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用于检测水杨酸的罗丹明衍生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4 21:50
【摘要】:水杨酸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其广泛分布于植物体内,其作用于植物的生长发育阶段,并能够激发植物的系统获得性抗性机制。近年来,水杨酸在调控系统获得性抗性机制中的作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因此,寻求一种能够在植物体内对内源性水杨酸进行实时监测的方法就极为迫切。与目前的研究方法相比,荧光分子探针具有破坏性小、操作简便、选择性好且灵敏度高、实时检测以及良好的生物应用等特点在小分子的检测方面有良好的应用。所以,利用该技术检测水杨酸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基于本课题组前期研究,我们利用探针1对水杨酸进行测试,发现其对水杨酸表现出的高选择性,并能通过裸眼识别。探针1在竞争性实验中几乎不受其他小分子的影响,并对水杨酸衍生物有不同程度的响应。在荧光和紫外滴定中,荧光强度和紫外吸收随着SA的加入不断增加并逐渐达到平稳状态。探针1与SA的结合常数为5.77×10~3 M~(-1),对SA的检出限为2 nM。我们通过核磁滴定的方法对探针识别水杨酸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推断,并成功将该探针成功应用到活体细胞成像,表明该探针有一定的生物相容性,能够对细胞中外源的水杨酸进行检测。我们对探针1的结构进行改造,设计合成了3个以罗丹明B为母体的荧光小分子探针,并通过~1H NMR、~(13)C NMR和ESI-MS等对目标分子进行了结构表征。通过活体细胞成像及离体测试,发现改造后的各探针不仅脂溶性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而且均保持了对水杨酸选择性好、灵敏度高、裸眼识别、抗干扰能力强、检出限低的特点。同样地,通过核磁滴定的方法对探针识别水杨酸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推断,并计算了各探针与水杨酸的结合常数。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O657.3;Q946
【图文】:

激发波长,水杨酸,相对荧光强度,苯甲酸


贵州大学 2018 届硕士研究生论文度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等软膏中的水杨酸,使其与硝酸铁反应]通过荧光分光光度法,根据苯甲酸在 3释放荧光( ex= 315 nm),鉴别药物中的通过荧光分光光度法,根据水杨酸在 4装水果、蔬菜中水杨酸的含量。1990液中的水杨酸及其代谢产物(图 1-2)。

激发波长,水杨酸,发射波长,胆酸


ex= 315 nm),鉴别药物中的苯甲酸 等[50]通过荧光分光光度法,根据水杨酸在 407 nm鲜和罐装水果、蔬菜中水杨酸的含量。1990 年,S定尿液中的水杨酸及其代谢产物(图 1-2)。苯甲酸(激发波长 282 nm)和水杨酸(激发波长 315 nm)的相对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benzoic acid excited at 282 nm and theintensity of salicylic acid excited at 315 nm.

液相色谱,原位,实验装置,硕士研究生论文


贵州大学 2018 届硕士研究生论文中乙酰水杨酸和水杨酸的含量。boul-Soud 等[65]采用了基于离子交换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紫)测定了拟南芥和烟草叶片组织中水杨酸的含量。osco 等[66]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法(UHPLC酸、茉莉酸和脱落酸的含量。析法ung 等[67]通过微分脉冲伏安法测定了八种药物和十种食品[68]采用电化学的方法对番茄叶片中水杨酸的含量进行了原纸片的电化学分析装置后,利用电催化氧化 SA 的原理对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张瑞华;崔建升;孟素英;;罗丹明6G荧光特性及其在荧光猝灭法中的应用[J];河北工业科技;2014年03期

2 牛朝阳;;阿司匹林的故事[J];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物理)(配合人教版教材);2012年10期

3 黎俊波;胡启辉;曾阳;余响林;潘志权;;基于罗丹明染料的金属阳离子荧光探针[J];化学进展;2012年05期

4 丁义峰;刘萍;;水杨酸诱导植物抗逆性研究进展[J];生物学教学;2011年11期

5 孟雪娇;邸昆;丁国华;;水杨酸在植物体内的生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15期

6 尹玲莉;侯晓杰;;植物抗性信号分子——水杨酸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7年01期

7 颜范勇;陈立功;闫喜龙;葛凤燕;段二红;;罗丹明类荧光染料的合成及应用[J];化学进展;2006年Z1期

8 胡小铭,吴小鉴;阿司匹林[J];化学教学;2001年10期

9 丁秀英,张军,苏宝林,徐惠风;水杨酸在植物抗病中的作用[J];植物学通报;2001年02期



本文编号:27694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7694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7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