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脂肪氧化作用于“谷胱甘肽-葡萄糖”反应形成肉香味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2 06:16
   与半胱氨酸类似,谷胱甘肽同样是肉香风味形成的重要前体化合物。本文在“谷胱甘肽+葡萄糖”美拉德反应的基础上,添加鸡脂、氧化鸡脂或脂肪氧化降解代表产物,研究脂肪氧化降解对“谷胱甘肽-美拉德反应”的影响,并对反应机制进行讨论。研究结果对进一步认识肉香味形成机理,完善“脂肪控制氧化-热反应”制备肉味香精工艺具有重要意义。(1)以鸡脂或氧化鸡脂作为脂肪的代表,设计“谷胱甘肽+葡萄糖+鸡脂或氧化鸡脂”体系,研究脂肪氧化对“谷胱甘肽+葡萄糖”体系的影响。测定反应液p H值、294 nm和420 nm吸光度,并通过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机以及气相色谱-嗅闻分析所产生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鸡脂或氧化鸡脂的加入,对p H值和294 nm吸光值影响不大,但420 nm吸光度减弱。在挥发性风味物质方面,鸡脂或氧化鸡脂的加入,谷胱甘肽与葡萄糖反应生成的含硫肉香风味化合物如噻吩并[3,2-b]噻吩,2-甲基噻吩[3,2-b]噻吩等的含量和FD值降低。同时生成了2-戊基噻吩、2-己基噻吩、2-戊基吡啶等10种新的具有长烷基链的噻吩或吡啶类化合物,且这些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气味活性。与鸡脂或氧化鸡脂比较,“谷胱甘肽+葡萄糖”美拉德反应体系存在下,醛类特别是不饱和醛类含量大幅降低,醇类和呋喃类化合物的含量增高。通过同位素标记法发现,鸡脂或氧化鸡脂的加入,对于原有“谷胱甘肽+还原糖”美拉德反应生成的38种风味物质(除2-乙基噻吩外)的形成途径没有影响。通过溶剂辅助蒸发萃取结合气质联机分析,进一步确定了氧化鸡脂对“谷胱甘肽+还原糖”美拉德反应体系的影响。根据同位素标记结果,阐明所鉴定出的50种化合物的形成途径,其中首次推断20种化合物的形成途径,包括3种1-(2-噻吩基)-1-烷基酮类化合物、5种单噻吩环类化合物、8种双噻吩环类化合物、2种苯类化合物以及2种噻唑类化合物。(2)以己醛、(E)-2-庚烯醛、(E,E)-2,4-癸二烯醛为脂肪氧化降解的代表产物,设计“谷胱甘肽+葡萄糖+脂肪醛”体系,进一步研究脂肪氧化作用于“谷胱甘肽+葡萄糖”反应的机制。在“谷胱甘肽+葡萄糖”体系中,通过同位素标记法结合液-质联用,鉴定出4种谷胱甘肽与葡萄糖形成的中间体,分别为三种具有噻唑烷结构的化合物和一种谷胱甘肽-Amadori化合物,其中m/z 251和281两种噻唑烷结构的中间体为首次鉴定出。加入脂肪醛后,通过液-质联机检测出1种谷胱甘肽与己醛形成的中间体,3种谷胱甘肽与(E)-2-庚烯醛形成的中间体以及6种谷胱甘肽与(E,E)-2,4-癸二烯醛形成的中间体,且这些中间体的结构鉴定均未见报道。制备出主要的中间体,通过质谱和核磁共振法对这些中间体结构进行鉴定,主要结构包括谷胱甘肽与脂肪醛形成的半缩醛、谷胱甘肽水解得到的半胱氨酸-甘氨酸二肽与脂肪醛形成的噻唑烷等。将所制备出的中间体加热反应,通过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机分析所产生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对所检测到的挥发性化合物形成途径进行进一步推测,如1-己硫醇、2-丙基噻吩和2-己基噻吩等在加热条件下,可由这些中间体直接与硫化氢反应,脱去肽链部分后被释放出来。
【学位单位】:北京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S264.3;O643.12
【部分图文】:

结构式,美拉德反应,风味形成,肉香


第 1 章 绪论甘肽-美拉德反应”在肉香风味形成中的作用的形成包括美拉德反应、脂质氧化降解以及美拉德反应与而目前,为了研究美拉德反应在肉香风味形成中的作用,模型反应体系[1-3]。但是在实际体系中,肽除了可降解为也可以直接参与反应,生成香气物质。因此,“肽-美拉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4-6]。

