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石墨烯的合成、表征、功能化及其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和生物相容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氧化石墨烯的合成、表征、功能化及其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和生物相容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石墨烯(graphene,G)是由单层碳原子以SP2杂化形式存在的二维(2D)蜂窝状晶格结构,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是石墨烯的一种衍生物,其表面含有的丰富含氧官能团和π-π堆积等作用力,为其进一步功能化和与生物大分子非共价结合提供充足的活性位点,有望成为理想的水溶性药物和酶的载体。本文合成了GO并进行表征和功能化,对GO与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和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 oxidase,GOD)的相互作用及其生物相容性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和表征 利用控制氧化剂用量的改进Hummers法和中低温超声辅助法合成GO。通过XRD和AFM表征发现,控制石墨和KMnO4用量比为1:10的情况下,,合成的GO颗粒最小。进一步采用循环伏安曲线、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荧光光谱(fluorescence spectrum)、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等对石墨和GO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GO具有明显的二维平面结构,在水溶液中能够均匀地分散,纵向尺寸在1.5nm左右,接近单原子层厚度,同时其表面存在褶皱结构,有利于自身结构稳定,该结构的存在也为后期研究GO与蛋白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可能。 2、氧化石墨烯固载酶及其性能评价 以GO为载体,研究了HRP、GOD与GO的相互作用,合成了HRP/GO和GOD/GO并评价固定化酶的性能。AFM表征显示HRP和GOD能与GO有效结合。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评价固定化酶催化活性时发现GO对底物、酶和产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吸附。研究发现顺序注射-阀上实验室-化学发光系统是评价HRP/GO和GOD/GO催化活性的可靠平台,并将其应用于葡萄糖的检测,检出限为0.05μmol L-1。 3、氧化石墨烯的改性及其细胞毒性研究 对GO进行功能化改进得到GO-COOH,并将氨基聚乙二醇修饰在GO-COOH表面,形成聚乙二醇功能化的GO(PGO)。Zeta电位表明三者在水中均能稳定存在但略有不同,稳定性依次为GO-COOHGOPGO。观察了GO、GO-COOH和PGO在水、PBS缓冲溶液和细胞培养液分散系中不同时间的稳定性,结果发现,PGO在三种分散剂中稳定性最好。在此基础上,我们考察了GO和PGO对于肝细胞的毒理学性质,结果表明,PGO对肝细胞的毒性最小,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关键词】:氧化石墨烯 酶 顺序注射-阀上实验室-化学发光 生物相容性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O613.7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 绪论8-20
- 1.1 氧化石墨烯简介8-11
- 1.1.1 氧化石墨烯的结构特征9-10
- 1.1.2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方法10-11
- 1.1.3 氧化石墨烯的表征11
- 1.2 氧化石墨烯的功能化研究11-14
- 1.2.1 氧化石墨烯的共价功能化12-14
- 1.2.2 氧化石墨烯的非共价功能化14
- 1.3 基于氧化石墨烯的生物传感器14-17
- 1.3.1 基于氧化石墨烯的光生物传感器14-17
- 1.3.2 基于氧化石墨烯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应用17
- 1.4 顺序注射-阀上实验室技术简介17-19
- 1.5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19-20
- 2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和表征20-31
- 2.1 引言20-21
- 2.2 实验部分21-23
- 2.2.1 实验仪器21
- 2.2.2 材料与试剂21
- 2.2.3 GO 的制备21-22
- 2.2.4 GO 的结构表征22-23
- 2.3 结果与讨论23-30
- 2.3.1 GO 的结晶状态和形貌23-27
- 2.3.2 GO 的光电特性27-30
- 2.4 小结30-31
- 3 氧化石墨烯固载酶及其性能评价31-50
- 3.1 引言31-34
- 3.2 实验部分34-36
- 3.2.1 实验仪器34
- 3.2.2 材料与试剂34-35
- 3.2.3 实验方法35-36
- 3.3 结果与讨论36-49
- 3.3.1 GO 与 HRP、GOD 相互作用的形貌表征36-37
- 3.3.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评价 HRP/GO 的催化活性37-42
- 3.3.3 化学发光法评价 GO 固载酶的催化活性42-49
- 3.4 小结49-50
- 4 氧化石墨烯的改性及其细胞毒性研究50-57
- 4.1 引言50-51
- 4.2 实验部分51-53
- 4.2.1 实验仪器51
- 4.2.2 材料与试剂51-52
- 4.2.3 实验方法52-53
- 4.3 结果与讨论53-56
- 4.3.1 GO、GO-COOH、PGO 的红外光谱53
- 4.3.2 GO、GO-COOH、PGO 的 zeta 电位表征53-54
- 4.3.3 GO、GO-COOH、PGO 的稳定性54-55
- 4.3.4 MTT 法检测细胞毒性55-56
- 4.4 小结56-57
- 结论57-59
- 参考文献59-6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65-66
- 致谢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敏,杜续生,孟跃中,张世震;新方法合成导电聚芳双硫醚/石墨剥离纳米复合材料(英文)[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S1期
2 杜续生,肖敏,孟跃中,Hay A S;新方法合成聚芳双硫醚/石墨导电纳米复合材料(英文)[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S1期
3 连锦明,童庆松,郑曦,胡光辉,王水菊;电解氧化法膨胀石墨形成机理研究[J];化学研究;2000年02期
4 程顺喜;马文石;;磺化聚醚醚酮/氧化石墨复合膜的制备与表征[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2009年03期
5 ;美科学家设计出简便快速的纳米电线制造方法 只需加热即可将氧化石墨烯转为导电物质[J];光机电信息;2010年06期
6 黄颖霞;周宁琳;李利;刘颖;魏少华;沈健;;石墨层间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结构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7 黄萍珍;莫羡忠;;聚合物/氧化石墨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化工技术与开发;2006年09期
