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碳基磁性纳米复合催化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0 23:23
【摘要】:负载型贵金属纳米催化剂在液相催化反应中能够表现出高活性和可回收特性,在现代化工生产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其中,磁性纳米载体负载型贵金属纳米催化剂在反应结束后可通过简单的磁性分离方式进行快速回收,大幅提升催化剂回收效率,成为一类理想的贵金属纳米催化剂载体材料。碳基磁性纳米复合材料作为一类重要的贵金属催化剂磁性载体材料,由于其高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及良好的耐溶剂性能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现有碳基磁性纳米复合材料中碳层结构往往缺乏活性官能团,无法对贵金属纳米颗粒进行有效固载,往往需要采用含有活性官能团的有机配体进行表面修饰,但其分布状态难以调控且对贵金属纳米粒子的锚固能力较弱,无法实现贵金属纳米粒子的高分散稳定固载,从而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因此,本文提出一种通过静电辅助聚合方式在Fe_3O_4纳米团簇表面直接构筑含氮官能团聚合物结构,随后原位热解碳化得到氮掺杂碳基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们构筑了多种不同结构、高效、稳定的碳基磁性贵金属纳米复合催化材料。提出一种静电作用辅助沉积方法,通过吸附在四氧化三铁/聚丙烯酸(Fe_3O_4/PAA)纳米团簇表面的NH_4~+离子与3-氨基苯酚-甲醛(APF)聚合物中间体之间的静电吸引作用,以及同时在NH_4~+离子辅助下的层层自组装,成功的制备出具有不同壳厚的Fe_3O_4@APF纳米微球。对其进行碳化处理,得到对应的四氧化三铁@氮掺杂碳(Fe_3O_4@N-Carbon)纳米微球。利用Fe_3O_4@N-Carbon纳米微球表面结构中N元素的孤对电子与Pt原子空轨道之间的配位作用,经过原位还原反应,得到四氧化三铁@氮掺杂碳@铂(Fe_3O_4@N-Carbon@Pt)纳米复合催化剂。此催化剂对硝基苯类化合物(4-NA,4-NP,2-NA)催化还原反应都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可控的磁分离回收特性;良好的循环催化特性。基于APF壳层对贵金属纳米粒子的配位作用和相应氨基树脂的静电作用,在核壳结构Fe_3O_4@APF纳米微球表面连续沉积高分散Au纳米粒子和超薄APF壳层,原位热解碳化后得到Fe_3O_4@N-Carbon@Au@N-Carbon纳米复合材料。通过对Fe_3O_4@N-Carbon@Au@N-Carbon纳米复合催化材料的催化稳定性研究发现,相较于贵金属纳米粒子负载在载体表面的Fe_3O_4@APF@Au纳米复合物和未经热处理碳化的Fe_3O_4@APF@Au@APF纳米复合物,其具有非常好的循环催化稳定性,即使循环使用20次后,其整体结构仍保持完好,而其他两种复合材料都在催化循环后发生了Au纳米粒子的团聚流失等现象。将Fe_3O_4@N-Carbon@Au@N-Carbon纳米复合催化材料用于硝基苯类化合物(4-NP、2-NP、4-NA、2-NA)催化还原反应,发现此催化剂在反应中都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提出Fe_3O_4纳米团簇表面双层二氧化硅@间苯二酚-3-氨基苯酚-甲醛树脂(SiO_2@RF/APF)的“一锅化”沉积方法,在Fe_3O_4/PAA纳米团簇表面直接包覆SiO_2@RF/APF双层壳。将Fe_3O_4@SiO_2@RF/APF纳米微球经过Au纳米颗粒负载反应、APF聚合物包覆过程、热处理过程和刻蚀反应最终得到限域型“摇铃”结构Fe_3O_4@Void@N-Carbon@Au@N-Carbon纳米复合催化剂。通过将Fe_3O_4@Void@N-Carbon@Au@N-Carbon纳米复合催化剂与直接负载在表面的Fe_3O_4@SiO_2@RF/APF@Au纳米复合物和未经碳化处理的Fe_3O_4@SiO_2@RF/APF@Au@APF纳米复合物的催化稳定性研究对比后发现,其具有非常好的循环催化稳定性;将Fe_3O_4@Void@N-Carbon@Au@N-Carbon纳米复合催化剂及刻蚀前的样品(对照实验)用于硝基苯类化合物(4-NP、2-NP、4-NA)催化还原反应,发现具有双向扩散能力的限域型“摇铃”结构复合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明显高于只能单向扩散的限域型核壳结构的样品。
【图文】:

肉桂醛,产物,纳米复合物,三明治结构


燕山大学工学博士学位论文构对纳米粒子进行限域,在催化过程中有选择性的使底物分子或中间产物孔道而其他分子则无法通过孔道,达到对产物的选择性催化;或通过具有效应的载体负载贵金属纳米颗粒后,,利用载体表面官能团或活性原子对贵颗粒的强配位作用改变催化剂表面原子的电子分布状态,进而与某一反应相匹配,实现选择性催化。

