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金属有机骨架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氧化和加氢催化性能

发布时间:2020-10-09 04:42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是由有机配体与无机金属离子自组装而成的一类有机-无机杂化类沸石的多孔材料。与其它杂化材料相比,MOFs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以及结构性质多样化等优良的特性。这些性能使其在催化领域具有良好且广泛的应用前景。而MOFs基复合材料由于结合了多种材料的优良性能更是成为了催化材料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但是,如何设计合成高稳定、高性能的MOFs基复合催化剂仍然是该领域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本论文基于MOFs材料的结构和性质特点,探索和设计了合成MOFs基复合材料的新方法,旨在合成稳定的新型高效MOFs基复合催化材料,并揭示MOFs基复合材料结构与催化性能之间的关联规律。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提出了一种亲水性导向法(HDA),利用MOFs材料孔内外亲水性差异,首次将金属有机多面体(MOP)封装于MOFs材料孔内,大大提高了MOP材料的活性和稳定性。该方法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尺寸限制问题,成功地将大于MOFs材料窗口的客体分子引入到孔内。以MIL-101封装M_6L_4为例,利用MIL-101孔内外亲水性差异和M_6L_4水溶性差异,采用两步法将M_6L_4的合成限制在MIL-101的孔道内进行。封装后的M_6L_4均匀分散在MIL-101孔道内。相比于纯的M_6L_4,封装后的M_6L_4的催化活性得到明显的提高。在催化苯甲醇选择性氧化反应中,M_6L_4?MIL-101体系获得的苯甲醛收率是单纯M_6L_4体系的3.5倍。而且循环5次后,M_6L_4?MIL-101体系依然可以得到高达87%的苯甲醛收率,是M_6L_4体系的近20倍。我们推测,复合材料M_6L_4?MIL-101的稳定性和催化活性大大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封装后的M_6L_4高度分散,并且MIL-101孔道的限域作用极大限度地减少了M_6L_4的流失和团聚。(2)设计了一个新型的、简单的“预配位”合成方法来调控MOFs在氧化石墨烯(GO)表面的生长和分布。在该合成过程中,预先将金属离子加入到GO分散液中,待金属和GO充分配位后,再加入有机配体生长MOFs。这种提前预配位的处理方式不仅可以避免配体的竞争配位,而且保证了金属离子和GO充分接触和配位,形成的M···GO为MOFs的生长提供了致密均匀的成核点,避免了MOFs材料的无序随机生长。用该方法制备得到的MOFs/GO复合材料,MOFs纳米颗粒均匀且致密地生长在GO表面。相比于纯的MOFs,MOFs/GO材料中MOFs颗粒具有不同的形貌且尺寸明显变小。将MOFs/GO进行煅烧后,得到的金属/rGO纳米复合材料在有机催化反应中表现出非常优异的催化性能,转换频率(TOF)值是同类催化剂的2.2倍。该合成方法为MOFs/GO和金属/rGO纳米复合材料的可控生长提供了新的思路,并有望设计和合成其他具有优越性能的MOFs/GO复合材料。(3)研制了一种新型非过渡金属异相催化剂(铝基MOFs,MOF-253),可在无溶剂条件下催化胺类的氧化偶联制备亚胺。理论计算表明,当联吡啶单元组装到MOF-253结构中后,其HOMO-LUMO能级差可以极大地降低,因此可更加高效地促进电子激发以生成超氧负离子自由基(·O_2~-)。·O_2~-非常活泼,可以催化胺类的氧化偶联,进而得到亚胺类产物。实验结果表明,在无溶剂条件下,该催化剂可高效催化胺类的自身氧化偶联,转化率和收率均高达90%。该体系对交叉偶联的选择性也高达98%。同样具有未配位联吡啶单元的H_2bpydc、bpy和ZrMOF-BIPY也具有一定的催化活性,但是相比于MOF-253,这些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差很多。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结构导致这些催化剂具有不同的HOMO-LUMO轨道能级,从而影响超氧负离子自由基·O_2~-生成的难易程度。(4)以MOP为牺牲模板,将其封装在MIL-101中并限域煅烧,制备得到MOFs封装单原子/金属亚纳米颗粒。先将MOP(以M_6L_4为例)封装于MIL-101载体内,利用MOP和MIL-101的热力学稳定性差异,将MOP的煅烧限域在MIL-101孔道内。HAADF-STEM、XPS、EXAFS以及XANES等表征结果显示,MOP坍塌后得到Pd单原子/金属亚纳米颗粒,MOP配体坍塌后形成的C-N碎片与Pd之间有电子相互作用,原位形成了Pd的保护剂。MOFs的电子传递作用及限域作用也为Pd单原子/金属亚纳米颗粒提供了稳定存在的环境。该复合材料可高效地催化硝基苯的加氢反应,并可在低压下高效地将糠醛转化为环戊酮,转化率和选择性高达99%。该催化剂在循环使用5次后催化性能基本保持不变。
【学位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O641.4;O643.36
【部分图文】:

配位聚合物,课题组


图 1- 2 多孔配位聚合物分为三类[44]。Fig. 1- 2 the three classes of Porous coordination polymers[44]性和易功能化等特点,“将设计的概念引入到由有维 MOFs 中”这一观点得到普遍的认可和迅速的illiams 课题组分别报道了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MO。他们提出次级结构单元(Secondary Building Units,解析材料的拓扑结构,并将此应用到 MOFs 的设计的巨大关注,掀开了 MOFs 材料发展的新篇章,促,Férey 课题组合成并报道了 MIL-101[47],其超高的料的另一个里程碑。MIL-101 对水和酸的稳定性很率并且微介孔共存,这些特性都为在 MOFs 材料界L-101 仍然是材料研究的热点。

结构图,结构图,三维扩展,紫色


图 1- 3 MOF-5 框架的结构图[45]。立方三维扩展结构的一个结构单元(左图);沿 a 轴框架的 100 面投影图(右图)。C,灰色;O,绿色;ZnO4四面体,紫色。Fig. 1-3 The structures of MOF-5 framework. A single cube fragment of their respecthree-dimensional extended structure (Left); {100} layer of the MOF-5 framework shown alo(right). C, grey; O, green; ZnO4tetrahedra, purple.