8 李波;邹艳红;刘洪波;;Ni/石墨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微波吸收性能研究[J];炭素技术;2007年04期
9 黄萍珍;莫羡忠;甘春芳;;PMB/GO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阻燃性能[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9年12期
10 夏娟;唐定兴;;氧化石墨片层中含氧官能团的探讨[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超;阚兰艳;胡晓珍;许震;;石墨烯基二维分子刷[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高洁;暴峰;马睿;;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氧化石墨烯扩链聚乳酸的制备及表征[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于艳敏;赵乃勤;师春生;;氧化石墨负载钯的制备及电化学储氢性能[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许智;刘磊;王文龙;白雪冬;;氧化石墨烯还原过程的原位透射电镜研究[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张菁;曹也文;冯嘉春;;纤维素氧化石墨烯复合气凝胶的制备与表征[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刘红丽;王宇辉;周晓东;胡继明;;氧化石墨烯猝灭荧光高灵敏检测半胱氨酸[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盛凯旋;石高全;;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制备高性能石墨烯自组装水凝胶[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张学全;冯奕钰;封伟;;氧化石墨烯电导率的紫外光调控研究(英文)[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6分册)[C];2010年
9 王成双;金其诚;谢鸿峰;程昒时;;氧化石墨辐照接枝聚丙烯酸和聚丙烯酰胺的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曲广波;刘思金;;氧化石墨烯通过破坏细胞骨架和氧化应激途径诱导巨噬细胞凋亡和功能损伤[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陶加;氧化石墨烯新工艺打开应用新空间[N];中国化工报;2011年
2 常丽君;为纳米设备充电的装置在美问世[N];科技日报;2011年
3 记者赵雯;张伯礼教授提出:中药现代化 关键看内涵[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4 江阴市华士国际学校 王益民;让“有效会议”走进校园[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5 记者 郑千里;中科院研究出其三大本质表征[N];科技日报;2001年
6 张龄峻;泡沫只是经济领域中的一个表征[N];人民政协报;2003年
7 张建珍;现实世界的表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8 徐冰;东亚四国球迷为何相互猜忌[N];北京科技报;2005年
9 记者 陈峰华邋见习记者 陈雪峰;嘉兴借创意产业为城市寻求新表征[N];嘉兴日报;2008年
10 厦门大学科技企业孵化器研究中心 乐文;孵化器的三大表征[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少玲;氧化石墨烯装载多柔比星的性能及抗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效应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2 林航;聚合物基因载体与氧化石墨烯复合物的制备及其生物相容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3 刘智勇;基于氧化石墨烯/聚合物光伏特性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唐秀之;氧化石墨烯表面功能化修饰[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5 王海波;基于氧化石墨烯和端粒酶的新型生物传感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湖南大学;2012年
6 陈建丽;氧化石墨烯的功能化及其衍生物、复合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7 王璐;团簇与氧化石墨烯的结构、电子性质和储氢特性[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张佳利;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及其衍生物的制备、性质和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9 李冬杰;碳基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10 李冰;基于氧化石墨烯的光电功能材料设计制备与性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彤;氧化石墨烯的合成、表征、功能化及其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和生物相容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2 董树梅;氧化石墨烯改性及其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张培;基于氧化石墨烯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研究及应用[D];复旦大学;2011年
4 林洋;氧化石墨烯的硫化反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5 刘洋;新型修饰材料—氧化石墨烯、石墨烯的制备和电化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6 邹向华;氧化石墨烯的制备与还原及其光响应特性[D];湘潭大学;2013年
7 王晓燕;氧化石墨烯/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D];复旦大学;2010年
8 周静;氧化石墨烯和石墨烯的制备、表征与应用[D];南京大学;2011年
9 陈彪;聚乙烯亚胺接枝氧化石墨烯作为基因传递载体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10 陈博;氧化石墨烯用于生物传感器的设计[D];湖南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氧化石墨烯的合成、表征、功能化及其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和生物相容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53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95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