示意图,三明治结构,示意图,加氢反应


图 1-2 MIL-101@Pt@MIL-101 三明治结构制备示意图ure 1-2 Synthetic route to generating sandwich MIL-101@Pt@MIL-101, comprisinnanoparticles (NPs) sandwiched between a core and a shell of MIL-101.[11]表 1-1 不同种类催化剂对不同 α,β-不饱和醛加氢反应的选择性le 1-1 Selective hydrogenation of different α, β-unsaturated aldehydes by different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O643.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地球环境所在催化材料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J];稀土;2017年01期

2 司江坤;赵忠峰;陈万银;李春华;郑伟玲;;电感耦合等离子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催化材料中的贵金属[J];聚氯乙烯;2017年08期

3 ;武汉市能源催化材料工程中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4 严肃;我校催化材料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已通过立项[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5 闵恩泽;工业催化剂的研制与开发 第八章 新催化材料[J];化工时刊;1998年12期

6 杨祖望;马淳安;;活性碳化钨的研制[J];化学通报;1987年11期

7 ;863计划“石油催化裂化用关键稀土催化材料”课题通过验收[J];中国粉体工业;2013年03期

8 石振;赵杉林;王鼎聪;李萍;;大孔主客体纳米催化材料的表征与评价[J];无机盐工业;2015年04期

9 ;非贵金属催化材料研究取得新进展[J];人工晶体学报;2015年06期

10 戴磊;龙柱;;纸质催化材料的研究进展[J];纸和造纸;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卢冠忠;;稀土催化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应用[A];中国海西稀土产业技术成果对接会专家论文集[C];2010年

2 江俊;;复合催化材料表界面极化电荷的设计、模拟与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十分会:纳米体系理论与模拟[C];2016年

3 宋丽娟;秦玉才;石利飞;;多孔催化材料中复杂吸附-扩散行为的检测与辨析——频率响应法[A];第18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15年

4 谢彬;张海燕;孟祥举;肖丰收;;环境友好路线合成沸石催化材料[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李峰;段雪;;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催化材料的研究进展[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1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6 吴晓东;王斌;;第5章 稀土功能材料-稀土催化材料[A];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报告(2011)[C];2012年

7 李微雪;;纳米催化材料的活性和稳定性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6分会:纳米体系理论与模拟[C];2014年

8 吴勤明;任利敏;金银樱;谢彬;孟祥举;肖丰收;;沸石分子筛催化材料的绿色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7分会:多孔功能材料[C];2014年

9 谢在库;;多孔催化材料创新及其在基本有机化学品合成中的应用[A];中国化工学会2005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徐鲁华;翁端;吴晓东;丁红梅;沈美庆;;浅谈稀土纳米催化材料的评价技术[A];中国稀土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谢小芳;用神奇催化剂将二氧化碳变汽油[N];大连日报;2017年

2 记者 李陈续 通讯员 范琼;我科学家设计新型电催化材料[N];光明日报;2016年

3 陈福弟;上海石化院承担的新型多孔催化材料创制项目启动[N];中国石化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马爱平;先进催化材料高效环保[N];科技日报;2016年

5 本报记者 吕晓渊 肖宏斌;从催化材料的创新到新技术的突破[N];中国石化报;2015年

6 王建强 杨浩;稀土催化材料发展研讨会在京召开[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8年

7 钟希;稀土催化材料的应用进展(一)[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4年

8 姚燕燕;我国加快稀土环保催化材料开发[N];中国化工报;2004年

9 崔晋;稀土复合氧化物催化材料研究及应用获进展[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3年

10 陈瑞瑞;环保使者—稀土催化材料[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克松;碳基磁性纳米复合催化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8年

2 张建;设计制备催化材料用于生物质平台分子的高效转化[D];浙江大学;2017年

3 林凯峰;具有高氧化活性的介孔催化材料的合成及其结构与催化性能表征[D];吉林大学;2005年

4 马淳安;高活性碳化钨催化材料的制备、表征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上海大学;2005年

5 姚建峰;多孔催化材料的制备与表征[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6 任楠;纳米催化材料的有序组装设计与应用[D];复旦大学;2007年

7 王洪林;钛硅复合催化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能[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8 过家好;新型非铂微纳电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在新能源器件中的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9 吴伟;芳烃烷基化反应催化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10 冯英俊;介孔复合催化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丹丹;多级有序C/Nd_2O_3/TiO_2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与理论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8年

2 毛钟樟;Pd基催化材料的合成制备及电催化性能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

3 王春艳;钽酸基复合催化材料的制备并应用于废水污染物的治理[D];内蒙古大学;2018年

4 樊晓红;配位共价有机框架衍生的碳基多功能电催化材料及其性能[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5 张轩;有机硅分子功能修饰多酸@氧化铝催化材料的设计与催化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

6 冀然;醇类选择氧化高效催化材料的定向合成与调控[D];大连工业大学;2017年

7 霍娜;钴基催化材料的合成及生物质基糠醛的氧化酯化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7年

8 赵琦;双功能Pt基纳米材料的合成、表面修饰及其协同催化机理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7年

9 王蕾;以白云鄂博稀土尾矿为原料制备稀土基掺杂型复合氧化物催化材料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7年

10 侯和婷;多孔铜铈基纳米催化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070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7070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a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