒表面沉积。将Ru_1-La_x/AC催化剂用于PNT加氢反应,结果表明,随着La用量的增大,4,4-二甲基二环己胺产量明显降低,证明添加的La覆盖了催化剂中的高配位活性位,致使低配位活性位择优暴露,增加了PMC在Ru活性位上的脱附能力,有效控制了PMC分子间偶联反应的发生。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O643.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少军,姚颂东,凌凤香,王安杰;两种制备方法不同的钼镍催化剂加氢性能对比研究[J];当代化工;2004年05期

2 关媛;魏科年;林西平;邬国英;宋友良;;负载型NiO-MoO_3/SiO_2-Al_2O_3-TiO_2超细镍金属催化剂加氢性能的研究[J];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2011年01期

3 刘红,卢冠忠,胡宏玖;催化剂新材料非晶态合金的制备及加氢性能[J];化学世界;2003年07期

4 梁二艳;张因;赵丽丽;徐亚琳;赵永祥;;甲醇热制备四方相ZrO_2及其负载镍催化剂的顺酐加氢性能[J];化工学报;2017年06期

5 赵永祥,秦晓琴,侯希才,徐贤伦,刘滇生;镍基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选择加氢性能[J];物理化学学报;2003年05期

6 常丽萍,钟顺和,谢克昌;金属与载体间的相互作用及其 CO 加氢性能[J];太原工业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7 谢国学;提高碳三气相加氢催化剂加氢性能的措施[J];石油化工;1994年08期

8 孙君坦,陈纯福,李弘,何炳林;聚N—乙烯基吡咯烷酮分散钯催化剂的合成、表征及加氢性能研究[J];离子交换与吸附;1992年02期

9 任世彪;文宏志;曹先中;王知彩;雷智平;潘春秀;康士刚;水恒福;;有机改性对粘土负载镍催化剂的促进作用及其萘加氢性能(英文)[J];催化学报;2014年04期

10 王祥智,陈华,黎耀忠,胡家元,,李贤均;两相催化体系中α,β-不饱和醛的选择性加氢反应研究Ⅰ.水溶性钌-膦配合物催化肉桂醛的加氢性能[J];分子催化;199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海洋;孟祥春;于彦存;刘彤;赵凤玉;;水对氯代硝基苯加氢性能的影响[A];第十四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3年

2 陈梅;严新焕;;组合型Pd/C催化剂用于甲基四氢苯酐加氢性能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3年

3 邸鑫;李闯;梁长海;;微波绿色合成双金属ReRu/C催化剂及其丁二酸加氢性能研究[A];第九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助力两型社会快速发展的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会议论文集(NCECM 2015)[C];2015年

4 肖秀杰;张文昊;王丹红;张明慧;李伟;陶克毅;;LaNi_5合金催化剂的制备及甲苯加氢性能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绿色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5 李翠清;邓明亮;郭志武;王虹;孙桂大;;APO-5/MCM-41负载的磷化钨催化剂二苯并噻吩加氢性能[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1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6 王向宇;陈何敬;梁丽珍;徐三魁;;载体活性炭表面酸碱性对负载Ru催化剂加氢性能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王锦业;郭庆洲;夏国富;李一;聂红;石亚华;;气相沉积法制备氧化铝负载型镍催化剂的加氢性能及表征[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谭小英;张志鑫;梁长海;王新葵;;有机-无机杂化SiO_2担载的纳米金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硝基苯类化合物的加氢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9 汤明慧;邓江;李名明;王勇;;氮掺杂3D-多级孔炭材料负载纳米Ru金属催化芳环加氢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九分会:纳米碳材料[C];2016年

10 江曼曼;张明明;沙广燕;梁长海;;SBA-15负载Pt或PtFe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菲加氢性能的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红伟;纳米钌催化剂的表界面结构调控及其加氢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8年

2 洪润润;负载型高分散Pd基催化剂制备及蒽醌加氢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7年

3 冯俊婷;高分散负载型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加氢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4 彭智昆;新型Ru基复合催化剂的构筑及苯选择加氢性能调控[D];郑州大学;2017年

5 黄杨强;碳负载贵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液相加氢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二艳;溶剂热合成ZrO_2负载镍催化剂的顺酐液相加氢性能研究[D];山西大学;2017年

2 刘通伟;CeO_2对体相过渡金属磷化物选择加氢性能及抗中毒性能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张艳玲;TiO_2、CeO_2对非负载型Ni_2P加氢性能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4 何年志;铂基双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其不对称催化加氢性能研究[D];华侨大学;2013年

5 张俊萍;非负载型双金属催化剂的制备、表征与加氢性能评价[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6 罗昊;磷化镍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生物油模型化合物加氢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7年

7 宋美婷;高水热稳定镍基催化剂的制备及丁炔二醇加氢性能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8 马瑶;碳负载钌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加氢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9 唐凤金;活性炭负载掺杂钯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加氢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刘清港;金—钯双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加氢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794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6794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e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