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李氏禾—蜡状芽孢杆菌体系还原水体Cr(Ⅵ)的协同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5 02:23
  铬(Cr)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环境污染物。由于其对生物体具有明显的致癌和致畸作用,铬污染对动植物和人体存在着极大的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因此,铬污染的治理刻不容缓。近年来,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研究得到学者们的高度关注,而李氏禾作为中国首次发现和唯一报道的铬超积累湿生植物,在重金属铬污染的修复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力。蜡状芽孢杆菌是在李氏禾根际发现的一种对铬具有很强耐性的微生物,本文研究了蜡状芽孢杆菌种群数量与李氏禾协同体系去除Cr(Ⅵ)的剂量-效应关系,蜡状芽孢杆菌对李氏禾耐Cr胁迫的生理响应和蜡状芽孢杆菌对李氏禾吸附铬的影响等。结果如下:1.在不同Cr(Ⅵ)初始浓度下(5、10、20 mg/L),在李氏禾根际接种0.1~0.6 g/L蜡状芽孢杆菌,探讨李氏禾-蜡状芽孢杆菌体系对水体Cr(Ⅵ)的还原情况,确定了不同Cr(Ⅵ)浓度下的最佳接种浓度;Cr(Ⅵ)浓度(5、10、20 mg/L)胁迫下,李氏禾-蜡状芽孢杆菌体系最佳微生物接种剂量是:0.3、0.4、0.4 g/L;在最佳接种浓度时,协同体系对水体Cr(Ⅵ)的还原率均超过了95%,远高于单一体系的还原率,说明李氏禾-蜡状芽孢杆菌体系具有... 

【文章来源】: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李氏禾—蜡状芽孢杆菌体系还原水体Cr(Ⅵ)的协同效应研究


技术路线

预培养,幼苗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毕业论文15入人工气候培养箱,培养条件设置:光照16h,晚上8h;光照强度7000Lx;白天温度28℃,晚上25℃;培养箱内的相对湿度75%。早上12点以前和晚上12点以前,给植物进行补水,以保持容器内的水量不变,每3天更换一次培养液,李氏禾的幼苗预培养10天时间。如图2.1所示。图2.1预培养李氏禾幼苗Fig2.1PreculturedseedlingsofLeersiahexandraSwartz表2.1霍格兰营养液配方Table2.1TheformulaofmodifiedHoagland’snutrientsolution类别药品化学式浓度四水硝酸钙Ca(NO3)2·4H201180.75mg/L硝酸钾KNO3506mg/L硝酸铵NH4NO380mg/L磷酸二氢钾KH2PO4234mg/L硫酸镁MgSO4616mg/L大量元素硫酸二氢钾KH2PO4272mg/L硝酸钠NaNO3425mg/L氯化钙CaCl2554mg/L氯化钾KCl372mg/L氯化镁MgCl2238mg/L乙二胺四乙酸二钠C10H16N2Na2O87.46mg/L碘化钾KI0.83mg/L硼酸H3BO32.86mg/L

形态图,根部,形态,含量比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毕业论文44增强了微生物对植物的促吸收能力[114,115],这与刘志强等[116]研究土壤施加柠檬酸时,发现柠檬酸可以活化土壤铬,增强了土壤铬的迁移能力,促进植物修复的结果吻合。从图4.1~4.9还可看出,残渣态在李氏禾组织的含量表现根>茎>叶,并且在各部残渣态含量比例均超过65%,表明铬主要滞留于李氏禾的根部,李氏禾对铬的吸收以根系为主,这与梁亮等[117]发现李氏禾对铜以根系吸收为主相似。随着处理时间增加,盐酸提取态在李氏禾组织的含量比例变化如下:根部约18%(3天)、20%(9天)和22%(15天);茎部约9%(3天)、13%(9天)和15%(15天);叶部约23%(3天)、18%(9天)和20%(15天)。其在茎部的含量比例变化较大,从9%升高至15%,这是因为盐酸提取的是草酸盐,而研究发现草酸对于李氏禾耐受铬具有一定的影响[79],此外乙醇提取态在李氏禾体内的含量比例则相对较校接种蜡状芽孢杆菌处理的李氏禾根部和叶部残渣态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性显著(P<0.05)。图4.1铬在李氏禾根部形态含量(3天)图4.2铬在李氏禾茎部形态含量(3天)Fig.4.1ChemicalformsofCrinrootofFig.4.2ChemicalformsofCrinstemofLeersiahexandraSwartz(Threedays)LeersiahexandraSwartz(Threedays)图4.3铬在李氏禾叶部形态含量(3天)图4.4铬在李氏禾根部形态含量(9天)Fig.4.3ChemicalformsofCrinleefofFig.4.4ChemicalformsofCrinrootofLeersiahexandraSwartz(Threedays)LeersiahexandraSwartz(Ninedays)


本文编号:30988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30988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9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