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表面修饰层状结构半导体光催化还原空气中关键组分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1 12:01
   在当今全球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大背景之下,光催化技术作为太阳能最有效的利用形式之一,以其绿色,环境友好对低浓度污染物及气相污染物也有好的去除效果、催化材料易得、运行成本低等特点受到广大研究者的关注。目前半导体光催化技术已经在环境污染控制、能源产生等方面展现出了相当的应用潜能。除此之外,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表明,光催化过程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光生电子还可以还原O2、N2等空气中关键组分气体,分别产生可供人类生产生活所利用并且具有高附加值的活性氧物种和铵,该类反应直接利用自然界中的无处不在的空气,水为原料,以太阳光为反应条件,在十分绿色温和的条件下就可以制备出工业上需要高温高压或其他复杂条件才能获得的产品,故光催化还原气体小分子的反应研究在环境治理和工业能源领域均有着极其重要的研究意义,而设计并合成出对于该类特定反应有优异催化效果的光催化剂是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尽管近年来不少研究者在光催化还原气体小分子方面也有一些成果,但目前已报道的文献中,大数催化剂光催化还原氧气和氮气小分子的效率依然相对低下,且存在催化剂易失活等致命性问题,导致该技术距离实际应用始终还有较大的差距。在大多数情况下,造成该反应效率低下及催化剂失活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气体的有效吸附是其还原反应发生的前提,而大多数催化剂的表面缺少有效的吸附位点,因此导致催化剂对气体小分子的吸附受限。2.N2和02作为空气中的关键组分,其自身结构性能十分稳定,因此具有较高的活化势垒,若催化剂在吸附气体小分子之后无法有效将其活化的话,普通的光催化剂很难将其直接还原,导致反应无法高效进行。3.该类反应过程中,气体小分子反应过程中易发生无法脱附于或填充在活性位点的现象,这种现象将直接导致催化剂的失活。因此本论文聚焦于通过简单表面改性技术,一方面致力于在低活性半导体催化剂表面引入新的活性位点,使其转化为高活性催化剂,另一方面希望有效促进现有的高活性催化剂表面活性位点的原位再生,解决其在反应过程中发生的失活问题,从而提高其使用寿命。同时我们还结合了各种前沿的材料表征技术,先进的电镜技术以及理论计算的方法,从催化剂表面原子结构和局部电子结构的角度,阐述了表面改性技术对催化剂表面活性位点的调控作用机制及对空气中关键组分N2和02分子光催化还原促进的机理。全文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1.以固氮酶中的关键活性物质钼铁辅因子的结构为灵感,我们采用超声剥层结合二次水热表面铁修饰的策略,设计合成了单原子铁表面修饰的少层二硫化钼光催化剂用于氮气的还原反应。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这样一种仿生光催化剂不仅固氮活性好,选择性高,同时还具有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和循环使用性。它清晰完整的晶体结构使得我们能够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与实验结合的方式,更加准确地揭示该催化剂表面氮气还原反应进行的机理和路径。2.通过简单的表面磷酸修饰策略,我们有效地实现了 BiOCl(001)面氧空位在紫外光作用下的原位再生,同时显著促进了(001)晶面暴露BiOCl的可持续分子氧活化性能。实验证明,磷酸修饰后的氯氧化铋在相同条件下产生的强氧化性活性氧物种超氧负离子和羟基自由基的量相比它修饰前均明显增加,而中间产物弱活性氧物种双氧水的分解加速。同时理论计算证明磷酸与氯氧化铋表面三氢键的相互作用,有效的降低了样品氧空位形成能,使得氧空位在紫外光照射下更容易再生,实验结果催化剂的循环使用性明显提高。随后,我们以五氯酚钠为目标污染物,对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进行评价。
【学位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O643.3;O644.1
【部分图文】:

容量变化,太阳能,光能,半导体光催化


2006?2007?KNM?2009?2010?2011?20U?2019?2014?301S?201t??图1.1?(a)光能太阳能的主要利用形式(b)?2006-20]6年太阳能容量变化??1.1.1半导体光催化的基本原理??

示意图,光催化反应,原理,过程


催化技术的规模化的应用16】。??2006?2007?KNM?2009?2010?2011?20U?2019?2014?301S?201t??图1.1?(a)光能太阳能的主要利用形式(b)?2006-20]6年太阳能容量变化??1.1.1半导体光催化的基本原理??半导体结构中包含被电子填充的价带顶和电子未填充的导带底,两者之前由禁??带隔开,二者之间的能量相对差值就被定义为我们通常所说的带隙能。那么对于一??1??

