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新型有机锆化合物的制备及在光固化体系中克服氧阻聚的光聚合动力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4 20:26
【摘要】:紫外光固化技术由于其高效、节能和低污染等的特性,近年来得到人们广泛关注,在材料生产加工行业中正逐步替代热固化工艺。但由于光固化体系在固化过程中会受分子氧的阻聚作用导致产品表面发粘,而且在固化后光引发剂的光解产物会有迁移、变色等特性,严重地限制了光固化体系在某些领域中的普及,如食品包装材料等。大量的研究集中在克服氧阻聚的各种方法和大分子光引发剂的设计,以改善这两方面的缺陷。其中有机金属化合物由于对过氧化自由基敏感而被用作克服氧阻聚的添加剂。本文旨在利用有机锆化合物的配体置换反应,合成具有多功能的新型有机锆化合物。此反应具有操作简便和无催化剂的优点,产物保持一定的活性。研究其在光固化配方中的各项性能及光聚合动力学,探索其应用价值,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一种已商业化的光引发剂,2-羟基-2-甲基苯丙酮(PI-1173),与四丙醇锆发生配体取代反应,来合成一种新型的多官能度光引发剂。设计反应物的不同投料比,可以得到三和四官能度产物(Zr-tri1173和Zr-tetra1173)。以上几种光引发剂以一定比例加入光固化混合单体(HDDA和双酚A型二丙烯酸酯SR349的混合物)后,所得配方的涂层样品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经过紫外光辐照固化,期间利用实时红外光谱(real time FTIR)表征样品的光固化双键转化率。与含有类似结构小分子光引发剂PI-1173相比,含多官能度光引发剂Zr-tri1173和Zr-tetra1173的配方具有相当高的聚合速率与最终转化率。固化后的样品经过激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分析,得到各自的双键转化率深度分布曲线。结果显示不同浓度光引发剂的使用可以得到表面转化率差异很大的固化样品,其中Zr-tri1173和Zr-tetra1173与PI-1173相比得到的固化膜表面转化率类似。采用溶剂萃取法处理不同转化率的固化样品,使引发体系中残留的可迁移物溶于一定量溶剂中,对该溶液样品进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较低转化率的固化样品中Zr-tri1173和Zr-tetra1173的可迁移产物量比PI-1173稍低,其中Zr-tetra1173比Zr-tri1173稍低;而在高转化率样品中,Zr-tri1173和Zr-tetra1173的可迁移产物量接近,但与PI-1173相比则大幅度降低。2、两种Norrish Ⅱ型光引发剂,二苯甲酮(BP)和蒽醌(AQ)的羟基衍生物被用于取代正丙醇锆的配体正丙醇,来合成两种新型有机锆多官能度光引发剂,Zr-OBP和Zr-OAQ。分别对这两种光引发剂进行分子结构、紫外吸收性能和光引发活性上的研究。与它们相应的低分子量光引发剂BP-OH和AQ-N-OH相比,Zr-OBP和Zr-OAQ具有类似的吸收带和相对较高的吸光度。随后这些光引发剂加入到HDDA和SR349的混合物中得到光固化涂料配方。在汞氙紫外灯辐照下,利用realtimeFTIR表征样品的光固化双键转化率。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多官能度光引发剂可使固化配方达到更高的最终转化率。固化膜经过激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分析,得出其双键转化率的深度分布,结果表明Zr-OBP和Zr-OAQ在较低浓度下能使配方得到较高转化率,且样品的表面转化率与采用单官能度光引发剂的样品相比也有一定的提高。采用溶剂萃取法处理固化膜,得到其残留的可迁移光引发剂的溶液,再通过紫外—可见光谱测量其含量来判断多官能度光引发剂的迁移特性。结果表面多官能度的光引发剂的残留物可提取量比其单官能度类似物更低。3、首次合成了两种含全氟基团的有机锆化合物,并考察其对光固化氧阻聚的影响。固化配方由两种常规单体(Ebercyl 270和TPGDA)和对氧敏感的光引发剂TPO组成。在配方中加入不同量的有机锆化合物并在一定条件下光固化,对紫外光固化涂层使用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测量其转化率深度分布。其中实验采用不同的辐照光源(汞氙灯和LED灯)和不同的涂覆静置时间来对比对氧阻聚作用的影响。相同配方中采用不同固化条件可以得到涂层样品的不同表面转化率,并导致表干性质的差异。结果表明,普通有机锆化合物或全氟羟基化合物单独存在配方中并不能提高固化膜表面转化率,但全氟有机锆产物可以明显提高固化膜表面转化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涂覆后的静置时间和使用不同光源会使固化膜的表面转化率有很大差异。最后通过调整辐照光强,可以使含全氟有机锆产物的配方得到指触表干,同等条件下空白样则不能表干。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O63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鸿洲;高天星;张鹏云;;光引发剂发展概况[J];甘肃化工;2000年02期

