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三烷基硅乙炔基取代的并五苯及蒽并二噻吩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分子堆积模式和电荷传输性质的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2 15:36
【摘要】:有机半导体材料因其造价成本低、柔性大、质量轻、可折叠、易加工等特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有机场效应晶体管、有机太阳能电池、有机发光二极管等光电器件中。通常,性能优良的光电器件要求有机半导体材料拥有高的载流子迁移率。迄今为止,大量的新型有机半导体传输材料已被研究合成。其中,并五苯是最典型的p-型传输材料,但其较差的稳定性、溶解性,以及在单晶中不完美的π轨道重叠限制了它的发展。研究表明,三烷基硅乙炔基(TAS)功能化会大大改善材料的空气稳定性、溶解性以及单晶中分子堆积模式。在分子晶体中,分子的结合依赖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形色各异的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导致不同分子一般采取不同的堆积模式,同种分子在不同温度、不同压强下也会以不同的堆积模式进行堆叠。而有机半导体材料的电荷传输性质高度依赖于分子间的相对位置,因此从理论上构建起电子结构-分子堆积-材料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对解释实验现象、为实验提供设计思路和理论支撑是至关重要的。本研究选取六种典型的TAS取代的并五苯(TAS-PEN)和蒽并二噻吩(TAS-ADT)分子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后者还涉及到顺反异构结构,通过对前线分子轨道、重组能、转移积分、电离势、电子亲和势、Hirshfeld表面分析、SAPT能量分解的计算和分析,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和蒙特卡洛动态模拟,系统地研究了微观电子结构对材料空穴传输性能的影响、热力学动态无序对转移积分波动的影响以及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对分子堆积模式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这些分子更适合作为空穴传输材料。此外,具有并五苯骨架和较大TAS基团的分子拥有更小的空穴重组能。从这些分子晶体中可以观察到一个有规律的现象,那就是TAS基团越大,最近邻π堆积分子对的相对沿长轴滑移距离越大,与此同时,沿短轴的滑移距离越小。这个现象可用TAS基团增加的色散吸引与骨架之间的排斥作用的平衡关系来解释。此外,端位噻吩环的取代会引入额外的静电相互作用成分和大量的C-H?S弱氢键。SAPT能量分解和Hirshfeld表面分析表明这些额外的静电相互作用是造成TAS-PEN系列分子和TAS-ADT系列分子堆积模式不同的根本原因。计算出的静态空穴转移积分和不考虑热无序效应的迁移率表明,与TAS-PEN系列分子相比,TAS-ADT系列分子有更好的本征空穴传输性质。分子动力学模拟表明热无序效应对TAS-PEN材料的转移积分波动有非常明显的影响。而对于TAS-ADT系列分子材料,热无序对转移积分波动的影响相对较小,从而对空穴迁移率的影响也较小。更有趣的是,与反式结构相比,顺式TAS-ADT显示出更强的非局域电子-声子相互作用。我们推测:TAS-ADT晶体中大量的额外的C-H?S弱氢键会对晶体中的分子起到稳固的作用从而导致了较轻微的转移积分波动;顺式TAS-ADT晶体中分子间更大的S?S重叠引起分子间交换排斥的增大,从而导致顺式结构更不稳定,进而展现出更强烈的非局域电子-声子耦合相互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O649.5
【图文】:

半导体材料,有机小分子,双极性,材料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但是由双极性传输材料制备的有机光电器件具有成本低、工艺简单等特点,因此双极性传输材料的研究是目前的一个研极性传输材料有 donor-acceptor 结构的小分子[19, 20]。统的无机材料相比,由范德华作用结合在一起的有机分子晶体与强的电子-声子耦合作用[21],因此有机分子晶体的宏观迁移率得多。虽然目前室温下超纯并五苯、红荧烯等有代表性的有机率已经达到数十 cm2V-1s-1,但是仍然比无机半导体材料单晶硅量级[10, 22]。因此通过分子结构修饰、改善制备工艺和过程进而机小分子半导体材料仍然是研究者的热门课题。

示意图,发光原理,结构图,示意图


第 1 章 前言构双注入器件[23, 24]。OLED 的基本结构如图 1.2,从下到上依次为玻璃基底、阳极、空穴注入传输层、电子-空穴复合发光层、电子注入传输层、以及金属阴极。阳极一般采用薄而透明的、具有高功函的铟锡氧化物(ITO),附着在玻璃基底上共同作为发光面;金属阴极一般使用低功函的铝、镁、锂、钙等金属。OLED 的发光原理如图 1.2 所示,通电后,电子和空穴分别从阴极和阳极注入到有机半导体传输层的导带(conduction bands,简称 CB)和价带(valence bands,简称 VB),外加电压驱动二者在传输层中相向迁移并在发光层中相遇、结合形成激子。包括 25%的单重态激子和 75%的三重态激子。激子辐射跃迁失活释放光子,从而发光。发光颜色与电致发光分子的前线分子轨道能级差相关。OLED 因其自发光、色饱和度高、响应速度快、发光效率高、制作成本低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各设备的显示屏中,例如:POS 机、电子称、可视电话、计算机、数码相机等。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敏燕;侯雅慧;张国伟;贾瑶;郭妮;;有机半导体材料分子结构及性能研究进展[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06期

