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纳米催化剂的原子数和原子序对催化反应的调控机制

发布时间:2020-11-21 03:51
   纳米催化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近些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纳米晶粒的原子数和原子序是纳米材料体系的两个重要参数。其中原子数主要是由纳米催化剂的尺寸决定的,精细的的纳米尺寸调节可以有效控制纳米晶粒中的原子数目。原子序主要是指在双金属或者多金属体系中,不同原子之间的相对排列方式,主要分为有序排列和无序排列两种。原子数以及原子序对纳米催化材料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具有重要的影响,而这种纳米晶的结构变化也会导致催化反应的活性、选择性以及稳定性发生改变。目前,对于纳米晶粒的原子数、原子序与催化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以及其中的作用机制等问题,仍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在此,对于原子数方面,我们在不同体系中不断降低纳米催化剂的尺寸,并且我们将尺寸调节程度从3 nm左右的纳米团簇结构一直控制到纳米颗粒尺寸调节的极限,即单原子结构。我们深入探究了这些小尺寸的纳米晶粒与组成相同的较大尺寸的商用催化剂之间催化性能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的本质来源。对于原子序方面,我们主要集中在双金属材料体系。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我们通过利用大尺寸(100 nm)的商用碳化硅进行酸刻蚀反应合成了3.2 nm左右的碳化硅团簇结构,并且我们发现,当碳化硅尺寸从商用降低到量子点级别时,其表面由疏水性转化为亲水性,说明这种尺寸差异能很大程度上影响催化剂表面性质。我们比较了商用碳化硅和碳化硅量子点的二氧化碳加氢活性,发现亲水性的碳化硅在同等反应条件下的质量活性比疏水性的商用碳化硅高出3个数量级。进一步的机理研究表明,碳化硅量子点的活性增强与亲水性密切相关。具体地说,亲水性的碳化硅量子点表面是富含羟基的,这种表面羟基中的H原子能直接加入到CO2中,形成HCOO*中间物种,从而直接参与了二氧化碳加氢反应过程。这种独特的反应路径降低了 HCOO*的生成能垒,很大程度上促进了 CO2的活化,从而提高了 CO2加氢反应的活性。2.我们合成了负载在Ni纳米颗粒上的Pt单原子催化剂Pt1/Ni,并将其用于3-硝基苯乙烯加氢反应过程中。发现其催化活性比Pt颗粒尺寸为3 nm左右的商用Pt/C高出一个数量级,并且Pt1/Ni催化生成3-氨基苯乙烯的选择性99%,而Pt/C在同等催化条件催下的3-氨基苯乙烯选择性仅为50%左右,并且我们发现,当用活性炭(C)、TiO2、SiO2和ZSM-5分别取代Pt1/Ni中的Ni纳米颗粒,作为衬底材料时,虽然催化选择性不受影响,但是催化活性大大降低。通过进一步的原位机理研究我们发现,对于Pt1/Ni纳米晶体而言,不仅在Pt原子上吸附的H原子增加了 3-硝基苯乙烯加氢的活性,而且在Ni原子上吸附的H原子通过扩散过程也能参与催化反应。因此,Pt1/Ni纳米晶体的高活性主要来源于H2在Pt和Ni原子上的自发解离,以及H原子在Ni纳米晶上的表面扩散。而选择性主要是来源于单原子结构对底物分子吸附构型的影响。3.我们合成了一种有序排列的PdFe金属间化合物,并且发现在二氧化碳加氢转化为甲烷的过程中,PdFe金属间化合物的转化效率(TOF)达到了 86 h-l,分别为同等反应条件下无序PdFe合金(fcc-PdFe)和Pd/C的7.4倍和11.0倍。说明纳米催化剂中原子排列方式对于二氧化碳加氢反应有重要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可控改变双金属体系中的原子序来调节催化反应活性。具体的机理解释还在进一步探索中。
【学位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O643.36
【部分图文】:

纳米颗粒,图像,密集度,前驱体


值采用不同的构象状态和尺寸。较低的pH值有利于形成更大、密集度更高的聚??合物前驱体,导致了大尺寸Au?NPs的形成,而更高的pH值有利于形成更小、??密集度更小的前驱体,最终得到小尺寸的AuNPs,如图1.2所示。??.■??;?m??3?冒,??图1.2不同pH值条件下合成的Au纳米颗粒的TEM图像。括号中表示的是对应pH条件??下的纳米颗粒的平均尺寸:(a)?5.5(6.3),(b)?6.1(5.4),?(c)?6.3(4.7),⑷?6.5(6.0),(e)?6.8(3.6),(f)??7_0(3.3),?(g)?7.5(2.6),?(h)?8(2.2)。所有?TEM?的放大倍数都相同。??3??

