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呋喃/马来酰亚胺动态共价键的聚合物链结构精准合成
发布时间:2024-07-07 08:36
高分子材料因其优异的性质在工业、生物、信息技术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传统高分子材料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不断上升的需求。因此,开发高性能、多功能的新型高分子材料势在必行。众所皆知,聚合物的结构决定了其性能,有效设计并合成聚合物链结构有利于进一步理解聚合物链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对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尤为重要。在众多聚合物的结构中,序列结构和拓扑结构作为两种重要的聚合物初级结构,对聚合物的性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设计并合成可控序列和拓扑结构的聚合物并研究其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是高分子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动态共价键是一种刺激响应性共价键,近年来由于其可逆条件温和、交换速度快的优点,已经广泛应用于高分子精准合成以及功能性高分子材料设计中。本论文利用呋喃/马来酰亚胺的动态共价键,分别构建了单链聚合物纳米粒子(SCNPs)和含硫代内酯功能基团的序列可控高分子:1)在聚合物侧链上引入呋喃保护马来酰亚胺(FMI)基团,并将其作为单分子链折叠的高效平台,分别通过多种分子内交联反应,合成得到不同尺寸的单链聚合物纳米粒子(SCNPs)。详细研究了不同的化学交联反应以及条件对分子链折叠行为的影响;进一步地,...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动态共价键
1.2.1 动态共价键简介
1.2.2 动态共价键在高分子科学领域的应用
1.3 聚合物链结构
1.3.1 聚合物链结构简介
1.3.2 单链聚合物纳米粒子
1.3.3 序列可控聚合物
1.3.4 聚合物链结构精准合成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基于呋喃/马来酰亚胺动态共价键高效构建单链聚合物纳米粒子
2.1 引言
2.2 化学试剂
2.3 分析测试仪器
2.4 实验部分
2.4.1 小分子合成
2.4.2 线型聚合物前体的合成
2.4.3 单链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制备
2.4.4 单链聚合物纳米粒子制备聚合物薄膜
2.4.5 聚合物膜的细胞培养实验
2.5 结果与讨论
2.5.1 不同分子量线型聚合物前体的合成探讨
2.5.2 基于呋喃/马来酰亚胺动态共价键的单链聚合物纳米粒子合成
2.5.3 单链聚合物纳米粒子制备聚合物薄膜表面性能的探讨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呋喃保护马来酰亚胺休眠单体策略的侧链功能化序列可控聚合物的合成
3.1 引言
3.2 化学试剂
3.3 分析测试仪器
3.4 实验部分
3.4.1 小分子合成
3.4.2 休眠单体FMITL的脱保护实验
3.4.3 基于休眠单体策略的聚合实验操作
3.4.4 序列可控聚合物的后修饰
3.5 结果与讨论
3.5.1 休眠单体FMITL的脱保护
3.5.2 St/MITL与St/FMITL聚合的初步探索
3.5.3 序列可控聚合物的合成
3.5.4 序列可控聚合物的侧链功能化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
4.1 主要结论
4.2 创新点
4.3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4003441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动态共价键
1.2.1 动态共价键简介
1.2.2 动态共价键在高分子科学领域的应用
1.3 聚合物链结构
1.3.1 聚合物链结构简介
1.3.2 单链聚合物纳米粒子
1.3.3 序列可控聚合物
1.3.4 聚合物链结构精准合成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基于呋喃/马来酰亚胺动态共价键高效构建单链聚合物纳米粒子
2.1 引言
2.2 化学试剂
2.3 分析测试仪器
2.4 实验部分
2.4.1 小分子合成
2.4.2 线型聚合物前体的合成
2.4.3 单链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制备
2.4.4 单链聚合物纳米粒子制备聚合物薄膜
2.4.5 聚合物膜的细胞培养实验
2.5 结果与讨论
2.5.1 不同分子量线型聚合物前体的合成探讨
2.5.2 基于呋喃/马来酰亚胺动态共价键的单链聚合物纳米粒子合成
2.5.3 单链聚合物纳米粒子制备聚合物薄膜表面性能的探讨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呋喃保护马来酰亚胺休眠单体策略的侧链功能化序列可控聚合物的合成
3.1 引言
3.2 化学试剂
3.3 分析测试仪器
3.4 实验部分
3.4.1 小分子合成
3.4.2 休眠单体FMITL的脱保护实验
3.4.3 基于休眠单体策略的聚合实验操作
3.4.4 序列可控聚合物的后修饰
3.5 结果与讨论
3.5.1 休眠单体FMITL的脱保护
3.5.2 St/MITL与St/FMITL聚合的初步探索
3.5.3 序列可控聚合物的合成
3.5.4 序列可控聚合物的侧链功能化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
4.1 主要结论
4.2 创新点
4.3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40034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4003441.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