单胞,晶胞结构,侧视图,俯视图


地应用于光催化领域,并逐渐替代传统Ti02光催化剂成为了新的研宄热点。??1.2.1二硫化钼半导体基本结构与性质??TMDCs是具有MX2型的半导体,M代表过渡金属(如Mo、W等),X代表??硫族元素(如S、Se、Te)。TMDCs的研宄历史非常悠久,1923年Linus?Pauling??就确定了其结构,到1960s己经发现了超过60种TMDCs。M0S2和WS2可能是自??然界中仅存的层状晶体TMDCs以M0S2为代表的2D过渡金属硫化物(TMDCs)??由于具有特殊的能带结构、半导体或超导性质以及优秀的机械性能等,在纳米电子??器件和光电子学等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1]。??二硫化钼(M〇S2)是一种带有金属光泽的黑色粉末,作为一种代表性层状的??过渡金属硫化物,其独特的三明治结构和高比表面积,高化学稳定性和对可见光的??强吸收等特性也成功的吸引了光催化研宄者们的目光。MoS2有IT、2H、3R三??种晶体结构,其中1T-MoS2和3R-MoS2处于亚稳态,常态下能稳定存在的是??2H-M〇S2[22]。它的禁带宽度随其厚度变化可调,它层内通过牢固的Mo-S化学键相??连,而c轴方向层之间则通过作用力较弱的范德华力结合,因此层与层间很容易剥??离[23]-[24]〇??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谦;聂小春;査孟;;金属配合物光催化还原二氧化碳的研究进展[J];化工管理;2017年22期

2 赵玉坤;汪园园;籍宏伟;马万红;陈春城;赵进才;;多溴联苯醚的光催化还原脱溴[J];化学进展;2017年09期

3 王冰;赵美明;周勇;闫世成;邹志刚;;光催化还原二氧化碳制备太阳燃料研究进展及挑战[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7年03期

4 ;新疆理化所在光催化还原二氧化碳研究中取得进展[J];河南化工;2016年02期

5 缪应纯;王刚;高亚玲;吴仕鹏;;光催化还原硝酸根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34期

6 徐玉欣,李越湘,彭绍琴;银铜离子复合体系的光催化还原[J];环境化学;2004年05期

7 付宏祥,吕功煊,李新勇,李树本;重金属离子的光催化还原研究进展[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1995年04期

8 孟元华;;杂多酸光催化还原回收废水中银的试验探讨[J];职业与健康;2014年01期

9 李秋艳;刘雪凌;丁德玲;苏芳;;太阳能光催化还原二氧化碳研究进展[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2年02期

10 谢玲莉;;光催化还原二氧化碳为燃料:机遇和挑战[J];中国科技信息;2015年Z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朱行;碱改性g-C_3N_4光催化还原CO_2的性能提升机制及其拓展应用[D];浙江大学;2017年

2 熊卓;金属改性耦合形貌调控TiO_2光催化还原CO_2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3 陆磊;表界面调控改善LaTiO_2N光催化还原CO_2性能及机理研究[D];南京大学;2018年

4 焦星辰;二维金属硫/氧化物的可控制备及其光还原二氧化碳性能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5 欧延;碳纳米管和二氧化钛复合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光催化还原氧化性能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6 李平;微纳结构光催化剂的光生载流子行为调控及其光催化还原二氧化碳性能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7 涂文广;二氧化钛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调控及其光催化还原CO_2为可再生碳氢燃料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8 陈京帅;金属硫化物的制备及其用于甲醇中光催化还原CO_2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9 毛劲;不同微结构的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还原CO_2性能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10 刘心娟;微波法合成高效纳米复合光催化剂及其在光催化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丹丹;Fe-MIL-101和Bi_2Ti_2O_7/TiO_2光催化还原水体中六价铬[D];云南大学;2017年

2 衣晓虹;MOFs及其复合物光催化还原Cr(Ⅵ)及降解有机污染物性能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9年

3 郑灏亮;铜酸镧光催化还原二氧化碳与分解水性能研究[D];南京大学;2019年

4 李栋;聚光光催化还原CO_2及动力学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8年

5 李鹏辉;掺杂、复合改性石墨相氮化碳光催化还原CO_2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8年

6 周严;钒酸铋/石墨烯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还原CO_2性能的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8年

7 肖俊峰;碳点的纤维负载及其光催化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8 李胜男;掺杂LiNbO_3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还原硝酸盐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9年

9 熊梧琬;Ti_3C_2T_x基光催化材料制备及其光还原CO_2性能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9年

10 刘康利;BiOBr/Fe_xO_y@ACSs的制备及其光催化还原CO_2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500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8500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2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