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超临界流体色谱技术的海风藤化学成分分离分析研究
【学位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Q464;O652.63
【部分图文】:
[81]。由于流动相中较少使用水,和水-有机体系比较,化合物和固定相之间的作用更加??突出[71]。如图1.7所示,采用纯C02做流动相的SFC更接近正相色谱,而加入极性改??性剂后采用烷基键合固定相,可以模拟反相色谱,加入水做改性剂后可以模拟离子交换??色谱等。因此适当的改变操作条件可以使SFC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Alcohols?Acids?Inorsanlc?ions??Ethers?Anilines?Primary?aliphatic?Large?proteins??Pentane?Esters?Amides?amines?Amphoterics?Peptides?DNA/RNA??increasing?pofarrty??????;?I??’?.;!??i?.....?J?!??:...............;...........................丨??:?mmiu?t?j?pj'iimHii?;??;?;??u?!iim{rm-..?:??图1.7使用添加剂和改性剂的SFC应用范围[711??Fig.?1.7?The?application?range?of?SFC?with?co-solvents?and?additives171]??最后,SFC的检测有很多方法:当使用纯C02时,可以使用火焰离子化或者红外检??测器;当?C02?中加入改性剂,可以使用?UV,?ELSD,?MS,?CAD(charged?aerosol?detection),??或者AFD(acoustic?flame?detection)。如果拆分手性物质
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色谱上常用保留因子的对数(log?k)表示。字母E,?S,?A,B和??V是对溶质分子的描述,每一个描述符都表示特定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小写的字母表??示模型的系数或者系统常量,各个系数表示的意义如图1.8所示。??log?/r?=?c?+?eE?+?+?+5S?+??I?/?/??i?\\w\\\\\??i?Dispersion?interactions??Cavity?effect??vwwww?/?^?-??Interactions?related?to?n/n?electrons??n?\\ww\\\??\\\\\\\\\?acido-basic??dipole-dipole?interactions?/?interactions??H??\\\\\\\\\?-??图1.8?LSER模型中相互作用图示??Fig.?1.8?Representation?of?the?interactions?measured?by?the?LSER?study??其中E是过剩摩尔折射率(从分子的折射率计算)和表达从Tt到n电子极化率的贡??献(电荷转移作用和色散力作用);S是偶极和极化率(偶极一偶极、偶极一诱导偶极??作用力);A和B分别表示溶质形成氢键能力包括酸度(给电子能力)和碱度(接受电??子能力);V表7F麦高文(McGoWan)特征体积(表征化合物的分子体积的大小,描述??色散作用力)。因此,LSER可以从分子水平上将溶质的理化性质和体系不同类型的溶质??-溶剂
碳和改性剂的比例在进样前后保持一致。Larry?Millei?等[124H羊细考察了这两种进样方式??对峰形的影响,如图U5所示,在相同进样质量情况下,考察不同进样体积和进样方式??的影响。图1.15?A-D为混合改性剂进样,随着进样体积逐渐増加(从0.63?mL到5?mL),??可以看到峰逐渐变形展宽,分离度下降。图1.15E为改性剂进样,其进样体积与图1.15D??一样都为5mL,但是明显看到图1.15E的峰形和分离度远远好于图1.15D。因此在制备??色谱上改性剂进样方式被大量采用,以避免峰形失真,特别是保证了在大进样情况下峰??形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辛华夏;彭子悦;江大森;傅青;金郁;梁鑫淼;;反相液相制备色谱法结合超临界流体制备色谱法分离纯化海风藤中的化合物[J];色谱;2018年05期
2 崔婷惠;李恒;唐石云;刘春波;高晓华;李振杰;张凤梅;杨光宇;蒋薇;刘志华;缪明明;何沛;申钦鹏;;超临界流体色谱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卷烟主流烟气中醛酮类化合物的研究[J];分析测试学报;2018年07期
3 宋继国;;超临界流体色谱在有机分析中的应用进展[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4 潘峰云,张亮,杭太俊,安登魁;离子对-超临界流体色谱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J];药学进展;2000年06期
5 周良模;沈玉峰;;超临界流体色谱的进展[J];分析化学;1991年08期
6 沈惠能,汤维绪,蔡珍红,谢淑英,刘启嘉,杨振生,龙连科,章元琦;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色谱[J];色谱;1985年02期
7 吴道鸿;;超临界流体色谱简介[J];江苏化工;1987年03期
8 戴朝政,李浩春,卢佩章;描述超临界流体色谱保留值规律的基本方程[J];色谱;1988年05期
9 张清民,顾学裘;新的色谱分离技术—超临界流体色谱[J];沈阳药学院学报;1988年03期
10 刘立竹;杨白玉;;色谱学新技术——超临界流体色谱[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8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辛华夏;基于超临界流体色谱技术的海风藤化学成分分离分析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8年
2 夏文;海风藤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黄晓佳;新型高效液相色谱键合固定相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3年
4 卜春苗;极性/电荷可控聚合物刷型混合模式固定相的制备及色谱性能[D];西北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庞斐;超临界流体色谱提纯青蒿素的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潘晋亨;超临界流体色谱串联质谱法对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表征[D];北京化工大学;2017年
3 邢华医;小胶质细胞激活模型的建立及海风藤影响作用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周鹏;超临界流体色谱工作站的设计和开发[D];东南大学;2015年
5 徐荣来;新型硅胶键合固定相的合成与评价[D];江南大学;2008年
6 刘敏;大环超分子高效液相色谱键合固定相制备和性能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7 邓志华;高效液相色谱刷型固定相的合成与应用[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萍;新型内嵌三嗪环酰胺固定相的制备、评价及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9 郭宏越;赖氨酸两性离子固定相的制备及其色谱评价[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10 胡定炜;层层自组装高效液相色谱固定相制备及评价[D];河南工业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556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855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