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炔铜簇类化合物设计合成及对生物小分子传感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0 21:09
   目的设计合成系列炔铜簇化合物,研究其对于生物小分子的催化活性,筛选出对生物小分子有较高传感活性的炔铜簇化合物。方法利用溶剂热法和常规溶剂法合成系列炔铜簇化合物;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等方法对炔铜簇化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监测炔铜簇化合物催化过氧化氢分子及柠檬酸分子的传感性能。结果利用叔丁基炔铜与不同种类银盐进行自组装反应,设计合成出四个结构新颖的炔铜簇化合物,研究了这些化合物对过氧化氢和柠檬酸的紫外响应。催化过氧化氢的实验研究发现:化合物1~4对过氧化氢检测区间分别9~50μmol?L~(-1),10~52μmol?L~(-1),10~50μmol?L~(-1)和10~50μmol?L~(-1);最低检测限分别为0.98μmol?L~(-1),5.62μmol?L~(-1),2.36μmol?L~(-1)和4.72μmol?L~(-1)。对柠檬酸分子传感实验研究发现:化合物1~4对柠檬酸的检测区间分别为9~75μmol?L~(-1),7~61μmol?L~(-1),6~75μmol?L~(-1)和9~90μmol?L~(-1),最低检测限分别为2.79μmol?L~(-1),3.57μmol?L~(-1),0.29μmol?L~(-1)和1.65μmol?L~(-1)。结论化合物1~4的合成中,控制恰当的物料比和反应温度是合成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化合物1~4对过氧化氢和柠檬酸的催化反应中,炔铜簇化合物的铜金属笼中铜核数越多,其氧化还原性越强、催化效果越好、检测限越低;其中对柠檬酸分子的检测效果较好,展现出较低的检测线。炔铜簇类化合物的成功制备,为开发新型生物小分子传感器材料提供新的结构模型和基本数据。
【学位单位】:佳木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O641.4
【部分图文】:

生物传感器,结构示意图,分子识别元件


触发生相应反应后,将被分析物反应后的浓度、质量等信息相继被对应的物理或化学换能器转变成可被定量分析处理的声、光、电等信号,再经过仪表装置2 次放大输出后,便可知道待测物质浓度,以此实现了对待检测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目的(如图1-1 所示)。生物传感器通常按照分子识别元件分类、按照转换元件分类及按照被测物质与分子识别元件的作用方式进行分类。其中根据分子识别元件可以分为:酶传感器、细胞传感器、微生物传感器等[7]。根据转换元件可以分为:热生物传感器、半导体生物传感器和图 1-1 生物传感器结构示意图Figure 1-1 Biosensor structure diagram

微囊藻毒素,石墨


所研制的生物传感器检测微囊藻毒素的范围在 0.05~20 g/L,其最低检测限达到了0.05 g/L,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浓度(即 1 g/L)的暂行准则限值,如图1-2 所示。2017 年,Mahmood Soltanolkotabi 课题组报道了一种光学生物传感器用于检测环境中有机磷农药[14]。选用非绝热锥形光纤作为换能元件,通过双功能交联剂活化光纤维表面,将乙酰胆碱酯酶固定在光纤探针上,可以快速地检测甲基对硫磷(MPT,作为一种有机磷农药),其检测范围是 10 10mol L-1到 5×10 5mol L-1,最低检测限是 2.4×10 10mol L-1。1.1.4.3 生物传感器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疾病在人体中的发作是一个连续过程。在现代医料诊断过程中,病人需要做各种大型的医疗设备测试(如

凝血素,线性关系,过氧化氢


最低检测限是10 fmol L-1,如图1-3 所示。1.1.4.3 生物传感器在生物小分子检测领域的应用生物体内存在着大量的小分子物质,例如过氧化氢、抗坏血酸、葡萄糖等,它们对生命活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研制出灵敏的用于检测生物小分子具有重要意义。(1)对过氧化氢分子的检测过氧化氢是生物体内代谢过程中的产物之一,它能够对机体造成损害。有研究发现生物体内过氧化氢含量超标后,可以加速细胞衰变,甚至可以诱导糖尿病、神经疾病、肿瘤等疾病出现[17~19]。有关荧光法和电化学法检测过氧化氢的生物传感器也有一些报道,然而很多是采用紫外比色法检测过氧化氢,选用具有仿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物质催来化 H2O2生成水和氧气,氧气能够使四甲基联苯胺(TMB)氧化成蓝色产物,通过蓝色溶液的浓度推测出过氧化氢浓度。这些仿过氧化物酶材料具有类似酶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霍修楠;;几种新型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J];中国新通信;2018年02期