形貌,前驱体,纳米,比例


长过程速率从而调控Pt纳米晶的形貌。因为Pt4+金属前驱体的还原速度要比P¥+??金属前驱体慢很多,所以当提高初始加入的前驱体中Pt4+的比例就会导致成核阶??段的速率和核的数目降低,最终Pt纳米立方体的尺寸变小,如图1.3所示。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有效合成尺寸在1-10?nm的Rh,?Pd,?Ru等金属纳米颗粒,说明这??种方法具有一定普适性。??m?10?^?r??S?i??I?Z?1??|?6;?L??2.阶?I?pt4.??G?—— ̄ ̄ ̄*?———*——一^―?*???◎?2&?40?m?80?100??Reiallve?Precpmor?Rallo??图1.3在不同两种前驱体比例条件下得到的Pt纳米立方体的TEM图像。??除了这种方法以外,可以在反应体系中引入较小尺寸的纳米晶作为“晶种”,??加入反应体系中的前驱体全部用来“生长”,这样既可以将成核和生长过程分开进??行,也可以通过改变“晶种”的加入量来改变核的数目从而有效的控制纳米晶的尺??寸,这种简单有效的方法被称为“seed-growth”法。??用溶胶凝胶法控制金属纳米晶尺寸的一个特殊体系是单原子体系,如图1.4??所示。单原子是尺寸或者说是原子数调节的极限,单个的原子很难稳定存在,在??异相催化体系中

单原子,金属氧化物,金属表面,衬底


:x>?一??Minimizing?Metal?Sizes??图1.4纳米颗粒表面活化能随尺寸变化示意图。??单原子体系也可以进行扩大,在多孔材料上可以进行离子交换的单中心金??属,例如金属-有机框架结构(MOFs)和沸石中的金属离子也可以归为单原子体??系。??、?…昏??M8—1?^sm??图1.5金属单原子分别负载在(a)金属氧化物、(b)金属表面和(c)石墨烯衬底上。??将单原子固定到特定衬底上遇到最大的问题是原子之间容易发生团聚,在溶??胶凝胶法合成过程中,由于金属前驱体本身就是单核有机金属配合物,所以只需??要金属前驱体中的配体和衬底表面的基团或者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等较强的相??互作用力,就可以实现单原子的“固定”,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衬底表面的基团或??者原子取代金属前驱体中的配体与中心金属离子成键。在许多不同的催化过程??中,金属活性位点不能被配体过多包裹,会影响金属中心和底物分子的相互作用,??这需要催化剂的后处理过程来去除无用甚至有毒的配体,例如可以升温烧结,加??入还原剂进行还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戈钧;;生物-化学复合纳米催化剂体系应用基础研究[J];科学通报;2016年36期

2 钱伯章;;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开发纳米催化剂[J];石油知识;2014年06期

3 ;印度石油研究院开发多种纳米催化剂[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5年09期

4 李雅丽;;印度石油研究院开发多种纳米催化剂[J];石油化工技术与经济;2015年04期

5 高昂;;纳米催化剂颗粒的热力学分析[J];才智;2010年19期

6 郑华均,刘化章;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及应用的研究进展[J];浙江化工;2003年02期

7 ;铂纳米催化剂研究获重大突破[J];浙江化工;2016年11期

8 ;胜利纳米催化剂稠油降黏技术国际领先[J];河南化工;2014年05期

9 ;新型纳米催化剂[J];电子科技;2007年01期

10 贺皓楠;张志全;闫梦;;聚表剂纳米催化剂驱油体系效果评估[J];当代化工;2017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钰涵;纳米催化剂的原子数和原子序对催化反应的调控机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2 刘俊涛;尖晶石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析氧反应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8年

3 李文江;具有温控相移功能的贵金属纳米催化剂及其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4 李晶;铜基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及在Rochow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7年

5 鲁文帅;纳米催化剂原位打印的石英微热板甲烷传感阵列[D];清华大学;2016年

6 陈日志;纳米催化无机膜集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南京工业大学;2004年

7 滕飞;纳米催化剂的微乳法制备及其表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5年

8 田丹碧;负载型纳米催化剂KF/Al_2O_3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4年

9 毛宝华;纳米催化剂和能源器件表面化学性质的原位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10 徐贻成;具有温控相分离功能的铑纳米催化剂及其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北华;基于氮掺杂多孔碳复合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及其锌空电池性能的研究[D];安徽大学;2018年

2 贺冬莹;过渡金属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析氧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8年

3 张俊怡;Ti-Al-Ce纳米催化剂对模拟燃煤烟气同时脱硝脱汞的实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7年

4 乔贤亮;海藻酸钠辅助的镍基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及加氢性能研究[D];河北大学;2017年

5 高学佳;镍基纳米催化剂调控下苯甲酸和肉桂酸加氢反应的研究[D];河北大学;2017年

6 褚晓宁;镍基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合成4-甲氧基环己酮的研究[D];河北大学;2017年

7 韩雪;镍基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加氢反应中稳定性的研究[D];河北大学;2017年

8 刘欣欣;高效纳米催化剂的固相合成及应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7年

9 冯文慧;新型镍基纳米催化剂的可控制备及加氢性能研究[D];河北大学;2016年

10 张阳;氧化锰担载贵金属纳米催化剂消除挥发性有机物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924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8924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e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