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单分子层共轭二维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发布时间:2020-08-25 20:24
【摘要】:高分子材料的出现是人类材料科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众所周知,高分子材料按照它的分子链结构可以分为一维线型结构,二维层状结构和三维体型结构。其中,二维层状结构,或者说二维聚合物,由于其巨大的比表面积,在自然条件下很难独立稳定存在,所以它的合成困难,这导致了二维聚合物无论在合成方法还是实际应用方面都远远落后于一维聚合物和三维聚合物。按照高分子的命名规则,二维聚合物是指重复单元沿着二维方向增长,形成由共价键相连的、具有原子或单分子厚度的平面大分子。由于其特殊的结构使它拥有很多特异的性能,例如,石墨烯是一种典型的二维聚合物,它具有极高的比表面积,超强的导电性、导热性以及力学强度。但是石墨烯这些优异的性能只能在它以单片或薄片的形式存在时才会表现出来,而通常情况下石墨烯都是以多层堆积的石墨状态存在的,所以就需要对它进行剥层处理。剥层的过程或多或少会对石墨烯的结构造成破坏,从而会影响它的性能和应用,如果能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来直接制备这种类似石墨烯的高分子材料,对于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有意义。目前,合成的共轭二维聚合物大多为多层堆积的二维共价有机框架(COFs),而具有单分子层、分子链堆积致密的、具有纳米厚度的共轭二维聚合物还很少。因此,发展高效、便捷地制备单层共轭二维聚合物的方法是一个极为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为了探索高效、简便、具有普适性的制备二维聚合物的方法,我们提出了“溶液自组装聚合”的思路。依据二维自组装和二维聚合反应的基本原理,通过分子的结构设计,借助分子间的亲疏水相互作用、π-π相互作用和静电排斥作用,成功地制备了单层二维共轭聚合物和二维COFs聚合物。这种溶液聚合方法的优点是,在无需任何界面或表面辅助的条件下,可以直接获得单层或寡层二维聚合物,而且高效、便捷、且具有普适性。本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成果可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设计、合成了含有二苯基蒽骨架结构的Bola型两亲性小分子AM和相应的功能化小分子AM-Br,研究了它们在水溶液中的自组装行为,并且利用两种小分子分别制备得到了超分子二维层和共价二维聚合物。透射电镜结果表明,AM可以直接在纯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成片层结构,片层尺寸达到几个微米;而AM-Br则需要在DMF/H2O=1/1的混合溶液中才能自组装形成规整的超分子纳米层。这是因为在不同的溶液体系中,AM和AM-Br分子间作用力不同,从而导致AM和AM-Br分子沿X轴与Y轴方向自组装的驱动力有所不同。在AM-Br形成的二维超分子溶液中,加入三硼酸酯基苯,通过二维超分子层内的Suzuki偶联聚合得到了二维聚合物。聚合物的横向尺寸随聚合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原子力显微镜结果显示聚合物片层的厚度大约为2-3个分子层,是二维聚合物的寡层聚集体。2.提出了由一维(1D)聚合物自组装聚合合成二维(2D)聚合物的设想。设计、合成了含有二苯基蒽和二炔基的线型两亲性共轭聚合物(A-1DP),研究了 A-1DP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成二维超分子聚合物2D-SP的行为。然后,考察了紫外光引发2D-SP层内双炔交联聚合形成了二维共价聚合物(2D-CP)行为。通过透射电镜、X射线等方法对二维聚合物片层的形貌和链堆积结构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在不借助任何界面的条件下,由于分子间的亲疏水作用、π-π堆积作用以及片层间的静电排斥协同作用,A-1DP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成尺寸为十几微米的单层二维超分子聚合物,经过光引发聚合转化为二维共价聚合物。测试结果显示,2D-SP和2D-CP都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是具有发展前景的高分子半导体材料。另外与2D-SP相比,2D-CP不仅呈现出更高的电导率,还拥有更高的力学强度。3.基于三氟化硼乙醚既可以催化邻二酚缩醛与硼酸的缩合反应,硼原子又能与三级胺形成离子基团的特性,我们设计合成了含有二苯基蒽骨架的离子型共价有机框架iCOFs-A与非离子型共价有机框架COFs-B。结果表明,离子型共价有机框架iCOFs-A在适当的极性有机溶剂中会发生自剥层,形成寡层二维COF聚合物iCONs-A。而结构类似的非离子型COFs-B,无论在何种溶剂中都没有观察到自剥层现象。这一实验结果充分说明,在COFs结构中引入离子基团对它实现溶液自剥离是至关重要的。自剥层形成的寡层二维材料iCONs-A,能很好地分散在极性有机溶剂中,且呈现出良好的成膜性。测试结果显示,由寡层二维硼酸酯iCONs-A制备的薄膜具有良好的光电响应性质。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O6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小平;高璇;李静一;;聚合物薄膜耐放电性比较(摘要)[J];绝缘材料通讯;1987年05期