2 ;上海有机所在新型高性能有机半导体材料方面取得系列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7年03期

3 伊康哲;;基于有机半导体材料的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化学传感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7年08期

4 ;化学所新型有机半导体材料研究取得系列进展[J];中国西部科技;2008年05期

5 周雪琴,汪茫,杨士林;有机半导体材料中的电荷转移[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0年08期

6 ;新方法大幅缩短有机半导体材料研发时间[J];硅酸盐通报;2011年04期

7 王立铎;;有机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研究领域的若干科学问题[J];大学化学;2007年01期

8 蔚慧;;化学所合成并五噻吩有望成为新一类有机半导体材料[J];信息记录材料;2006年01期

9 杨芸辉;王从洋;;有机硅化合物和有机硼化合物在有机半导体材料中的应用[J];化学教育;2016年14期

10 ;含巨大分子有机半导体材料问世[J];光机电信息;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克利;;理论研究有机半导体材料电子输运性质[A];第五届全国计算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摘要及墙贴[C];2014年

2 于贵;;新型有机半导体材料及其载流子传输特性[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1)[C];2015年

3 于贵;;含硫的新型有机半导体材料及其性能研究[A];第八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摘要[C];2013年

4 史建武;易文静;孙会靓;万世胜;王华;阚玉和;;基于并三噻吩同分异构体的有机半导体材料[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7分会:光电功能器件[C];2014年

5 史建武;易文静;孙会靓;万世胜;王华;阚玉和;;基于并三噻吩同分异构体的有机半导体材料[A];河南省化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6 小野f;;含有热致或光化学离去基团的有机半导体材料[A];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图文摘要集[C];2011年

7 张恒君;王鹰;刘云圻;邱文丰;于贵;朱道本;;基于芘的蝴蝶型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合成及场效应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8 陈善慈;郑庆东;汤昌泉;;新型含斜线型萘酰亚胺单元的n型有机半导体材料[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7分会:光电功能器件[C];2014年

9 孟青;李洪祥;胡文平;;含C≡C的有机半导体材料合成及场效应性能研究[A];全国第八届有机固体电子过程暨华人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10 李颖若;郭雪峰;;螺吡喃——P3HT复合半导体层光响应OFET器件[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记者 刘霞;新方法大幅缩短有机半导体材料研发时间[N];科技日报;2011年

2 黄明辉;OFET中有机半导体材料专利申请分析[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5年

3 余红 常建龙;用坚持实现梦想[N];科技日报;2012年

4 毅民;知道我在等你吗,OLED?[N];电子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沛;新型噻吩异靛类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东南大学;2017年

2 吴泽华;基于芘酰亚胺衍生物的高性能n-型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8年

3 张守峰;基于一系列典型有机半导体材料电荷传输性质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4 马志英;新型有机半导体材料电荷传输性能及机理的理论研究[D];清华大学;2016年

5 赵华平;吲哚[3,2-b]咔唑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和半导体性能[D];山东大学;2007年

6 黄金昌;新型稠环共轭有机半导体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光电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7 宋承立;基于氮杂并五苯的双极性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合成与器件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张锚;有机半导体材料的激光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5年

9 郭庆;蒽及其衍生物载流子传输性质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10 赵蔡斌;某些含硫/氮杂原子的有机半导体材料分子设计及载流子传输性质理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宁溪;三烷基硅乙炔基取代的并五苯及蒽并二噻吩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分子堆积模式和电荷传输性质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2 许有冬;基于DPP的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合成及其生物学应用[D];南京邮电大学;2017年

3 史亚婷;若干并苯衍生物有机半导体材料中载流子传输性能的理论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8年

4 陈茹;基于二维平面共轭稠环化合物的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半导体材料的合成[D];杭州师范大学;2018年

5 冒捷;类芴“#”型的有机格螺芳烃的理论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8年

6 彭维圣;曲面自组装分子的合成及表征[D];上海师范大学;2018年

7 国瑞雪;新型芘类有机半导体材料的设计与合成[D];兰州大学;2018年

8 曹岚;有机半导体材料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9 罗小娥;氢化六氮杂并五苯和芘类有机半导体材料的设计与合成[D];兰州大学;2017年

10 焦冠源;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合成及材料结构理化性质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7258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7258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a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