吖啶咪唑类环蕃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识别性能研究
【学位单位】: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O657.3
【部分图文】:
FLUOROPHORE?RECEPTOR?FLUOROPHORE?RECEPTOR??图1-2?PET过程的识别机理??Stalke课题组『44]利用PET原理以吖啶为荧光基团设计合成了受体分子Rl,??荧光光谱测试显示受体R1能选择性地结合Zn2+和Cd2+,并引起荧光强度增强。??受体与离子结合的单晶结构揭示了作用的方式,受体与离子作用后,阻断了电子??转移,PET过程受到抑制,进而使受体分子R1荧光强度增强。??Me?Me??R1?个??图1-3受体分子R1的结构图及RrZn2+和Rl,Cd2+的单晶图??1.2.?1.3?激基缔(复)合物(Excimer/Exciplex)??Excimer/Exciplex型荧光受体分子[4546]含有两个荧光基团,两个荧光基团完??全相同时,当其中一个处于激发态的荧光基团(单体)与另一个处于基态的荧光??基团接近时
R1?个??图1-3受体分子R1的结构图及RrZn2+和Rl,Cd2+的单晶图??1.2.?1.3?激基缔(复)合物(Excimer/Exciplex)??Excimer/Exciplex型荧光受体分子[4546]含有两个荧光基团,两个荧光基团完??全相同时,当其中一个处于激发态的荧光基团(单体)与另一个处于基态的荧光??基团接近时,进而形成分子内激基缔合物(Excimer),双重荧光现象可被观察到,??单体荧光基团的荧光发射为短波长,激基缔合物的荧光发射是强而宽的长波长。??相反,激基复合物(Excblex)则是两个焚光基团不完全相同。Excimer/Exc^ilex??过程形成受两个焚光基团之间距离的影响,形成Excimer/Exc^jlex的激发态焚光??基团与基态荧光基团之间的距离大概为3.5?A,识别机理如图1-4所示[47]。受体??在与客体作用后
<4^-;^V?h?I??Wb??〇??图1-5受体分子R2-R4的结构图及识别作用机理图??1.2.2?UV识别方法??紫外-可见(UV-vis)光谱由于所用仪器较普遍、操作简单,己成为比较常??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泓彦;何志强;刘莉莉;;吖啶酯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研究与发展[J];生物技术世界;2016年05期
2 庄惠生,王琼娥,陈国南,黄金陵;6种不同取代基的双吖啶类探针的化学发光性质及其构效关系的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4年12期
3 永盛肇;佐藤喜宣;尾原正弘;上间裕代(琉木);张友之;;用阿的平及吖啶黄希氏夫试剂二次染色从体细胞的同一检材中判定性别[J];刑事技术;1989年03期
4 达世禄,赵文宽,邱遥龄,冯奇;吖啶作为检测试剂脂肪醇和脂肪酸的间接光度高效液相色谱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9年02期
5 刘秀芳;王丽;李娟;高源;梁艳;;米索前列醇配伍伊沙吖啶应用于中孕引产的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0年24期
6 谭广辉;李贵荣;王永生;刘云富;;吖啶红-共振荧光光谱法测定水溶液中的苯酚[J];分析化学;2008年05期
7 陈友为;韩志辉;;铬(Ⅵ)-吖啶红体系荧光猝灭法测定痕量碘[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6年04期
8 陈敬华;张静;庄惠生;陈国南;;双吖啶衍生物与核酸作用的光谱分析[J];分析化学;2005年11期
9 江嵩寿;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咔唑中的不明物[J];燃料与化工;2002年03期
10 庄惠生,王琼娥,陈国南,张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试剂吖啶酯的合成新路线[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8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倩;吖啶类及铂—吖啶类抗肿瘤药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东南大学;2018年
2 田林;吖啶酮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性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7年
3 王旖旎;基于组学技术对吖啶酮衍生物8a抗肿瘤机制的研究[D];清华大学;2016年
4 刘福龙;硼酸吖啶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活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郑子圣;高价碘介导下三唑吡啶类、吖啶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6 徐秦峰;吖啶酯化学发光体系及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7 张昊;吖啶类化合物电致化学发光及离子液体功能化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8 陈新友;砷(Ⅲ)西弗碱和吖啶衍生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D];武汉大学;2014年
9 李林波;功能型有机荧光小分子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10 李伟;含有糖基片段的DNA双插入剂和氨基糖有机锡羧酸酯的合成及活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迪;基于吖啶衍生物的热活性延迟荧光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9年
2 产大伟;新型吖啶并咪唑类有机小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发光性质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9年
3 周纪;吖啶咪唑类环蕃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识别性能研究[D];福州大学;2018年
4 赵耀东;兼具IE和TADF性能的咔唑—吖啶化合物的合成和性能研究[D];山西大学;2019年
5 刘美岑;几种基于吖啶酮衍生物的光学和电化学传感方法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8年
6 陈先桂;环己酮参与的吖啶及咪唑衍生物的合成研究[D];湘潭大学;2018年
7 崔志闪;EGFR和Src双靶点氮杂吖啶类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D];清华大学;2017年
8 赵式樱;八氢-9-苯乙酰胺基吖啶药代动力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9 李佩;吖啶衍生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10 秦文灵;几种吖啶酯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392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839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