三维扩展,紫色,结构单元,投影图


图 1- 3 MOF-5 框架的结构图[45]。立方三维扩展结构的一个结构单元(左图);沿 a 轴方向框架的 100 面投影图(右图)。C,灰色;O,绿色;ZnO4四面体,紫色。Fig. 1-3 The structures of MOF-5 framework. A single cube fragment of their respective cuthree-dimensional extended structure (Left); {100} layer of the MOF-5 framework shown along th(right). C, grey; O, green; ZnO4tetrahedra, purple.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永富;李安帮;;加氢反应的化工安全设计探讨[J];浙江化工;2018年05期

2 于炳义;郭松;;探究预加氢反应对焦化汽油加氢精制的影响[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年06期

3 王晓明;;碳二馏分加氢反应装置提高安全性指数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2年11期

4 郑伟华;;预加氢反应系统压降大的原因分析与措施[J];河南化工;2007年01期

5 田金忠,黄宁表,刘强,黎耀忠,程溥明,扶晖,李贤均;水溶性钯-膦配合物催化1-己烯加氢反应研究[J];分子催化;1996年03期

6 罗家弼;;当前重整工艺发展中的问题与讨论[J];石油炼制与化工;1987年09期

7 刘福;赵迪顺;;不同制法的钴催化剂对CO加氢反应的影响[J];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1988年01期

8 段连运;;在Rh V_2O_3催化剂上CO加氢反应的C_2含氧化合物选择性[J];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1988年05期

9 李广年,梁义勋,张良辅,周宗仁,丁涪江;环己烯均相催化加氢反应机理的研究[J];分子催化;1988年01期

10 汪玮,李吉春,李元坤;8401催化剂的加氢反应特性研究[J];兰化科技;198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宁洁;尚贞锋;;铱配合物催化转移加氢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量子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4年

2 陶明;牛渭玲;袁茂林;陈华;李贤均;;双膦-钌配合物的合成及催化芳酮加氢反应研究[A];第三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4年

3 赵凤玉;;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选择性催化加氢反应[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4 杨朝芬;熊伟;袁茂林;陈华;李贤均;;镍配合物催化的苯乙酮不对称加氢反应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络合催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5 任蕾;范彬彬;窦涛;;ZIFs类金属有机多孔骨架材料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6 夏水鑫;侯昭胤;汪丽娜;;催化剂的碱性和氢溢流在甘油加氢反应中的作用[A];第十四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3年

7 陈慧梅;景孝廉;黄加乐;石高;杜明明;李清彪;;植物还原法制备Pd/Al_2O_3催化剂应用于蒽醌加氢反应的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3年

8 李赫楠;刘小然;肖林飞;吴伟;Hongyan Sun;;改性Mo_2C/MCM-41的制备及其催化二氧化碳加氢反应性能[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三分会:绿色化学[C];2016年

9 谭丽;庄桂林;王建国;;Pd@DUT-67的设计合成及催化硝基苯加氢反应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2分会:催化化学[C];2014年

10 潘会严;李晓红;;Pt/TiO_2@SBA-15催化剂上肉桂醛的选择加氢反应[A];第十七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会议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记者 吴长锋;加点氮化钴,二氧化碳“变废为宝”[N];科技日报;2017年

2 本报记者  马坤 实习生 王芳;“小企业”里的“大智慧”[N];北方经济时报;2006年

3 记者 杨睿赓 驻站记者 王文通;阿旗三个工业大项目同日举行开工建设和签约仪式[N];赤峰日报;2009年

4 记者 李陈续 通讯员 杨保国;我科学家发明新型金属催化剂[N];光明日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璇;金属有机骨架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氧化和加氢催化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2 王悦;乙酸甲酯加氢反应中铜基催化剂表面活性位和催化作用机制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7年

3 毛善俊;催化表面结构与环境对加氢反应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8年

4 王建强;新型钌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苯选择加氢反应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秦松;Ni催化CO_2加氢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路芳;水体系中钌催化不饱和有机物加氢反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6年

7 杨惠斌;菲加氢反应体系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8 项益智;基于脂肪醇为氢源的加氢反应体系的构建及诱发机制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9 姚燕;生物油的分馏及品位提升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10 朱闻闻;过渡金属纳米颗粒催化的选择加氢反应[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木兵;光热条件下钌/氧化铈催化二氧化碳加氢反应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

2 张独伊;非金属元素修饰钯纳米催化剂用于选择加氢反应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年

3 黄长如;钯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催化硝基苯加氢反应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7年

4 高玉祺;钌催化的碳酸乙烯酯均相加氢反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5 张童童;甲酸分解制氢及催化转移加氢反应[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6 宋鲁宁;加氢反应装置模拟及优化控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7 陈骏;喹啉和苄叉丙酮的加氢反应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8 范琳玉;两相体系中阿维菌素催化选择加氢反应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9 李丹丹;铑膦配合物的制备及其在a-蒎烯不对称加氢反应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年

10 唐晓博;铜基催化剂在甲基异丁基酮加氢反应中性能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332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8332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0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