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亚胺吡啶钴络合物催化烯烃脱氢硅烷化反应的理论研究
【学位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O621.251
【部分图文】:
图 3-1 优化所得预催化剂(MesPDI)CoCH3的几何结构图表 3-1 优化所得预催化剂(MesPDI)CoCH3与实验所得晶体结构[2,6-{MeC=N(2,6-iPr2C6H3)}2C5H3N]Co(CH3)所选键长与键角的比较length Exp. Opt. bond angleaExp. CH31.960(4) 1.966 N(1) Co CH3 178.94(17) N(1) 1.833(3) 1.906 N(7) Co CH3 98.95(14) N(7) 1.907(3) 1.992 N(9) Co CH3 98.70(15) N(9) 1.903(3) 1.992 N(1) Co N(7) 81.22(12) N(7) 1.335(4) 1.332 N(1) Co N(9) 81.11(12) N(9) 1.329(5) 1.332 N(7) Co N(9) 162.32(12) C(7) 1.443(5) 1.449 C(7) N(7) Ar 118.4(3) C(9) 1.434(5) 1.449 C(9) N(9) Ar 119.1(3) ) Ar 1.445(4) 1.430) Ar 1.441(5) 1.430C(2) 1.366(4) 1.367C(6) 1.365(4) 1.367文献 51)
3.3.1 预催化剂(PDI)Co(CH3)生成真正的催化活性物种(PDI)Co-[Si]图 3-2 中给出了预催化剂(MesPDI)CoCH3的三种低能电子结构并且比较了它们的相对自由能,结构参数,NBO 电荷和 Co 原子的 Mulliken 自旋密度。(MesPDI)Co(CH3)的开壳层单线态(osCat)结构中 Co 的未成对 d 电子与 PDI 部分呈反铁磁耦合,二者对自旋的贡献分别是 ρCo= 1.035 和 ρPDI= 0.974,故电荷分布可记为 Co(+1)-PDI(-1)[73,74]。(MesPDI)Co(CH3)的三重态(3Cat)呈高自旋态,Co 中未成对 d 电子与 PDI 部分对自旋的贡献分别是 ρCo= 1.221 和 ρPDI= 0.859。优化所得的(MesPDI)Co(CH3)开壳层单线态结构是一个轻微扭曲的平面正方形构型,Npyridine Co CH3键角是 177.30°,这与实验中晶体数据给出的键角 178.94°几近吻合。osCat 虽然比3Cat 稳定,但能量上只相差 0.9 kcal/mol,说明osCat 与3Cat 之间存在潜在的转化和平衡过程[73]。相反,(MesPDI)Co(CH3)的闭壳层单线态(Cat)在能量上比三重态(3Cat)高 10.1 kcal/mol。而且,Cat 的平面正方形构型扭曲较为严重,Npyridine-Co CH3键角是 163.04°。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将osCat 视为催化剂前体(MesPDI)Co(CH3)的基态结构。
图 3-4 催化剂活化过程中涉及到的关键几何结构(为了清晰省略了离金属中心较远的一些原子键长的单位为 )同时,我们还考虑了 1-丁烯参与预催化剂(MesPDI)Co(CH3)的活化过程和催化剂预自身发生环金属化反应。计算结果指出,这两种情况均存在高能过渡态,为不利反应路径。如图 3-5 所示(蓝色虚线),在 1-丁烯参与预催化剂活化过程中,我们又考虑了两种情况。首先,Cat 是 16 电子结构易于与 1-丁烯配位形成 18 电子稳定结构,从给出的能量图可以看出这是一条在动力学和热力学上都不利的反应路径。过渡态πTSB 的相对自由能是 41.3 kcal/mol 要比 TS1 高出 24.6 kcal/mol。而且,πA 和πC 的相对自由能比3和 3 的分别高出 14.4 和 6.0 kcal/mol。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二价钴配合物催化烯烃氢硅化反应的机制研究[J];有机化学;2017年03期
2 沈玉梅,何仁;茂金属催化剂催化烯烃齐聚与环化的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2000年03期
3 ;韩国开发出先进的催化烯烃工艺[J];化工进展;2008年08期
4 巢亚军;;钯催化烯烃绿色氧化反应研究取得重要进展[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14年04期
5 齐贵中;沈琪;;RECl_2·nTHF(RE=Nd,Sm,Yb)与C_8H_8的反应[J];应用化学;1988年04期
6 Liu T;和波;;甲酸作为氢源的钯催化烯烃还原反应[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6年11期
7 任鸿平;李传峰;汪开秀;陈海滨;;后过渡催化剂催化烯烃与极性单体共聚的研究进展[J];现代塑料加工应用;2011年01期
8 陈杨英;韩秀文;;过氧化氢为氧源催化烯烃环氧化研究[J];化学进展;2006年04期
9 宋科明;;非茂过渡金属催化剂催化烯烃活性聚合[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2008年01期
10 吴强;康传清;高连勋;;廉价过渡金属催化烯烃异构反应研究进展[J];应用化学;201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兴宝;亢小辉;周广丽;侯召民;崔冬梅;罗一;;稀土金属配合物催化烯烃聚合性能影响因素的计算化学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八分会: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C];2016年
2 李雯雯;王书改;韩秋霞;;多酸基金属-有机框架的合成及催化烯烃环氧化反应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六届全国多酸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5年
3 罗一;Satoshi Maeda;Koichi Ohno;;甲基三氧化铼催化烯烃环化的机理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1)[C];2012年
4 刘良会;禹蒙蒙;
本文编号:28284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828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