2 冷雪;;生物传感与重大疾病研究[J];现代盐化工;2018年01期

3 吴婷婷;;整合性STEM教育在初中生物传感器选修课中的实践[J];中学生物学;2017年02期

4 徐恩海;生物传感器简介[J];中学生物教学;2004年03期

5 钱敏;生物传感器的现状及其发展[J];生物学教学;1993年05期

6 王精明;生物传感器[J];生物学教学;1999年06期

7 马征远;苏琴;杨露;陈大明;;全球生物传感器研发与应用态势分析[J];生物产业技术;2018年05期

8 徐红斌;叶青;;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及其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8年17期

9 唐琳;吴蕾;周麟;杜晓薇;吴春艳;赵建龙;;石墨烯三维微电极生物传感器研究[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7年02期

10 周从燕;李丽蓉;刘入源;;纳米基电分析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兽药残留检测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鲁敏;谢江宁;黄珊;肖琦;;基于荧光碳点的血红蛋白生物传感器[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分会:生物分析和生物传感[C];2016年

2 聂舟;黄燕;雷春阳;王珍;唐石云;赵]荔;姚守拙;;基于表面重构荧光蛋白的新型生物传感器[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分会:纳米传感新原理新方法[C];2016年

3 张先恩;;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与前沿[A];第四届中国酶工程学术交流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4 冯德荣;朱思荣;周万里;冯东;黄加栋;毕春元;;生物传感器的研发及其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综述)[A];第四届中国酶工程学术交流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5 孟庆军;冯文红;付刚;杨艳;史建国;;葡萄糖与乳酸生物传感器在玉米浸泡工艺中的应用[A];第八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任湘菱;唐芳琼;;光电化学体系构建新型葡萄糖生物传感器[A];中国感光学会影像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易长青;杨梦u&;;基于硅纳米线的生物传感器[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8 马芬;张成孝;;多标记型汞离子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薛瑞;康天放;;基于丝素蛋白固定乙酰胆碱酯酶的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生物传感器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10 展海军;马超越;白静;朱国森;;聚亚甲基蓝固定辣根过氧化物酶生物传感器[A];河南省化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马维维;新型生物传感器使急性心梗确诊率更高[N];科技日报;2018年

2 新华社记者 刘曲;新型生物传感器有助提高诊断效率[N];健康报;2018年

3 本报记者 王延斌;生物传感器多学科“舰队”启航[N];科技日报;2018年

4 记者 杨德林 邓静 通讯员 崔茜;我市攻克石墨烯生物传感器世界难题[N];德州日报;2017年

5 本报记者 孙明河 通讯员 李良;生物传感器:协同创新迫在眉睫[N];科技日报;2015年

6 张巍巍;美制成新型生物传感器[N];科技日报;2012年

7 张巍巍;美研制出超灵敏生物传感器[N];科技日报;2012年

8 记者 白毅;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生物传感器开发成功[N];中国医药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解悦;“纳米医生”进入人体探病治病[N];南京日报;2009年

10 白毅 王宇星;我国生物传感器研究获重大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碧云;基于新型荧光材料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2 王炜;巨磁阻(GMR)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及其在蛋白与汞离子检测方面的应用[D];南京大学;2013年

3 刘鹏;基于免疫脂质体的生物传感器在体外诊断中研究及其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8年

4 何悦;基于氧化石墨烯的核酸探针的设计及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13年

5 张光耀;金属配合物基纳米材料在光/电化学生物传感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7年

6 赵燕凌;基于纳米材料构建生物传感器检测癌胚抗原和汞离子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

7 谌春阳;基于香豆素检测硫醇的荧光生物传感器研究[D];兰州大学;2018年

8 陈奇;基于免疫磁分离及酶促反应的致病菌检测用生物传感器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

9 王辉;农田土壤和灌溉水中重金属检测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

10 吴琼;新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的研发及其在免疫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鹏;薄膜体声波谐振器(FBAR)在生物检测领域的研究探索[D];湖北大学;2015年

2 杨涵超;炔铜簇类化合物设计合成及对生物小分子传感性能研究[D];佳木斯大学;2018年

3 陈莹;基于纳米MnO_2修饰电极构建少孢节丛孢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云南大学;2017年

4 易新;三维纳米多孔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生物传感器上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5 余江渊;基于螺旋型铂铱合金电极的植入式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5年

6 张凯丽;基于目标物结合诱导效应构建的荧光生物传感器用于蛋白质检测[D];山东大学;2018年

7 关雅南;荧光金属纳米簇与二维类石墨烯物质在荧光生物传感器方面的应用研究[D];吉林化工学院;2018年

8 张小芳;基于G-四链体和酶促放大策略构建生物传感器用于DNA糖基化酶的检测[D];西南大学;2018年

9 郑九尚;新型碳化钛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D];西南大学;2018年

10 吴超;基于纳米多孔金/酶协同作用的生物传感器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163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8163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6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