形成途径,烷基,脱氧葡萄糖,醛酮


(b)被标记并具有单呋喃环或噻吩环类化合物表2.6中,大部分具有一个呋喃环或噻吩换的化合物形成途径已经有所报道[50-54],且与同位素标记的情况相符。但 2-乙基噻吩(14)、2-乙酰基-3-甲基噻吩(33)、2-羰基-2,3-二氢噻吩(35)、2,3-二甲基噻吩(41)和 3-乙酰基噻吩(43)的途径还未见报道,图 2.2 为这五种化合物的可能形成途径。1-脱氧葡萄糖醛酮、3-脱氧葡萄糖醛酮和来自 1 或 3-脱氧葡萄糖醛酮的 4 碳或 5 碳片段与 H2S,乙醛或巯基乙醛反应,然后环化脱水产生这些化合物。

形成途径,脱氧葡萄糖,醛酮,噻吩


图 2.1 三种 1-(2-噻吩基)-1-烷基酮的可能形成途径(b)被标记并具有单呋喃环或噻吩环类化合物表2.6中,大部分具有一个呋喃环或噻吩换的化合物形成途径已经有所报道[50-54],且与同位素标记的情况相符。但 2-乙基噻吩(14)、2-乙酰基-3-甲基噻吩(33)、2-羰基-2,3-二氢噻吩(35)、2,3-二甲基噻吩(41)和 3-乙酰基噻吩(43)的途径还未见报道,图 2.2 为这五种化合物的可能形成途径。1-脱氧葡萄糖醛酮、3-脱氧葡萄糖醛酮和来自 1 或 3-脱氧葡萄糖醛酮的 4 碳或 5 碳片段与 H2S,乙醛或巯基乙醛反应,然后环化脱水产生这些化合物。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Hall N.J.;Ali J.;Pierro A.;Eaton S.;贺莉;;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婴的总谷胱甘肽水平没有降低[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儿科学分册);2005年11期

2 杨爱玲;谷胱甘肽研究(开发)[J];甘肃科技;2002年Z1期

3 鲍扬漪,高蓉,朱晓梅,牛玲,聂泽峰,时峰,史杏英;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谷胱甘肽-S-转移酶π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2年02期

4 夏弈明;总谷胱甘肽和氧化型谷胱甘肽的测定方法[J];生理科学;1988年05期

5 齐凤菊,周玫,孔华,陈瑗;血浆、红细胞和组织中硒谷胱甘肽过氧酶的测定方法及健康成人的测定值[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89年03期

6 蔡银龙;谷胱甘肽-S-转移酶是抗血吸虫疫苗的潜在组份吗?[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1989年06期

7 沈定树;血浆谷胱甘肽测定的一些改进[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1989年01期

8 李长德;各种肝病患者血浆谷胱甘肽测定的意义[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1989年01期

9 周金鑫,张孝慈,卓肇文,刘树魁;100公斤压榨鲜酵母生产谷胱甘肽的技术[J];氨基酸杂志;1989年02期

10 李中东;郭涛;韦企平;杨春霞;;健康“防火墙”——谷胱甘肽[J];家庭医药;2008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为体;血红素加氧酶-1和硫化氢通过调节谷胱甘肽及氧化还原稳态介导紫花苜蓿的耐镉性[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2 陈丹;谷胱甘肽S-转移酶pi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分子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3 谭祥;家蚕嗅觉相关谷胱甘肽-S-转移酶BmGSTD1的结构与功能[D];西南大学;2012年

4 柳志学;可逆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其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D];延边大学;2017年

5 于高波;油菜素内酯促进番茄体内百菌清降解中谷胱甘肽相关解毒途径的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6 刘建华;谷胱甘肽及衍生物与金属离子相互作用理论研究[D];江南大学;2012年

7 刘娜;丙酮酸调控小鼠卵母细胞排卵后老化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8 梁国斌;产朊假丝酵母生产谷胱甘肽过程控制与优化[D];江南大学;2008年

9 曹新燕;性成熟和促性腺激素对小鼠卵母细胞体外发育能力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10 刘惠;酵母生物转化生产S—腺苷—L—蛋氨酸辅产谷胱甘肽机理及工艺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黎明;重要生物小分子谷胱甘肽的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质谱分析[D];吉林大学;2019年

2 赵健;脂肪氧化作用于“谷胱甘肽-葡萄糖”反应形成肉香味机制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2018年

3 李承娜;谷胱甘肽脂质体制备及特性研究[D];深圳大学;2018年

4 张玮杰;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Flavokawain A抗前列腺癌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5 周艳玲;谷胱甘肽对黄颡鱼生长性能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6 孟焕;谷胱甘肽大鼠肝脏吸收动力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7 王晓哲;利用大豆黄浆水发酵生产谷胱甘肽的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3年

8 万伟建;耦合树脂分离酶法合成谷胱甘肽研究[D];南昌大学;2018年

9 姜伦;基于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对谷胱甘肽及相关酶活性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7年

10 黄娟;宿主抵御病原菌入侵的新机制:病原菌效应蛋白的谷胱甘肽化修饰[D];西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377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8377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f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