2 程若男;;一门古老而又年青的技术——高分子氟化[J];化工新型材料;1988年02期

3 王良御,刘永清,赵慧敏;液晶/聚合物复合显示膜电-光性质研究[J];仪器仪表学报;1989年01期

4 Hiroaki Odai ;周陈洪;;应用聚合物迟滞膜作STN-LCD的光学补偿[J];光电子学技术;1989年03期

5 李福秀;;新型电子材料——聚合物[J];今日科技;1989年08期

6 杨大本;;电子聚合物——高技术材料前沿之一[J];材料导报;1989年07期

7 唐舜英;储连江;潘仁云;周其云;袁惠根;;有机低分子物在聚合物中的渗透[J];合成树脂及塑料;1989年01期

8 任诠,王志刚,刘学敏,郭世义,牟晓东,许东,尚淑霞;测量聚合物薄膜厚度的一种简便方法[J];光电子·激光;1998年01期

9 林杨鸣;曲轶;于新红;韩艳春;;喷墨打印聚合物薄膜均匀性调控研究进展[J];应用化学;2018年02期

10 马伟;孙登明;;聚合物薄膜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应用[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学喜;王文军;刘云龙;;偶氮聚合物薄膜的吸收谱和二次谐波产生的温度特性[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陈程;何天虎;;电活性聚合物薄膜的大变形分析[A];现代数学和力学(MMM-XI):第十一届全国现代数学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温建忠;谢耩;汪国平;王建波;;聚合物薄膜表面大面积金属纳米颗粒的均匀沉积及其应用[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杨德才;EdwinL.Thomas;;制备高度取向超薄聚合物薄膜的新方法[A];第三次中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二)[C];1983年

5 曾雪锋;岳瑞峰;吴建刚;胡欢;董良;刘理天;;一种新型厌水性碳氟聚合物薄膜的制备[A];第二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方菲;张明志;张天禄;单繁立;;数字散斑相关方法在聚偏氟乙烯压电聚合物薄膜力学性能测试中的应用[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7 马於光;;电化学聚合制备高性能光电功能聚合物薄膜[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王宏波;金政;李晨明;王宇威;白续铎;;激光沉积碳纳米管聚合物薄膜的场发射性能[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9 叶佩弦;;有机聚合物薄膜的光学双稳研究[A];第二届光学前沿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1994年

10 马莉;陶杰;杨艳;;PVDF-PMMA聚合物薄膜电解质的制备和性能研究[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4)[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梓桦;聚合物薄膜修复破裂血管[N];医药经济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娜;单分子层共轭二维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2 蒋友宇;稠环结构聚合物电池给受体材料的制备和光伏性能[D];武汉理工大学;2015年

3 郝明辉;具有不同光学带隙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给体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光电性能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4 贾涛;基于萘并二酰亚胺的聚合物设计、合成及其在聚合物太阳电池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7年

5 路胜利;有机/聚合物光伏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6 杨立功;聚合物半导体薄膜的光电特性和器件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7 张庆辉;聚合物能带的调控及其在光伏器件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6年

8 牛永生;主链型偶氮聚合物的制备、结构和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9 郭昆朋;新型有机电光功能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其树枝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理化技术研究所);2007年

10 贾彬彬;聚合物—聚合物配副的摩擦学性能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瑞;基于随机褶皱结构的柔性可拉伸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2 陈程;弹性聚合物薄膜的力电大变形及失效模式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3 钱维仙;双层聚合物薄膜的有序褶皱行为[D];吉林大学;2007年

4 张巧兰;响应型聚合物薄膜的制备及其浸润性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5 田厚宽;润湿脊发展动力学与聚合物薄膜黏弹性的关系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5年

6 李根举;外场作用下聚合物薄膜微结构的变化及不稳定性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7 何磊;染料掺杂聚合物薄膜的光谱下转换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8 童朝健;PMMA基极化聚合物薄膜的制备改性及其光波导研制[D];厦门大学;2008年

9 崔磊磊;电活性聚合物薄膜换能器的力学响应分析及优化设计[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10 阚鑫禹;工业固废制备地质聚合物及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041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8041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0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