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磺酸化聚苯胺—壳聚糖氧化还原电容器电化学传感研究
【学位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O657.1;TP212
【部分图文】:
.2?SPAN的电化学性质研究??为了研究SPAN的电化学性质,通过循环伏安法分别研究了?SPAN修饰电极和??NI修饰电极在不同pH值(5.3、7.4、9.2)的PBS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电位窗??-〇_4?0.8?V,扫速为50?mV?s-1。众所周知,在强酸性溶液中,PANI修饰电极有两??化还原峰分别对应于还原态聚苯胺/翠绿亚胺和翠绿亚胺/氧化态聚苯胺转变的过??随着pH的增加,两对氧化还原峰会重叠形成一对氧化还原峰⑵]。如图2.2所示,??
这说明SPAN的氧化还原活性延伸至中性,甚至是弱碱性溶液,主要原因是由于苯环??上强吸电子基团-S03H的存在[21]。同时,SPAN修饰电极和PANI修饰电极的氧化还??原峰的电位均负移,对应着高度pH依赖性的去质子化/质子化过程。另外,如图2.2B??所示,在pH?7.4的PBS溶液中,SPAN的氧化峰电位和还原峰电位分别在+0.23V和??-0.07V。因此,由SPAN的氧化峰电位和还原峰电位的平均值,可得SPAN的氧化还??原电位(E0?=?+0.08V,vs.Ag/AgCl)。??A?20-?B?too-?a??f?〇:?l??-20-?\y?-loo-?y??-0.4?-0.2?0.0?0.2?0.4?0.6?0.8?-0.4?-0.2?0.0?0.2?0.4?0.6?0.8??Potential^?Potential/V??图2.2?PANI修饰电极(A)和SPAN修饰电极(B)分别在pH?5.3?(a)、pH?7.4?(b)和pH??9.2?(c)的PBS溶液中的循环伏安图,扫速为50?mV?s-1??2.2_3?SPAN-CS修饰电极的氧化还原电容器性质研究??以CS膜修饰电极作为对比,利用循环伏安法研宄了?SPAN-CS修饰电极氧化还??原电容器性质。如图2.3A所示,在PBS溶液中,SPAN-CS修饰电极的循环伏安图与??CS修饰电极的循环伏安图类似,没有观察到氧化还原峰。该结果表明嵌入CS膜中??的SPAN无法与基底电极直接进行电子交换。在含有50.0哗〇11/1?FcCOOH和50_0??gmol?L-1?Ru(NH3)6C13的PBS溶液中(图2.3B)
CS修饰电?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正圆;阳志高;;四步法书写氧化还原离子方程式及电极方程式[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年20期
2 朱雯雯;;浅议“氮和磷”的知识点[J];数理化学习(高中版);2016年12期
3 徐春祥;;感悟化学试题的解法与启示[J];数理化学习(高中版);2016年11期
4 胡显奎,林少全,刘振兴,冯开才;氧化还原活性碳纤维的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01年02期
5 胡显奎;;氧化还原活性碳纤维的研究概况[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6 邵学俊;;质子酸碱与氧化还原[J];化学通报;1987年11期
7 C.W.琼斯;何辰庆;;1 生物动能学导言[J];微生物学杂志;1987年03期
8 王承业;有机化学中的氧化还原[J];渤海学刊;1988年04期
9 ;氧化还原[J];环境科学丛刊;1988年02期
10 陈行琦,刘建华;邻苯二酚型氧化还原交换树脂[J];离子交换与吸附;1988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琦;氧化还原光学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其生物成像应用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7年
2 王慧泽;高分散表面复合多相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其应用[D];南昌大学;2018年
3 樊冬玲;降雨对垃圾填埋场污染地下水氧化还原分带及其污染物降解影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毛慧;醛的Mannich乙酰胺化及氧化还原胺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于法标;氧化还原近红外荧光探针的合成与生物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6 宋平;碗状钒酸盐和Lindqvist型钼钨酸盐衍生物氧化还原及非线性光学性质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良伟;活细胞内氧化还原信号相关的小分子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与测试[D];兰州大学;2013年
8 王瑛;多胺促进霍山石斛类原球茎芽发生及作用机理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9 李英贤;肝细胞生成素生物学作用的调控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3年
10 杨红晓;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加氢性能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彦君;基于磺酸化聚苯胺—壳聚糖氧化还原电容器电化学传感研究[D];西北大学;2018年
2 王晚霞;pH和氧化还原双重响应的介孔硅纳米载药体系的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8年
3 王向贝;固定化氧化还原介体强化偶氮染料生物脱色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4 王雷;基于金属离子液体氧化还原对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5 玉富达;准固态超级电容器用氧化还原介质掺杂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华侨大学;2013年
6 孙倩倩;单细胞内氧化还原相关活性小分子的原位动态分析与细胞功能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王晶晶;酚类化合物氧化还原机理的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8 李学全;氧化还原刺激响应前药胶束的构建及表征[D];西北大学;2012年
9 杨浈;腐殖酸大小分子氧化还原能力及其氧化还原官能团的分布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10 颜健康;氧化还原穿梭电对法提高膜电极寿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753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875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