2 张娜;王磊;聂俊;杨金梁;;一种含氟可聚合光引发剂的合成及光聚合性能研究[J];涂料工业;2017年06期

3 李晓红;马家举;;大分子光引发剂的研究进展[J];山西化工;2007年06期

4 黄亮,袁慧雅,叶国东,曾兆华,杨建文,陈用烈;大分子光引发剂的研究进展[J];功能高分子学报;2004年02期

5 梁驻军,杨洪梅,顾欣宇,闫庆金;大分子光引发剂研究进展(一)[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3年19期

6 梁驻军,杨洪梅,顾欣宇,闫庆金;大分子光引发剂研究进展(二)[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3年20期

7 林毅清,王金娣,祁国珍;水性光引发剂的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1998年08期

8 冯震国;;光引发剂的激光光谱研究的进展[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4期

9 谢刚;张春辉;焦晨婕;钟荣;;高分子光引发剂研究进展[J];江西化工;2018年02期

10 ;太阳化学发警示光引发剂可能缺货[J];网印工业;201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蔡海涛;武青青;杨建静;唐红定;;倍半硅氧烷光引发剂的合成及其光引发性能研究[A];2016第十七届中国辐射固化年会暨首届安庆市化工新材料产业高峰论坛论文报告集[C];2016年

2 简凯;李东兵;聂俊;杨金梁;;单组分夺氢型光引发剂的合成与性能表征[A];2016第十七届中国辐射固化年会暨首届安庆市化工新材料产业高峰论坛论文报告集[C];2016年

3 何勇;蒋明;;含硅芳酮大分子光引发剂的合成及光聚合动力学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4 杨金梁;聂俊;;含有芝麻酚-二苯甲酮的单组份光引发剂的合成及应用[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合成[C];2013年

5 刘坤平;巨雪霞;刘茵;;光引发剂907分析方法建立[A];甘肃省化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学术报告会暨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梁驻军;杨洪梅;顾欣宇;闫庆金;;大分子光引发剂研究进展[A];中国辐射固化年会'03论文集[C];2003年

7 姜学松;徐宏杰;印杰;;共聚型树枝状大分子光引发剂[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王渊龙;印杰;;一种新型水溶主客体光引发剂的研究[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王生杰;范晓东;王欣;;超支化聚碳硅烷基光引发剂的合成与表征[A];2006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聂俊;;光引发剂的新进展[A];全国辐射固化研讨会2006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郭姜宁;兰州光引发剂生产量国内最大[N];科技日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杨子炀 侯金梅;赵国锋的2018:世界冠军[N];中国企业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俊溢;新型有机锆化合物的制备及在光固化体系中克服氧阻聚的光聚合动力学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8年

2 王涛;茂铁型阳离子光引发剂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3年

3 韦军;含共引发剂胺的聚(脲)氨酯高分子型二苯甲酮光引发剂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

4 王洪宇;高效可聚合和高分子型二苯甲酮光引发剂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

5 胡丽华;混杂型光引发剂的合成、光引发行为及其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6 温延娜;两亲性高分子光引发剂及其在制备金属纳米粒子方面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7 桑伟;DPE衍生物/苯乙烯链中功能化聚合物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8 董晓庆;新型硫杂蒽酮类光引发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江南大学;2017年

9 韩艳阳;无机—有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3D打印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10 王渊龙;高效β-环糊精复合光引发剂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简凯;低迁移和低毒性的自由基光引发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7年

2 张国伟;水溶性含硅咪唑离子液体型大分子光引发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7年

3 王建生;水溶性含硅光引发剂的合成与调控水溶性单体梯度聚合[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4 王战思;可聚合超支化大分子光引发剂的合成与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1年

5 谢阳志;水性大分子光引发剂及其在光引发聚合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6年

6 郭一力;苯并杂环类光引发剂的合成[D];山西大学;2015年

7 熊伟;α-胺基芳酮类光引发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3年

8 熊荣华;基材界面锚定功能性光引发剂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4年

9 马正峰;一种新型丙烯酸类大分子光引发剂的合成及其性能测试[D];兰州大学;2014年

10 徐菲;含氟光引发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935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7935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4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